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对众多学者的评价
邵大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是一位勤奋、有思想、有才华的青年画家。勤奋对于任何职业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成功的基础。但是,只有勤奋但不善于思考、缺乏天赋的人,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反之亦然。杨自幼喜爱丹青,在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习时就表现出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不仅虚心学习技能,而且注重发现和研究问题。每个人都要完成课堂学习和学年创作,但他开动脑筋,找到自己最熟悉的主题,用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他出生在广西象州,家乡有一条红水河流经桂西北大部分地区。这条被他称之为母亲河的红河,在群山和山峰间奔流,伴着树和草。它雄伟、陡峭、平缓而美丽...随着气候的变化,呈现出各种迷人的景象,深深感染着他的视觉、感情和心灵。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寂静的山谷》(2003),并在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顺利完成学业。这幅作品入选在南宁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西部山水画展广西区域作品选拔赛,立即引起业界关注。当时我也参与了作品的评选,大家都很欣赏一个二十多岁年轻人的创新锋芒。不久,同题材、变构图、变笔墨的作品《红河游》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中国画年展“李昌北”,获金奖。碰巧我也是评委之一。在评选过程中,同事们给我的印象是对这幅画的一致好评,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我曾评价这幅画,说他描绘的是“家乡特色鲜明的山水”,“技法以线为主,线条的力度多种多样,刚柔相济,疏密相得益彰。在整体布局上,突出了山中蜿蜒的河流,用简单的笔触书写山川,化繁为简,对比更少。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匠心独运,书法为之所用。
杨对家乡红河题材的探索,以及他所采用的技法,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有思想的画家。他没有涉猎,而是苦心经营同一个题材,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素材,艺术地提炼,做到一精十。因为红河这一客观形象有着丰富的表象和内在的实质有待发掘,艺术家面对它时会产生与现场不同的感受。近年来,聪明的杨一直在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探索红河,创作出不同图案、不同趣味的作品,这反映了他对母亲河细致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和真挚的感情,当然也显示了这位年轻艺术家绘画技巧的逐步提高和他的进取精神。
如果说《寂静谷》的构图和笔墨语言是他个人风格探索的开始,那么后期的《红河游》构图比较完整,用笔也比较确定,而后期的《红河魂》在2007年中国百家金陵美展上获得金奖,以全新的艺术面貌展现了他的才华。在这部作品中,除了继续发挥线条的表现力,加强线条的意境、节奏和韵味外,我们开始更加注重用墨,尽可能地勾、擦、点、染,逐层积墨添黑,在黑中寻求层次的丰富。与之相对应的是,他注重用块形和色彩来增强画面的气势,笔墨也用笔触使之显得苍劲有力,语言更加丰富含蓄,同时创新精神不减。这种变化并非偶然。第一,他对传统山水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修养有所提高。二是此时他已从广西迁到北京,与北派山水有广泛接触,潜移默化。.....雄伟太行,气势磅礴,我内心震撼,创作激情油然而生。在这里,红河的壮阔和太行山的雄壮融入了我心中的风景。"。可以说,这是他艺术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转变。在南派山水之美和北派山水之壮美的滋养下,杨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手法自然发生了变化,他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变化对他今后创作的重要性,并决心“坚持这条道路并乐在其中”。"
自从杨云高考录取陈平教授为中央美院研究生后,他的创作道路越走越宽,方向和目标也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在师法古人、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创造自己的个人艺术观。他知道,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整体艺术修养,了解自然创造的规律和艺术创作的原则,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既不拘泥于古老的规律,也不被客观自然所限制,保持自己的创新精神,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我相信以他的勤奋,良好的思维和理解力,他的艺术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2011 10月——杨作品论
朱道平(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高云是一位极具天赋和创作欲望的风景画家。在他的画中,既有北方山水的丰富美,又有南方山水的灵动细腻。我看的第一部代表作是《红河之魂》,2007年获中国百家金陵美展金奖。辽阔而古朴的群山在旋转,山顶有一座红山或夏虹,光芒四射。如尖弦,如狂浪,震撼人心。整部作品精彩纷呈,才华横溢,确实有着独特的构思和表现,让人过目不忘。
高云擅长画大型风景画,用气势捕捉人物,用笔墨表现情感。他的画里有传统也有创造,对家乡的山水有一种强烈的无尽的热爱。如其所言,是一种“无边无际,跌宕起伏,似苍天无尽的情怀”,在画面中反复出现,像一段旋律,交替着,让人一次次感动,一次次入睡。另一方面,他又在努力探索自己的新的笔墨语汇,所以我们在他的许多新作中看到许多生动的特征:灰中有之,隐隐有之,山河喜人,古朴空灵惊人,趣味丰富,变化极差。他还在自己的图式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感兴趣的色彩和符号,让人读到了年轻一代画家以开阔的视野追求艺术创作和变革的信心和勇气。
近年来,云师范大学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画家教授陈平先生的硕士学位。另一方面又被南京书画院吸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希望它能以此为契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辉煌之路!
2013 10石城酷书店——中国画家杨的艺术世界。
文/许(著名艺术评论家)
北宋著名山水画家范宽,曾在多年作画后悟道:“前人之法,未尝不可通吃。我是别人的老师,但不是万物的老师;我是物的老师,我不是老师。”从“师众人”到“师万物”,再到“师众人心”,范宽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改造了张?进一步阐释了“自然在外,心在内”的艺术观。时间的流逝让真知灼见越来越闪耀。在265,438+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首届杯青年中国画年展”和“中国百幅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获得者杨先生以自己的创作探索印证和发扬了范宽的理论。纵观杨的艺术历程,不难发现他在创作中融合了传统与自然,并能融于一炉,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语言,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杨先生是一位走出广西,开始学习山水画的画家。他从元人开始。大学时喜欢元代倪瓒、王蒙、黄画作中的文人气息,尤其对黄研究颇深。他仔细了解了黄山水画中的岩石层,并作了一个长长的出场。他精心临摹《富春山居图》,历时半年三次。在临摹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中国画“以理观景”的传统,即将眼中的景物以线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线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他后来创作中频繁使用“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他在2003年创作的《红河之旅》,以纯粹的线条造型,疏密与开放的结合,一出现在“利昌北首届全国青年中国画作品展”就引起了关注,最终夺冠并获得金奖。
元代文人画家为杨打开了一扇通向悠远深邃意境的大门,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对他来说,“博采众长”意味着充斥其他学校,博采众长。他赶上了北宋五代,认真临摹了郭的《早春图》,细细体会到了“观宋人风光如夜行山”的奥妙;他钻研黄的墨法,苍劲多彩,学李可染的浓黑重商位;了解清代革新者石涛的绘画风格,欣赏他的创新开拓精神。同时,作为一个经历过现代学院模式培养的画家,他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试图从现当代艺术中发掘和总结出影像之外的线条和构图,这不仅丰富了表现手法,也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更多的现代性。
“博采众长”就是学习前人的技法,总结他们的创作经验,欣赏他们的审美观念。但是,如果只靠“博采众长”,怎么能写出真正的山水呢?“师万物”就是强调自然,以真山真水为师。可以说,现代美院教学体系中的“素描”教学是对“师从万物”的最好诠释。亲身写生以最原始、最生动、最具象的方式让生活的主题与自然激情碰撞,杨也从中受益匪浅。他经常徜徉在自然景观中,自得其乐,每当遇到好的景色,他就写下来,列在胸前。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家乡风景的描写。他描绘了家乡的母亲河——红水河,因为这条河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和希望,蜿蜒奔流千里,生机勃勃;他写了家乡的喀斯特熔岩地貌,没日没夜地去探险,观察散落的岩石、茂盛的树木和瞬息万变的云朵。在《红河魂》这幅画中,他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故乡。画大而密,以红黑为对比,气势磅礴,气势磅礴。他想通过绘画向人们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感激和眷恋。的确,这些画作也激起了观众对南方这片神奇土地的无限向往。
大学毕业后,杨住在北京。一方面,他还是忘不了把家乡的山山水水作为自己绘画的内容。另一方面,他的足迹印在太行山上。太行山绵延数百公里,群山拔地而起,雄伟壮丽,群峰神奇美丽。而且山峦峡谷分布错综复杂,地形变化大,空间起伏大。这与南方的地貌截然不同,也给了杨新的灵感和启示。他创作了许多反映太行山风景的作品。在系列作品《悬崖上的人》中,他将构图由俯视红河改为仰视,画面的视觉中心集中在中上部,对田野和云朵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使人感觉像太阳一样高,再现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观。
真正使杨的画与众不同的是他的“博采众长”。所谓“师诸心”,就是在“师诸人”、“师万物”的基础上,把一切外在的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思维,这正是古人所说的:“手有画机,元气尽毁”,达到脱衣的雄壮之状。在这个过程中,画家完全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主客观相统一,心占天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当今画坛,浮躁之风极具戏剧性。有些人用老祖宗捡的点点滴滴画画,不求创新,不求发挥,直到越来越偏离老祖宗的方法。一旦某些人的某种语言或技巧被揭开面纱,被市场认可,就形成了所谓的“图式”,坐享其成而不求突破,模仿者却趋之若鹜;甚至有一些画师整天围着当红画师转,类似于“超级粉丝”,画风完全抄袭偶像,以分一杯羹为乐,成为名副其实的传声筒...杨不能错过画坛的这些趋势。好在他反复质疑自己的内心,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如既往的写生和创作,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正是因为听从了内心的指引,笔跟着心走,一幅幅引人入胜的佳作应运而生。
积少成多,头发稀疏,杨却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韧劲,在绘画中跋涉,孜孜以求。天道酬勤。多年来,在“李昌北全国青年中国画年展”、“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大会艺术特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等一系列全国性展览中,他的画作都以典雅的风格、新颖的图式、独特的外观、宽广的气势、饱满的构图令人耳目一新。即使在一些中国画家的探索性联展中,他的画作依然因其独特的个人面貌而让人驻足。现在,杨的绘画作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理论家和收藏家所肯定和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在艺术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65438+2008年2月在金陵——杨云绘画艺术高峰实录
唐峰(北京大学文学硕士)
夫画家历史悠久,一代又一代优秀艺术家辈出,许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然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学习西方的画法,抛弃我精致的国粹,追求西方的画法。绘画的本质稍有蔓延,就让人感叹。如果世界都这样了,能延续古老观念的年轻人就没几个了。我的朋友高,是一个为了得到古义而享受古义的人。他的画融合了古代圣贤,尤其是穆云林和子久的精妙,融入到自己的画中。他的作品是古今的融合,有新意,令人欣慰。
高云兄弟的作品气势磅礴,充满了雄壮的精神。根本原因是要表现出他的毅力、恒心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纵观其《红河》系列,神韵生动,笔法得当,布局缜密,生机勃勃。这幅画不仅展示了红水河的自然风貌,而且继承了古代绘画中重视意义的传统。他的笔触特别引人注目。这种笔触来源于红水河流域的地貌,变成了独特的笔触。现在可以看到,没有人使用古代作品,其创新之举可以与古代牛毛皴相媲美。造它的人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制作方法而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为了表现山川河流的样子。比如创造了米元璋的儿子米殿珍,来代表江南水乡的特色。高云修士的绘画方法也是如此。其实它与红水河朝夕相伴,源于它的山川脉络。因此成为绘画的利器,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
我的民族世世代代喜爱山川,对山川赋予了许多感情。山川情怀真的是爱家情怀,高云师兄的作品也是。古人云:“一切景物词,皆是感伤词。”《高云兄弟》注重对家乡山川的感受,描绘了温暖典雅的南方情怀。
高云弟兄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近年来赢得了许多奖项。他表现出色的原因是什么?我说:
一、“想名字”之心。绘画是时代的成就。古有云林曰:“白眼看俗物,清词屈于英。富贵黑脚,思名。”高云兄弟对此很担心。经过他一生对绘画的追求,每一件作品都是以精品示人,没有什么应付敷衍的。
第二,努力的旅程。想起自己当初的杰作,高雄几次去红水河,去黄山,去太行山,不顾艰难险阻,去普通人没去过的地方,去看普通人没见过的东西,去得到普通人没得到的东西,在达乐无私奉献。2004年获得李昌杯青年美展金奖后,他寻求改变自己,遵循前辈“师从外教,得心于中国”的道路,勇往直前,从而获得2007年百金陵美展金奖。嘿!天道酬勤,上古不足以欺!
第三,中西方的奇妙交流。所谓“中”,就是作品沿袭古代画家的妙法,所写的景物融合了宋元的古意,获得了今天的山景。它的景色幽幽,山峦雄伟,如画,作者曾为自己的一部作品写过一首诗:“秋是平淡闲适的,不能任意禁锢。”这足以说明他的才华,他的作品是对西方人绘画方法的“抽象”,真的可以成为一件连接中西的趣事,或者说是当代水墨画的一次有价值的探索。他的笔法类似于梵高的笔触,他的笔触类似于波洛克的笔触。最后是指人类复杂丰富的情感。他的笔法是情感驱动的,所以看高雄的作品,去掉他水墨山水的表象,只着眼于他的动态笔法,是一幅现代性很强的抽象画。由此可见,中西绘画有其相似之处,是否同为艺术?
第四,时代精神。我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快速变化的时代。高云兄弟的作品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这也暗合或印证了我的时代精神,不同于古人闲适宁静的场景。如果今天的作品还是风景画,那么他们的风景画一定还是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有什么可以称之为好的?现在的人变了,时代也变了。人们看山川的收入也是如此。画好的山河如何不变?不变的是不是很奇怪?高云兄弟的山水气象更新,展现了当今时代的精神,展现了当今人眼中的山水,所以真的是一部佳作。
哥哥高云30岁就站住了,并且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风格。我相信他的绘画技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经久不衰。
北京的庚寅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