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山东休闲交流发展纲要
国民休闲是指公民在闲暇时间进行的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求知益智、愉悦身心等活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国民休闲既是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国民休闲可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要求,制定本纲要。(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把满足全体人民休闲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培育国民休闲意识,着力扩大休闲产业规模,着力丰富完善休闲产品,切实保障国民休闲权益,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发展目标。到2015,我省人民休闲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休闲人数和有效休闲时间大幅增加,追求健康休闲生活成为时尚。休闲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休闲产业的战略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文化和旅游产业收入相当于GDP的14%左右,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休闲设施和休闲载体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品类齐全、兼顾高、中、低端消费市场的休闲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不同年龄段、各行各业人群的休闲需求;国民休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满足群众休闲需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机制基本形成,让全省人民都能享受到公共休闲产品和服务。
(3)基本原则。推进我省全民休闲,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维权。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是维护、发展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大力营造推动国民休闲的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休闲意识,完善配套政策,切实保障国民休闲权益。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优先保障国民休闲的社会福利,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休闲需求。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休闲领域,满足不同群体和层次的休闲需求。
3.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统筹休闲产业和休闲事业,统筹城乡休闲资源,引导和规范各行各业有序发展,促进城乡、产业、行业休闲资源整合,形成国民休闲发展整体合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基于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经济收入、休闲偏好等实际情况。,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更多知名的休闲载体和品牌,逐步形成一区一品或一区多品的休闲发展格局。
5.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休闲发展全过程,正确把握休闲与劳动的关系,牢固树立积极的休闲观,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一)加强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将公共休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实用高效的公共休闲设施网络。城市规划建设要遵循“宜居宜游”的理念,充分考虑休闲元素,大力提升休闲功能。加快大众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文化休闲广场、城市公园、公共健身设施、公共绿地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生态自然博物馆、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旅游休闲街区、社区文化中心等文化休闲设施。加强农村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一批休闲小镇和农庄,加快发展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惠民文化工程。推动公共休闲资源下乡,促进城乡休闲资源互动共享,规划建设一批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满足散客需求,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铁站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加快建设一批旅游集散中心,为大众旅游休闲提供便捷服务。适应自助游、上路旅行等新兴休闲业态,加强交通、住宿、餐饮等网络服务,规划建设一批上路旅行营地。
(2)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实现双轮驱动,加快发展国民休闲产业。大力发展高端、优质、高效的休闲产业,调整优化休闲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不断丰富和完善“友好山东”的内涵。扩大休闲产业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制度和经验,引进优质资源,提高休闲服务业国际化水平。鼓励休闲要素和休闲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壮大休闲市场主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搞好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实现休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休闲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培育休闲新业态。开发特色休闲产品,建设一批滨海休闲、森林休闲、湿地休闲、产业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休闲、科普休闲、文化休闲、影视休闲、网络休闲、动漫休闲、运动休闲、乡村休闲、健康休闲、学习休闲等基地,为休闲产业提供更多发展平台。
(3)打造休闲精品综合体。充分发挥旅游度假村开放、集聚、创新、引领、强劲增长的特点,把旅游度假村的发展与大型项目建设、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风景资源和生态景观环境,努力把旅游度假村打造成我省旅游休闲精品集聚区。坚持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多元投资、有序发展的原则,优化整合度假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强化度假休闲功能,为度假休闲产品和新型休闲业态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设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高质量的户外运动设施,大力发展演艺产业,满足四季、昼夜、室内外、不同人群的各种休闲需求,提升度假村和大项目的休闲品位。坚持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围绕度假村和大项目,加强道路交通、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救援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消防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提供温馨舒适、健康安全、便捷的休闲环境。对度假村和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的大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完善度假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开放战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休闲企业来我省投资,在重点城市建设一批涵盖吃、住、行、购、娱的旅游综合体,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4)开发乡村休闲资源。积极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休闲需求,加快乡村旅游休闲资源开发。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环城休闲带,将促进城市郊区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发展“绿道”休闲游,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按照建设大果园、大花园、大公园的思路,搞好“绿道”的规划建设,综合开发乡村休闲资源。依托河岸、山谷、山脊、风景道等自然或人工廊道,规划建设一批户外活动的风景游憩线路,形成连接城乡的“绿道”休闲网络。完善“绿道”配套设施,加强沿线休息站、停车场建设,做好自行车租赁、餐饮、卫生、安保等服务。推广“藤结瓜”模式,以“绿道”为“藤”,以沿线乡村旅游点为“瓜”,推动“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发展,实现致富农民、健康市民、快乐游客的目标。支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合作组织,不断扩大乡村休闲经营主体,提升乡村休闲水平。鼓励旅行社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乡村休闲旅游市场。
(5)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产品。鼓励和支持各地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和差异化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休闲产品。充分发挥半岛滨海休闲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邮轮休闲旅游,加快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开发海岛休闲资源,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休闲带。抓住高铁开通的有利时机,整合相关资源,推出适合个人休闲旅游的精品线路,提升和放大“山水圣人”休闲旅游的影响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带。加快开发黄河沿岸丰富的乡村休闲资源、景观资源和民俗资源,建设以文化休闲和度假休闲为主的黄河休闲带。认真落实《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鲁南红色旅游休闲带发展。以济南为重点,突出儒家文化、泰山文化、泉水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特色,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娱乐休闲等产业集群,打造省会城市群休闲产业圈。以青岛为中心,发挥海洋文化和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游戏动漫、体育旅游、酒庄和滨海度假集群,打造胶东半岛城市群休闲产业圈。
(六)开展群众性休闲活动。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为载体,依托重大节日和民俗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休闲活动。按照“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要求,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休闲活动为重点,继续办好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泰山国际旅游文化登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重大群众性节日和各类艺术节。大力发展夜间休闲活动,鼓励餐饮、演艺、娱乐、商场等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丰富演艺、游乐、购物等夜间休闲产品。着力打造“友好山东跨年”品牌,牢牢把握元旦、春节、元宵“三个节点”,推出跨年游、跨年宴、跨年礼、跨年乐、跨年乐等多种休闲产品,使跨年成为具有鲜明山东地域特色的节日。每年8月至6月5438+00,集中举办乡村休闲、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休闲、文化休闲、夜间休闲、节庆休闲、蓝色休闲、黄河休闲、学习休闲等休闲产品,新年献礼、新年音乐、新年祝福等,让年货节成为山东地域特色鲜明的节日。鼓励和引导休闲消费,开展“休闲家庭”、“休闲社区(乡镇)”和优秀文化广场等评选活动,形成浓厚的休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