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既然知道了这些特点,那么应该如何去注意呢?古人从“避寒热”的角度,从“春生、长夏、秋收、冬藏”中总结出八个字,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苏文的四气调神理论。本文主要探讨养生之道,倡导防病思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并据此发展出指导针灸治疗的原则。比如《难经七十难》中说:“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这是什么?但春夏之际,太阳为灵,人气随之而来,不可掉以轻心。秋冬之时,太阳为灵,人气也随之,故应深取。”

内科的疾病也是如此,比如目前很时髦的“冬病夏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先解释一下“阳”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养”不是养生,而是适应。遵守什么?是符合杨的。什么是阳?杨就是杨。也就是说,春夏是阳气生长发育的季节。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我们应该顺应春夏的生长发育特点,而不是与之相违背。“秋冬养阴”也是如此。

我们以春季养生为例。春天天气变暖,人们明显感觉到阳气的上升。《黄帝内经四气调灵》说:“三月,此谓辰生,天地生,万物荣,夜卧早起,大步朝庭,被缓,以使生,生而不杀,施而不取,赏而不罚,此为春之应,养生之道。反而伤肝,而且夏天冷,长辈少。”

大意是春天,气从冬天的隐患中苏醒,天地之气上升,生命开始萌芽。人也要顺着这股上升的气,晚睡早起。早上起来,让头发披散下来,在院子里慢慢走。心理上,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以物待人,你应该给予而不是争取。对于下属,应给予奖励而不是惩罚,使人体气机通畅健康;反而会伤肝之气,夏天容易产生阴寒之病,不利于养生。

这是普通人养生的规律,但也是原则。但是,如果你真的要经常熬夜,那肯定对身体不好;如果你真的披头散发去散步,人们会说你有毛病。

中医养生治疗的原则在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质在于辨证论治。如果医生机械地照本宣科,不管病人的情况如何,肯定会出事。

比如“冬病夏治”,如果是一个热病患者,或者是一个总是春风得意的人,冬病夏治未必合适。只有对于虚寒体质的人群,冬病夏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比如临床上,肝肾阴虚的人很常见。肾水不足者,春季肝木之气上升,肾水不能涵养,往往会出现虚火上升而去越的证候。这个时候饮食原则应该是清淡养阴。怎样才能过量食用产生毛发的食物?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冬不藏精,春则病”的道理。

至于春夏养阳的说法,纯属断章取义。这里的“养”的本质是符合。“冬伤寒,春必然病。”有人从字面上翻译成人体冬天受寒邪侵袭,明年春天就会生病。这个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请问寒邪袭击人,一定是马上发生还是马上发生?怎么会是寒邪在体内待了几个月还好好的,要等到春天才发病呢?所以要理解“冬伤寒”的本质,就是伤寒水的脏,冷水的脏就是肾。冬季养生之道在于“冬藏精”。

就防治外感病而言,我认为不要把外感病当回事。只要我们平时稍微注意一下,就不会有问题。但是,我们看不到风,冷与热,湿与干,那么应该如何注意呢?我想如果我们理解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应该在生活中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