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为什么把生命表现为“性”?
什么是性?不能仅仅理解为性别。我们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个性。什么决定性格?我们的人性可以说是由人性决定的。那是什么决定了人性?
佛教用了一个很奇妙的词叫“因缘”,生命的本质,包括自己的性别,都是由因缘决定的。“也”字包含了所有词组中最常见的意思,即注重自我价值。一个生命的职业,其实就是生命的“自性”,即自性,也简称“自性”。它是生命的主宰,生命在一切活动中都由它来评判。
禅宗六祖慧能创始人在《坛经》中对人生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人生如理想国:“眼耳鼻舌身外有五门,心为地。性为王,性为王,性为王。”我们的自性存在于头脑中,头脑由性而生。心从认知万物中获得的意识就是业力,业力所反映的本质就是业力,所以造词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用我们现代的观念解释,专业知识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知识体系,说白了就是一个结构各异的信息体。因为结构决定性质,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性质。
不同的职业反映了我们不同的习惯。修炼的本质是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做一个真实的、真诚的、真诚的人,所谓超常的修炼成一个真正的人。想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最根本的是要明白自己的习惯是怎么造成的。禅也叫“见性”。性的根源是从思想中诞生的。要见性,首先要明白心是什么,禅也叫“明心”。
唐僧是整个团队中的老大,是决策者,是现实的主宰和王者,所以他代表了生命的“性”。当你没有达到修行的境界时,那是自性。受自住影响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不能认清真相,所以常常被各种妖怪不断变化的境界所迷惑。因为我的小我,经常不听弟子的劝告,尤其是大弟子孙悟空的正确观点,多次赶走孙悟空,也就是赶走我的心。孙悟空代表生命的核心。当一个人生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就没有真诚,没有真诚就不可能看清真相。
另外,唐僧的名字起初是玄奘,后来被太宗根据观音菩萨的精神命名为“三藏”。书中十二回,观世音菩萨成佛时说:“你是小乘佛教,不能超生,只能俗淡。”我有大乘佛教三藏,能超越死而升天,克服人之苦,修无量寿,无为。“佛教中的三藏是指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对应佛教中最关键的三个概念:戒、定、智。经藏学对应定学,法藏学对应戒学,理藏学对应智学。佛教是帮助众生觉悟的方法,三藏涵盖了所有佛教。
法号三藏,意思是取经修行成功成佛。佛如果真的成佛了,自然就有了佛法三藏,也叫大智慧,也包含性的意思。因为一切众生因其自性,随时随地从因缘中衍生出各种见解,无非是判断、短视、偏见等。,但很难有正确的看法。要做到三藏,就要化知识为智慧,化我专业的知识为智慧,引导专业回归自然的本源。
简单来说,性和智慧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知一时之真,是自然之源,从中观万物,是智慧,即知其然,见其然。反之就是自用,没有智慧。
其实,向西方学习,认识西方,并不是很遥远。只是此刻,所谓佛,远在西方。《新华严经》的作者李长治也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不离今昔;大海没有尽头,他与大海不分离。”
唐僧以前叫玄奘。玄奘是什么?似是而非,阴阳不定,世界似乎很神秘。现代文明中揭示的是概率论、模糊数学、概率定律、可能性、偶然性等。,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还在这个境界的门外,对于真正进入房间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秘密,没有秘法。有了大智慧,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显露出来,因果清晰明了。在佛教中,是大乘三藏。所以从玄奘到最后的三藏,唐僧总是在见性圆满,成就大智慧。
选自法西老师(刘硕斌)新作《西游记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