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生死,顺其自然。

明白生死,顺其自然。

南·怀瑾先生谈了很多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他的态度是“生而重生,死而安详。”也就是说,人活着就要重视和珍惜生命,健康快乐地活着;当你快要死的时候,安静快乐的死去,不要去想世间的各种名利欲望。生死可以这样,这就是幸福。

南先生认为,生死只在呼吸之间。明白生死,就能成就生死。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气,才能顺应自然,获得新生。那时候就算不刻意养生,生命之光自然会闪现。

谈到对生死的理解,南先生高度赞扬庄子的态度。的确,庄子对生死的态度,非常人所能及。让我们来看看他态度的独特之处:

据说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施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去他家吊唁。一进门,只见庄子正叉开双腿坐在地上,敲着陶碗,欢快地唱着歌。

惠施见了,气愤莫名地问庄子:“你老婆娶了你,生了孩子,一辈子照顾丈夫和孩子。既然死了,就不用哭了,还对唱歌感兴趣。你的心是石头做的吗?你是不是太过分了?”

不料庄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要这样想。她死的时候我怎么能不难过呢?然而,即使我伤心,她也不会复活。而且,事实证明,她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身体。不仅没有身体,连呼吸都没有。后来混混沌沌,慢慢的就生气了,然后变成了身体,最后变成了生命。现在她死了,走了,这就像季节变换和运行一样自然。现在她正舒舒服服地躺在天地大房子里,做着最原始的梦,而我却在这里哭泣。我觉得这是太不了解自己命运的表现,所以后来就不哭了。”

庄子之所以理解生死,是因为庄子把人的生死归结为一个自然的转化过程,死是返生之前的状态。所以,没有生也没有死。他从生命的角度理解死亡的意义,从死亡的转化中洞察生命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其实和南先生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一致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决定和超越自己的生死,但我们可以超越内心世界的生死界限,悠闲自在地生活。因此,我们不妨学习怀瑾先生对待生与死的态度——生是重生的,死是安详的。这样,面对生死,心就不会感到沉重。

如果你能活着,你就会重生。如果你死了,你会平静地死去。你能理解生与死。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你可以像庄子一样,“安之则不进。”一切顺其自然,随波逐流。不需要有太复杂的表情、心情和想法,冷静的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和需要做的就好。比如,活着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做一个对大国和小家都有贡献的人。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该玩耍的时候尽情玩耍,不被束缚,沉浸在各种烦恼和感伤中。

那么,要想理解生死,并真正以此为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南怀瑾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来自于对生命趋势的追随和对自然的崇拜当你老了,当你死了,你也顺应了自然的趋势。所以老子也提到‘物强则老’。事物发展到极致,自然会衰老,‘老了就懵懂了’。当他们老了,这种生活就会结束,另一种新的生活就会开始。换句话说,真正的生活不在现象中。从现象看,有生有死。能生能死的,不在乎这个肉体的生死。所以一定要看透生死。"

所以心理上,不仅要重生,还要安详的死去,心态上要超脱。我们可以生和死,虽然肉体会死亡,但灵魂可以因为转移而超越死亡,进而永生。这样,面对生死的时候,你还会担心害怕吗?还怕看不透生死?

在生活中,不妨参考南怀瑾先生的生死观,透彻理解生死,随遇而安,看淡生死,珍惜和享受生命的美好,感受呼吸和心跳带来的每一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