《九针》和《十二原》的翻译

国王说:国家靠税收支撑,税收靠民众。穷人经常生病。我想用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小针疗法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负担,让这种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小针疗法代代相传。编辑专著,从疾病的诊断到手术常规和注意事项,都要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把经络理论讲解清楚透彻;所选小针刀疗法的内容应简明扼要,便于掌握、推广和应用。专著要有一个子线索,安排参考书目,在参考书目的指导下,区分章节,分析组织,突出重点,前后兼顾,形成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很适合我编一个针典。

惠兵部长说:我奉命编辑一本有章有节的小册子,这正是你要的。

国王说:“告诉我。

陈慧冰说:小针的要领是以《易经》古书和《难医书》为指导的。易经的三个基本思想是:“难”、“简”、“变”;《难经》是一篇医学论文,有81个问题和答案。主要内容有:脉诊带防;论经络的防御:论脏腑的复信;以守论辨病;论具有防御作用的穴位;关于针灸的回复。首要做法是对症下药(俗话说“治头疼医脚疼”);先进的做法是毫不含糊地知道病人的病情(注:病情是指病情的变化;发病原因、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信息;所谓相关情况,是指内部脏腑功能盛衰、身体的虚实与疾病的轻重、外部疾病与天气等等之间的关系。疾病是导致身体损害或异常的因素、表现和结果。疾病的起源是未知的,疾病的名称是人们在充分了解一种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后所作出的规定,便于对这种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和预后的评估。疾病的名称五花八门,尤其是现代中外结合。“形”与“神”可参考《太史公序》说:“凡人生而有灵,托之也在形。神的大用导致精疲力尽,神的体力消耗导致精疲力尽,神的身心分离导致死亡。逝者不可复生,逝者不可逆转,圣人看重。从是什么的角度来看,神是生命的基础,形是生命的工具。不先确定它的神,就说“我有能力统治世界”有什么意义?”)。“走神”是判断生死、决定可治性的关键。不详细了解病情,不询问病史,不看,不闻,不提问,怎么能说清楚呢?

初级的做法是看到病就治疗,高级的做法是抓住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症候、轻重缓急,辨证施治。抓住了发病机理,就像抓住了战斗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战机你把握不了,机会来了你不能出击,机会一过你就后悔了。掌握战斗机的人,要沉着坚定,无欲无求(注:如诗人所言“人除了名利物欲,对自然漠不关心”),达到“军事上胜国家,医疗上胜不会枉人”的目的。(按:抓战机的人要冷静坚决,无欲无求,抓病机,治未病,也要包含“治未病,治未病,治未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第一,预防得病,要用“可靠的基础工作,可靠的疾病防控”来实现疾病的规模化控制,让疾病成为罕见的可能。基础工作可靠是指环境控制、食品药品可靠、劳动保护管理、健康教育到位等。,这些基础平台工作扎实开展。没有可靠的基础工作,疾病防控只能是忙乱和疲惫。正所谓“根基不牢,风雨不摇”。只有深刻理解疾病防控的理念,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波动,实现全民健康。“预防”要有一定的可靠覆盖,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可靠的全覆盖预防,有针对性地控制疾病,做到“无病”或罕见病,即使“看得见病”是病,也不至于造成大面积疾病带来的损失,从而有更好的精力采取一系列“辨病论治”的措施;“看病”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发现”,可以早发现,也就是能力和水平,主动性;只能看还是能见面?落后了,就被动了。“看了病”是警报,是“关”。提醒我们采取的疾病防控措施可能存在漏洞,要及时堵漏。如果一味采取“看病治病”的做法,可能会失去处理疾病的最佳时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见到病就知道,及时分析诊断,积极采取措施消除致病因素和疾病对健康的损害;一种是防病变,如“邪风来,病如风雨,故善人治皮毛、皮肤、筋脉、六院、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活。“大阴阳学说中提到的疾病,要浅尝辄止,早治,防变。另一个例子是“扁鹊看见了蔡桓公,于是有了一个房间。扁鹊说:“你得了病,不治好,你会害怕。”结果说:“我没病。”。”当扁鹊出来时,桓侯说:“把病治好是一个功劳。十天后,扁鹊又去看结果,说:“你的肌肉病,不及时治疗会更严重。”。". "结果又忽略了。扁鹊走后,结果并不愉快。又过了十天,扁鹊走进结果说:“你的病在胃里,治疗会更严重。”结果又忽略了。扁鹊走后,结果并不愉快。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结果就跑了。桓侯使人问。扁鹊说:“病在痰,汤也触手可及;在皮肤里,针石也触手可及;肠胃里,火无处不在;在骨髓里,生命所属的地方,无所事事。现在在骨髓里,我没有邀请。”五天后,结果身体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了秦国。桓侯死了》和《扁鹊遇上蔡桓公》都是摘自《韩非子·虞老》,是反面教材。”治病、治病、治乱、治乱”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技巧,需要建立一整套系统工程,配套措施必须到位,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就像“养生”这个概念,做不到有效的环境控制、食品药品的规范管理、充足的健康教育措施、疫情信息的准确掌握等,都是空谈。不治病就治不好病,治不好乱,治不好乱。你必须依靠一个道德高尚、学术进步的团队,防止“无礼守关”,达到“神守机守”的境界,从根本上解决百姓防病治病问题,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负担。

针灸要领,正能量不足要补,邪气过剩要泻。瘀血要破,邪气要攻。补或泻取决于针刺,针刺的秘诀在于“快与迟”和针刺方向的选择。比如进针慢出,针眼急压,沿经络方向施针也是一种补充;穿刺放血是泻法,进针快出针慢,不压针口,针口也是泻法。重要的是要说:“慢充针快压针孔的方法是补法,慢泻针不压针孔的方法是泻法。”操作上补泻应该是因为好像有感觉又好像没有感觉;考察气的首末到达来决定是留针还是拔针。不管是用补法还是泻法,患者都要觉得补了就泻了就亏了。九针是补泻虚实最奇妙的穴位。针灸可以补虚泻实。所谓下法,是指迅速持针进针,上火后,抖起针孔,翻出针,泄出表阳,以泄邪气。如果在取针的时候把针孔封闭起来,就会把邪气关在里面,血气抽不出来,邪气出不来!所谓补法,是指沿着经络方向施针,若无其事,针刺穴位的感觉就像蚊子叮在皮肤上一样。针刺入皮肤,等待气体,仿佛停留徘徊;生气时要迅速拔针,如箭离弦,右手拔针,左手按压针孔,这样经血就会停止,针孔闭合。气还是会充实,不会淤血。如有堵塞,应及时清除。把针握得又紧又有力是最贵的方法。对准穴位,笔直笔直,针体不可左右。持针者要全神贯注于针端,注意病人(手如猛虎)。同时仔细观察血管走向,进针时避开,才不会发生危险。在即将进行针灸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眼神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观察他的神情起伏,不可稍有疏忽。如果血管分布在穴位周围,用手指划开看起来很清晰,感觉很坚实,所以刺的时候要避开。小针是由针发展而来,从一针到九针。九针形状因名而异:第一种叫矛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圆针,一寸六分长;第三种叫做刺,有三英寸半长;第四种叫前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寸半;第六种叫圆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三寸六分长;第八种叫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大针,四寸长。订书针,头大尖尖,用于轻浅穴穿刺出血,称为穿刺,能释放肌肉中的阳热;圆形针,形似鸡蛋,用于肌肉间按摩,不会损伤肌肉,但能缓解肌肉间的邪气;针灸针,前端圆如小米粒,短如蜂刺,用于针刺经络,只入皮肤,不会深入皮肤,可引正气祛邪气;前针,三面有刃,可用于破实体瘤、痰病等。铍针,针尖如剑,可用于刺痈排脓;圆针,针尖似长毛,圆而尖,针的中间略粗,可用于治疗急性病;针,针状似蚊口,可轻刺皮肉,稍插离针,可养正气,散邪气,用针养心,治疼痛麻木;尖尖细长的长针,可长期用于治疗痹症;针尖像断竹茬的大针,前端略圆,可用于引流关节水。九针的情况大致如此。当邪气侵入人体经络时,阳邪常停留在上部,浊邪常停留在中部,清气常停留在下部。所以针刺筋骨的穴,阳邪可出,针刺阳明经络穴,浊气可出。但若病在表浅,针刺过深,会引邪气入内,故病情加重。所以皮肤的肌肉和脉络各有各的部位,症状也各有各的适合穴。九针形状各异,各有适合治疗的穴,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适当选择。实证不要用补的方法,虚证不要用泻的方法,会导致损不足、益有余,反而加重病情。精气虚弱的患者,一不小心泄了五脏六腑、穴位,会因阴虚而导致死亡;阳气不足的患者,不小心泄了三阳经的穴位,会导致正气虚弱,精神失常。阴经误泄,脏气尽者死;阳经受损会让人发疯,这就是用针不当的危害。如果刺了之后还不能得气,那就必须等待经气的到来,不管利息多少;生气了可以去针,不用再刺了。九针作用不同,针形也不同,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来选择,这是针灸的要点。一句话,就是针下得气,就是有效,有效,就像风吹走了一样,明如见天,这就是针灸的道理。齐王说:清人讲的是五脏中经络之气的情况。臣答:五脏经脉各有五穴,即井、行、输、经、合,五五共二十五穴。六腑经络有精、行、俞、元、精、合六个穴位,三十六个穴位。脏腑有十二经,每经一络。加上任督二脉和脾大络,共十五络。十二经脉加十五络脉,这二十七脉的气在周身循环,气所产生的穴叫“井”,就像山里的泉水;经络气流过的孔叫“兴”,即像刚从泉中出来的微小水流,说明经络气还很弱;充满经络之气的腔称为“失”,即像水流的汇聚一样,可以调转运行,其气渐大;经络气运行的穴叫“经络”,像水流成了运河,脉气刚劲;经络气进入的地方叫“合”,像百川入海,经络气早已进入其中。这二十七条经脉都运行于井、行、运、经和吴赫之间。人类的“关节”有365个交叉点。如果你知道这些秘密,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否则你无法抓住线索。所谓人体的“关节”,是指人昂首阔步进出的地方(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而不是指血肉骨骼的局部形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颜色和眼睛,我们可以了解正气的消散和恢复。辨别病人身体的强弱,听他的声音,就可以了解邪的情况,然后就可以右手插针,左手持针。穿刺后,对针上火就要放针。在用针之前,一定要先检查脉象,知道脏气的虚实,才能治疗。如果五脏之气已尽,外阳经补以针,则阳气越盛,阴气越弱,称为衰竭。疲惫必然导致死亡,但病人死亡时的表现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生违反经络之气,误取腋下、胸部穴位,使脏气耗尽。如果五脏之气已外竭,取而代之的是内阴补针,则阴越盛,阳越弱,称为逆厥。逆厥必然导致死亡,但患者死亡时会非常难受,这是由于误取四肢末端穴位,促进阳气衰竭所致。针灸击中了病邪的要害,但会消耗精气;没打中要害,会挨一针,反而会让邪灵挥之不去。精气外泄,则病情加重,使人虚弱,邪气停留,则生痈。五脏有六腑,五脏有十二原穴,六腑也有十二原穴。五脏十二原穴,分布在腕、足、髁、腹四个关节处或以下,可治疗五脏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就要取五脏十二原穴;五脏十二原穴是五脏受全身三百六十五节气味影响的部位。所以,如果五脏有病,就会对五脏十二原穴产生反应,而这十二原穴也有自己的五脏六腑。如果了解了五脏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理变化。五脏十二原穴是脏腑之气灌注的地方,所以也能治五脏之病。凡腹胀之病,皆可治三阳经,泄泻之病,皆可治三阴经。

五脏十二原穴分布:心、肺居于膈之上,属阳位,但肺为阳部之阴器,故阳中少阴。其原点为太原,左右点为* * *。心(包膜)为阳部之阳器,故为阳中之阳,其原穴为大令,左右穴为* * *。肝脾肾居于膈下,属阴位。肝为外阴之阳器,阴不足阳。其原穴为太冲穴,左右穴为* * *。脾是阴部的内脏,是阴中之阴。其原点为太白,左右点为* * *。肾为外阴之阴,为阴中之太阴。其原穴为太溪,左右穴为* * *。浆糊的原点是鸽尾,只有一个点。项原来的山洞是气海,只有一个山洞。五脏有病,如身上有刺,有污物,有绳结,有河道淤积。刺的时间长了,但还是能拔出来;虽然污染时间长,但还是可以洗掉的;绳子虽然打了很久的结,但还是能解开;河道堵塞已久,但仍可疏通。有些人认为久病不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治病的人,就像拔刺、洗渍、解结、疏通堵塞一样。虽然病了很久,但还是可以治好的。据说久病不治是因为没有掌握针灸技术。针灸治疗发烧就像用手测试沸腾的汤。针灸要像行人待在路上,不愿走开一样对待阴道梗阻这种疾病。当阴穴呈现阳邪之热时,应取足三里穴,准确穿刺,不可懈怠。当气消了,你就该出针了。如果邪恶没有消退,你应该再刺一次。若病位在上,属五脏六腑,则应取阴陵泉,若病位在上,属五脏六腑,则应取阳陵泉。

(按:《阴阳应象论》中说:“故邪风如风雨,故善人待皮毛、皮肤、筋脉、六腑、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活。”这也是九针十二原则所强调的“治标不治本”的理念。不同的是,据说治疗五脏的人都是半死不活的。今天,治疗五脏的十二原则说“五脏之病,皆可治”,可见这是医学的一大进步。事实上,自《黄帝内经》以来,处方技术已经亲密无间,针灸技术处于尴尬境地。按理说《内经》对针灸的论述更为详细,如果不是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专著《针灸经典》也不会流产。九针、十二针本来就是针灸经典的叙事,所以要寻找针灸经典的影子,不能只盯着灵枢,因为“神精”是不可分的,“针灸理论”和“方剂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各有特色的。要看《内经》《南》全书。现代学习太方便了,网络里有内部链接可用,只要一键就能找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