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对的社会评价
在大云,提起金志强教授,大家都会想到座无虚席的东北论坛和他见多识广、幽默风趣的“名嘴”风格。
“东陆论坛”的名称来源于云南大学的前身东陆大学。经历了80多年风风雨雨的云南大学,不仅有会泽书院、和银杏园的典雅秀丽,而且有王国维、熊清来、华等一批大师级专家,有十年风风雨雨凝聚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而“东陆论坛”就是在这种强大的文化积淀下诞生的。
金教授作为“东鲁论坛”的策划人和主讲人,一直坚持大学的特色是大图书馆、大操场、大讲座、小沙龙的理想。讲座是高校的一道文化景观。在高校设立讲坛,就是要让它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形成高校的文化氛围。
在“东陆”的成长过程中,它遇到了很多挫折。关于会场,“东陆论坛”曾在北学楼阶梯教室、最高法院、科学馆等地停留,最终落户金文大厦。至于演讲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人都是浮躁的。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今这个全民都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代,一些无偿的、以学术交流为己任的、为同学提供免费讲座的、秉持人文关怀的学者,并不容易。金教授作为“东陆论坛”的创始人,一直怀揣自己的理想,努力工作,让大学生不仅能学好专业知识,还能分享各行业领军人物的成功,扩大自己的知识层次,在校园内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金教授感慨地说:“坚持一年不那么容易,坚持五年更不容易,坚持十年更不容易。”
金教授策划的“东陆论坛”自始至终体现了他对论坛的理解。东陆论坛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平台,涉及文化、思想、教育、社会、法律等方方面面。这里有不同观点的冲突,总让人有所收获。正如金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所说,“你听了有所收获,但一无所获。”
在不同的时间,金教授给听众讲了不同的话题。这些年来,他讲了很多精彩的话题,比如大学学习的理论,人体交流与肢体语言,爱情,爱情与青春,饮食与养生文化,昆明作为历史名城,中国的百年历史走向。当我问金教授这些话题之间的关系时,我意识到他在打开每个话题之前都进行了彻底的研究。这些课题无一例外都是他在某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比如说学习理论,金教授读的书不下50本,从《论语》到《孟子》,从《红楼梦》到《三国演义》,从鲁迅杂文到《激流三部曲》。台上两个小时,台下可能是两年的积累和思考。所以当笔者问别人讲座是一种快餐文化时,金教授露出了愤慨的神色。他很认真地说:“讲课怎么会是快餐?什么是快餐?快餐不够营养,仅限于充饥的消耗。这个讲座是一次文化冲击。无论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思想积淀、文化震撼、观点观点,都堪称一顿大餐。谁要把大餐当快餐,谁就是傻。”
昆明历史悠久。同样,昆明论坛的历史也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早在民国时期,大规模的演讲集会是家常便饭。名人单身汉慷慨激昂,闻一多的演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1993年,在金教授的苦心策划下,东麓论坛开始成为云南大学学子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当人们在电视上收听《百家讲坛》时,许多昆明人仍对他们所在城市举办的讲座流连忘返。在金教授看来,《百家讲坛》有很多优点。他认为《百家讲坛》通过现代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讲座。具体来说有三点:第一,说话的人是所有人;二是大题材;第三是制作精美。不过,他也认为《百家讲坛》有些地方需要改进。一是主题过时,与现实联系不大。二是容量小。一个传统讲座可以产生10集《百家讲坛》。说起《百家讲坛》,金教授说他很遗憾,因为昆明的媒体很麻木,很平淡,对这个《百家讲坛》文化视而不见,甚至缺乏文化良知。
你不能选择生活,但你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金志强这一代人对“文革”这个词有着复杂的感情。金教授说:“我成年刚进文革,思考后刚进大学。”对于亲身经历这场浩劫的金教授,他们在文革中最有发言权。金教授对“文革”持否定态度,但他认为“文革”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优点:他把一切都推向极端,从而推动了改革的到来。从1968到1978,金教授在昆明冶炼厂做了十年的冶炼工。回忆起那段经历,金教授是这样说的:“一个人不能选择生活,但他可以选择如何生活。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正是因为这种想法,金教授成为了当年厂里的好工人。钢厂是一种很重的体力活,需要半夜起床才能上班,但金教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从不抱怨。他们这一代比我们这一代更能吃苦。
谈到他那一代人,金教授认为他们是集体主义者。他认为过分强调集体精神和个人主义是一种偏见。恰恰是他们这一代人,能够在集体主义中两个强调个体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金教授还认为,他们也持有理想主义的信念。人不能没有信仰,但理想主义不是空想。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做事,一步一步的把事情做好。1978金教授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在70年代,史书还相当少的时候,选择历史纯粹是个人兴趣。就这样,金教授以高分考上了云南大学。当时刚满30岁的金教授,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完全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在那个知识贫乏的年代,金强对知识如饥似渴。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有时候关灯的时候在路灯下孜孜不倦的学习,这是他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区别,也是值得学习的。
昆明人。
金教授是昆明人,他对昆明的理解既感性又理性。昆明的阳光、风土人情,给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沉思。他认为昆明人的性格不像山东人那样豪迈,而是像上海人那样精明,而且更平和,更温暖,以一颗宁静的心灵和充裕的时间来明辨是非。这种平和的性格造就了昆明人过于孤傲的性格,表现出过度的平和,缺乏竞争进取精神。从明朝开始,远在昆明的人才随着大量汉人逐渐进入,产生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现象。起初,昆明的土著大多是少数民族。汉族到达后,以其宽容、淳朴的气度接受了汉族,并在文化、经济、婚姻等方面继续与汉族融合。一代又一代的昆明人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包容。所有外来的东西都被昆明人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昆明人的“小城”和“家乡宝”心态十分突出。金教授认为,只有打破狭隘地域的界限,把昆明的小城扩大为“大城市”,昆明人才能突破小城感,才能彻底改变,昆明不能再陶醉于“小城故事”的浪漫。
文:齐湘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