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脏腑辨证
2脏腑的英语指称辨析[21世纪科技双语词典]
脏腑辨证[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总结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1]。以藏象学说的理论为指导,分析判断疾病的部位、病因、性质和致病因素的盛衰的辩证方法[2]。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四诊八类来区分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的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3]。一般各种辨证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脏腑辨证上,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有针对性的治疗[1]。
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核心。
心小肠辨证论治4.1心4.1虚证4.1.1证型:心阳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运动时加重,以及四肢冰冷、面色苍白暗淡、胸闷或心口疼痛。
舌脉:脉细或结,舌质淡或暗紫色,肥嫩。
治疗:补气升阳,温经复脉,取脏腑经络、手少阴经、任脉等穴位,用针灸补之法。
4.1.1.2证型:心阴亏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虚劳、烦躁不安、发热、健忘、盗汗、口干。
舌象和脉象:脉细,舌尖红或干,少苔。
治法:滋阴安神,补益心肾,取脏腑背俞、手少阴、厥阴、足少阴经穴,但针刺不补灸。
4.1.2演示4.1.2.1证型:心血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刺痛、痛至肩臂、间歇性。
舌脉:脉细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疗:通阳祛瘀,取脏腑、背俞、手少阴、厥阴等穴为主,泻法针刺。
4.1.2.2证型:痰火扰心。主要临床表现为:神志不清、喜怒无常、面红、失眠、便秘、尿红。
舌脉状况:脉弦滑实,舌质红腻。
治疗:清心化痰,取手少阴、厥阴穴,用阳明、督脉、手足十二井穴,针刺泻下,或三棱针刺血。
4.1.2.3证型:心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舌生疮、目赤口渴、心烦失眠、小便短赤。
舌象和脉象:脉数,舌尖红,苔红。
治疗:清心泻火,以手少阴、太阳、厥阴穴位为主,手阳明为辅,泻法针刺。
4.2小肠4.2.1小肠寒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肠鸣腹泻、尿频。
舌脉:脉细数,苔白。
治疗:温补小肠,以俞、目、下合穴为主,辅以足阳明经穴,针灸。
4.2.2小肠热证主要临床表现:小便赤涩,或尿血,心烦口渴,咽痛。
舌脉:脉滑,舌红苔黄。
治疗:清理小肠,以太阳、少阴经穴位为主,针刺泻下。
①心气不足、心阳虚、心阳虚:以心气不足为主要症状,伴有气虚证;与阳虚证相伴的是“心阳虚”;伴有汗出、四肢厥脱、口唇发青、呼吸微弱、脉微断肠,称为“心阳虚”。
②心血不足、心阴虚:以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为主要症状,伴血虚证为“心血不足”;与阴虚证相关的症状是“心阴虚”
③血瘀:心前区心悸、疼痛或刺痛,疼痛引至肩、背、臂内侧,症状间歇,伴有血瘀证。
④痰浊:主要症状为神志不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咽部有痰,可见痰浊苔腻,脉滑等征象。
⑤痰火扰心:以心悸、失眠、语无伦次、狂躁、冲动为主,常伴有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等痰火症状。
⑥心火炎心移小肠:主要症状为舌尖发红、舌苔生疮,常伴有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火热症状,如“心移小肠”。
肝胆辨证论治5.1肝5.1.1证型:肝阴虚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少睡多梦、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夜盲、四肢麻木、肌肉痉挛、月经量少。
舌脉:脉细数,舌淡红,津液少白。
治疗:滋补肝阴血,取本脏俞、足厥阴、太阴、少阴等穴为补法。
5.1.2证型:肝气郁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胁痛、运动飘忽、胸闷、纳差、嗳气、大便不调、抑郁,或有呛咳感,女性月经不调。
舌脉:脉弦,舌苔薄白。
治疗:疏肝解郁,以此经取穴为主,同时取足少阳、太阴经取穴,针刺补泻。
5.1.3证型:肝火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肿痛、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心烦失眠、急躁易怒、口苦咽干,或吐血、便秘、尿红。
舌脉:脉弦有力,舌红苔黄。
治疗:清肝泻火,以此经络穴位为主,针刺泻而不灸。
5.1.4证型:肝风内动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四肢麻木、手脚蠕动,或突然昏厥、意识不清、肢体抽搐、角弓倒置、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畅。
舌象和脉象:脉细数,舌红苔腻。
治疗:平肝熄风,以足厥阴、督脉、十二井等穴位为主,针刺泻下,或三棱针刺血,不灸。
5.2胆5.2.1证型:胆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胁痛、呕吐、水苦;如果湿热蕴结,导致胆汁分泌异常,则可能出现寒热,出现黄疸。
舌脉:舌质红刺,脉弦数;湿热导致舌红苔黄腻。
治疗:以足少阳、厥阴经腧穴为主,以泻法针刺代替艾灸;湿热主要指本腑俞、慕雪、足少阳经等穴位,采用泻下法针刺。
5.2.2证型:胆气虚怯主要临床表现:易恐惧、胆怯、叹息或夜不成眠、视物模糊、头晕恶心。
舌脉:舌苔薄而滑,脉弦细。
治疗:取脏腑背俞、足少阳、手足厥阴为主,针刺为辅,或兼施针刺。
①肝阴(血)不足:主要症状为头痛、眼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夜盲,或双侧隐痛、失眠,伴有阴(血)不足症状。
②肝气郁结:主要症状为抑郁、烦躁、胸胁胀痛或* * *。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病情与情绪变化有关。
③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或耳鸣耳聋,常伴阴虚证。
④肝火上炎:以剧烈头痛、头晕、耳鸣或耳聋为主要症状,伴有面红目赤,甚至咯血、吐血、鼻出血。
⑤肝风内动:主要临床表现为抽搐、震颤或口眼歪斜。如果患者高热,突然出现上述动风症状时,为“极热风”;如果阴虚阳亢型患者突然出现上述动风症状,则为“阳亢化风”;如果血虚患者突然出现上述风的症状,称为“血虚引风”。
⑥肝脉寒凝:腹胀疼痛少,睾丸牵拉,或睾丸肿胀下垂,或阴囊冷缩,舌苔白腻,脉沉。
⑦肝胆湿热:以胁痛或黄疸为主要症状,伴有腹胀、纳差、恶心等。、或低热、口渴、头晕、体重、舌红、苔黄腻、脉滑等症状。
6脾胃证治6.1脾6.1证型:脾寒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隐痛、腹泻、消化不良、小便长、四肢冰凉,或便血时间延长,或月经漏,或持续带下。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缓。
治疗:取足太阴、足阳明、任脉、本藏俞、嫫母为主,辅以针刺,或结合针刺。
6.1.2证型:脾热证主要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或胀痛,口腻黏腻,不思饮食,四肢沉重无力,或头重身热,或面色黄红。
舌象和脉象:苔厚腻黄,脉细。
治疗: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本脏俞、牧牧穴为主,用泻法针刺代替艾灸。
6.1.3证型:脾虚证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气短懒动,神疲乏力,肌肉消瘦,呕吐厌食,腹胀便溏,甚至四肢不温,足踝浮肿。
舌象和脉象:舌质淡,苔白,脉数。
治疗: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本脏俞、牧牧穴为辅,辅以针刺、重灸。
6.1.4证型:脾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或腹痛;如果是湿热蒸,会看到皮肤发黄发红;如果脾阳因湿而抑郁,你会看到胃里闷而饱,大小便不利,甚至形成肿块。
治疗:主要选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以泻法为针刺。
6.2胃6.2.1证型:胃寒证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呕吐流涎、喜热饮,或伴有呕吐、呃逆。
舌脉:苔白滑,脉沉迟或弦紧。
治疗:取足阳明、足太阴、手厥阴、本腑俞、慕雪为主,辅以针刺,或与针刺结合。
6.2.2证型:胃热证主要临床表现为:体热、口渴、嘈杂饥饿、食后立即呕吐、恶寒恶热、易惊、谵妄、癫狂,或大便干结。
舌脉:苔黄而干,脉有力。
治疗:主要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以泻法为针刺,而非艾灸。
6.2.3证型:胃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不喜按压的疼痛,食欲不振,立即轻度肿胀,持续窒息,气短乏力,面色苍白。
舌脉:舌红,脉细弱。
治疗:以足阳明经穴、本腑俞穴、牧牧穴为主,针刺为辅,多用艾灸。
6.2.4证型:胃实的主要临床表现:胃火炽盛时,会看到自己又饥又渴;如果食物滞留受阻,你会看到腹胀和紧张,甚至疼痛和拒绝按下。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实。
治疗:取足阳明经穴和本腑腧穴为主,用泻法针刺。
①脾胃气虚: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食后腹胀、胃痛、压迫感,伴有气虚证。
②脾不统血: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便血、月经过多和皮肤紫癜。常伴有食欲减退、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脉弱等脾气虚症状。
③脾气抑郁:常见疾病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慢性腹泻等,伴有脾气虚证。
④脾胃虚寒:有脾胃气虚或脾阳虚之证,伴有恶寒喜热、口中清水、便溏、苔白、脉迟等虚寒症状。
⑤脾虚湿盛:有脾胃阳虚或气虚的证候,有头重身轻、白带过多或浮肿、苔厚腻、脉缓等湿盛症状。
⑥脾胃湿热: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恶心,伴有口渴、大便不爽、注射过量腹泻、* *热痛、舌苔黄腻、脉滑等症状。
⑦胃热盛:主要症状为胃灼热疼痛、恶心反酸,或消化饥饿、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出血,常伴有多饮冷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
⑧胃阴不足:胃灼热疼痛,食少或知饥,甚至噎膈或恶心,有口干、咽干、舌质红、津液少、脉数等阴虚症状。
肺大肠辨证论治7.1肺7.1正证7.1.1证型:风寒束肺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痰稀白,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关节疼痛。
舌脉:脉紧,舌苔薄白。
治疗方法:宣肺散寒,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泻下或艾灸。
7.1.1.2证型:邪热蕴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痰稠黄、呼吸粗重、发热、胸痛、咽痛、口渴。
舌脉:脉滑,舌红,苔黄。
治疗:清肺热,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泻下,或三棱针放血禁灸。
7.1.1.3证型:痰阻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喘、咽喉有痰、痰多、胸闷、卧不下。
舌脉:脉弦滑,舌质淡腻,苔白。
治疗:祛湿化痰,以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泻法针刺,艾灸。
7.1.2虚证7.1.2.1证型:肺阴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粘痰、口咽干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
舌脉:脉细数,舌红,津液少。
治疗:滋阴润肺降火,取脏腑背俞、手太阴、足少阴三个穴位,不针刺。
7.1.2.2证型:肺气虚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喘、气短、动则气短、声怯、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畏寒自汗、痰稀。
舌脉:脉弱,舌淡苔白。
治疗:补肺益气,以脏腑穴位和手太阴经穴为主,针灸结合,运用补法。
7.2大肠7.2.1证型:大肠寒证:腹痛、肠鸣、腹泻。
舌脉:脉沉迟,舌苔白滑。
治疗:散寒止泻,取此腑、下河之穴,针灸结合。
7.2.2证型:大肠热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尿急,甚至腹痛、腹泻、食糜黄,或有粘液、体热、口渴。
舌脉:脉滑,苔黄。
治疗:清利湿热,取此腑、下河、手足阳明经穴,以泻法针刺代替艾灸。
7.2.3证型:大肠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腹泻时间延长、排便不受控制、滑下、缺粮、乏力。
舌脉:脉细弱,舌淡,苔薄白。
治疗:补益大肠,涩肠,以足太阴、阳明、任脉三穴为主,用针刺补法,重灸。
7.2.4证型:大肠实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不适感腹泻、腹痛。
舌脉:脉沉而强,苔黄而厚。
治疗:行气通腑,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用泻法代替艾灸进行针灸。
①肺气虚:主要症状为咳嗽、气短、咳痰、痰稀,伴有卫气不稳(畏寒自汗、易感冒)和气虚等证候。
②肺阴虚:咳嗽或声音嘶哑,痰少而粘,有时有血丝,伴有阴虚症状。
③风寒束肺:咳嗽或气喘,痰稀,白带有泡沫,伴有风寒表证。
④肺热咳嗽:以咳嗽或喘息、痰稠浊黄,或脓血、臭咳为主要症状,严重者高热、烦躁、鼻音激越。
⑤痰阻肺:胸闷,咳喘,痰多,易咳出。
⑥大肠湿热:腹痛、急性腹泻、脓血、* *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
⑦大肠津液不足:常见习惯性、老年性、发热后、血虚、产后便秘。常伴有身体消瘦、咽干、头晕头痛、舌红津液少、苔黄干、脉细涩等津液不足症状。
肾与膀胱辨证论治8.1肾8.1.1证型:肾气不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腰酸无力、下肢无力、阳痿、早泄、溺多或遗尿、头晕耳鸣,或听力下降。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取本藏俞、目俞、任脉、督脉、足少阴经穴为主,针刺为辅,常施艾灸。
8.1.2证型:肾衰竭吸气主要临床表现为气短、呼吸困难、呼吸持续,尤其是运动、头晕、畏寒、脚冷、自汗、懒动。
舌脉:脉弱或浮,舌质淡。
治疗:温肾益气,诱导气归元,以背俞、任督经穴为主,辅以针灸。
8.1.3证型:肾阳虚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四肢冰凉、精神萎靡、阳痿、遗精、早泄、尿频,或不孕伴有寒性白带。
舌脉:脉沉弱,舌淡苔白。
治疗:温补肾阳,取背俞、任督二脉穴位,艾灸为主,针刺为辅。
8.1.4证型:肾阴虚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健忘、少睡多梦、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咽干口燥、午后潮热、盗汗、颧骨颧红、男性遗精不孕、崩漏闭经。
舌象和脉象:脉细数,舌苔少红,干燥。
治疗:滋补肾阴,以背俞、足少阴为主,也以足厥阴、手太阴为辅,用针刺为辅的方法,不用艾灸。
8.2膀胱8.2.1证型:膀胱虚寒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尿异常、尿频、尿少水肿、大小便失禁,或排尿后余尿无穷。
舌象脉象:脉沉迟,舌淡苔白。
治疗:刺激膀胱的约束功能,取本腑俞、目、备俞、任脉,针灸。
8.2.2证型:湿热膀胱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而涩、尿道有灼热感、小便黄浊,或滴下不畅,带脓带砾,或发热腰痛。
舌脉:脉数,舌红,苔黄腻。
治疗:清热利湿通淋,取本腑俞、募任脉、足阴三脉穴位,针刺泻下,不灸。
①肾阴虚:腰膝酸软,牙痛,足跟痛,耳鸣耳聋,梦遗多尿,兼阴虚阳亢证。
②肾阳虚:以腰膝酸软、阳痿、五移泄、夜尿多、尿频或尿少、水肿为主要症状,伴有阳虚证。
③肾不纳气:咳喘持续时间长,呼吸多而吸气少,张口抬肩,活动增多,伴有阳虚证。
④肾气不足:尿频而清,甚至夜尿不尽,排尿后或早泄后余尿不尽,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⑤肾虚水泛:以腰背酸痛、小便短赤为主要症状,伴有全身水肿(尤其是下肢)等水泛证和脾阳虚或心肺气虚证。
⑥膀胱湿热:尿痛、尿痛、尿急、尿频,或尿浊,或血尿,或尿砾,舌红苔黄腻,脉滑。
心包三焦辨证论治9.1心9.1虚证9.1.1证型:心阳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运动加重、四肢畏寒、面色苍白暗淡、胸闷或疼痛。
舌脉:脉细或结,舌质淡或暗紫色,肥嫩。
治疗:补气升阳,温经复脉,取脏腑经络、手少阴经、任脉等穴位,用针灸等方法补充。
9.1.1.2证型:心阴亏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虚劳、烦躁不安、发热、健忘、盗汗、口干。
舌象和脉象:脉细,舌尖红或干,少苔。
治法:滋阴安神,补益心肾,取脏腑背俞、手少阴、厥阴、足少阴经穴,但针刺不补灸。
9.1.2演示9.1.2.1证型:心血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刺痛、痛至肩臂、间歇性。
舌脉:脉细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疗:通阳祛瘀,取脏腑、背俞、手少阴、厥阴等穴为主,泻法针刺。
9.1.2.2证型:痰火扰心。主要临床表现为:神志不清、喜怒无常、面红、失眠、便秘、尿红。
舌脉状况:脉弦滑实,舌质红腻。
治疗:清心化痰,取手少阴、厥阴穴,用阳明、督脉、手足十二井穴,针刺泻下,或三棱针刺血。
9.1.2.3证型:心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舌生疮、目赤口渴、心烦失眠、小便短赤。
舌象和脉象:脉数,舌尖红,苔红。
治疗:清心泻火,以手少阴、太阳、厥阴穴位为主,手阳明为辅,泻法针刺。
9.2三交9.2.1证型:三交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肿胀、脘腹胀满、皮肤气冷,或遗尿,或尿失禁。
舌脉:脉细或弱,舌苔白滑。
治疗:温经通气,扶肾阳,选取俞、目、下合穴,以及任脉穴,配合针刺。
9.2.2证型:三焦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体热不利、皮肤肿胀、小便不通。
舌脉:脉滑,舌红苔黄。
治疗:清三焦之热,取俞、目、下合穴,针刺泻下,不灸。
10脏腑与脏腑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