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官印句子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天道无为自然,元气化万物为生命”的宇宙论出发,基于天人合一、国与体同体的观点,探讨以自然规律治国之道,寻求使国家长治久安、个人长寿之道。这是战国秦汉以来黄老贾学说的基本内容。汉代发达的政治学和医学养生都受到黄老学派思想的影响。但西汉初年,黄老的研究重点是讨论安邦的“经艺治国之道”。河工是齐国黄老学派提出的一个“静民自定”的政治主张,因其适合汉初经济萧条、人民急需休养生息的形势,由改工传到曹参,并得到文帝、窦太后等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盛行于汉初70余年。汉武帝即位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经典成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形态,黄老学因此退出政治舞台。
然而,被视为“政教之道”的黄老学派的政治理论虽已不合时宜,但注重个人修养的黄老理论仍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汉武帝迷信神仙方士,汉代社会追求长生不老风气盛行的背景下,黄老养生理论获得了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到了东汉时期,黄老学已经演变成一种强调个人养生的学说,成为不朽。王充《论衡道序篇》说:“世间能以老子之道而活,易淡泊,养精纳怒。”《后汉书·焦深传》载吴苍《致焦深书》曰:“若盖黄老之言,可乘虚入鬼而躲于远方,亦可扶人于国,施于政。”可见东汉人认为黄老学的主要目的是养生成仙,而不是“治国养民,应用于政治”。东汉统治阶级中有些人酷爱养生艺术,甚至把黄老当作神来供奉,在神社里祈福。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皇太子对光武帝的劝诫:“陛下有玉堂之智,但失黄老栽培之福,愿自爱,擅行。”《英格兰楚王传》也说:“英格兰晚节更喜黄老。学成宝塔而斋戒而祭祀。”汉桓帝八年,两次派使臣到陈国古县祭祀老子,希望成仙(《后汉书·桓姬·郊祀》)。汉灵帝平二年,陈之主迁魏■与王刘崇,祭神,望吉不吉,罪大恶极。魏■与王* * *,同祭黄老君,希望长寿幸福,却没有(《后汉书》、传)。可见,在东汉末年,祭祀黄老,求寿已经成为帝王贵胄的常事。这种风气直接影响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这两个桓灵世界中祭祀黄老的原始道教组织的形成。
从黄老理论在汉代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河上的官印句用黄老的思想诠释了《道德经》的时代特征。首先,《河上官印句》对世间万物形成过程的解释完全符合汉代黄老的自然元气论。河上的官印句子注《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命生二,命生三,命生万物。”一切都是消极的,为了拥抱杨。崇其以为和”,其文曰:一生于道之初,阴阳在其命也;阴阳和谐,清浊分明,分天地。天地人万物,天地人,人长大养。一切都是风和日丽,归心而死。万物都有生命力,所以可以温柔。若有藏于胸中,髓于骨中,虚与气通于草木,则久矣。
可见,鹤岗公以黄故里宇宙观作为个人养生的理论基础。
天人相通的观点也在河面上的官印句子中表达出来。比如第四十七章说:“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精气相合。”从这个角度出发,何工以自然法和无为而治为基础,论述了黄老学说的两个基本内容,即治国之道和治身之道。《官印·江上句》往往把治国和治身放在同一时间,“据说圣人治国和治身是一样的”(三章)。治国的目的是稳定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其要点是爱惜民财,不奢淫逸,不嗜暴虐刑;治疗身体的目的是身心宁静平和,达到长寿。它的本质在于爱灵养神,消除情欲,不沉溺烦恼。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师法自然,“无为养心,为民安”。所以河上的官印句子说:治身者爱气而健,治国者爱民而安。医者呼吸精气,无所闻,无所不闻;统治者施善而不发号施令。(第十章)
医者应除情除欲,使五脏空,神行之。统治者是弱者,他们帮助弱者中的强者。(第十一章)
圣人守道,天下人皆动心归。治身会把天神从天上降下来,和自己来来去去。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受伤回家,国家就会太平祥和。不害神明,长寿。以道治国,国泰民安,治身延年。(第三十五章)
依法无为,治身有益于精神,治国有益于全体人民,不劳而获。(第43章)如果一个人能得到足够的知止,他将被自己祝福;如果他管好自己的身体,就不会努力;如果他管理国家,人民就不会打扰他,所以他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治国要爱惜民富,不为奢华;治身者,宜惜精,不可放之。夫独爱人财精,可得天道先。(第五十九章)
治国不乱,治身还好。(第六十章)
治国安邦,好守。(第六十四章)
治国之刑,酷而深,民不聊生,所以不怕死。治身之人,沉溺于情欲,贪财自杀,百姓不知所惧。(第七十四章)
《河上官印句》虽然论述的是治国之道和治身之道,但其重点是治身养生,具有秦汉黄老学的特点。所以,书的第一章开篇就有明确的意思:道可道——即经、政、教之道;非凡之道——不自然的永生之道。
按照《老子》中“道可为道,而不可为道”的本义,就是说可以用文字表达的道不是“不变的道”。“常道”是老子哲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博大精深,神秘莫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何尚公解释说,“常道”是“长生不老的自然之道”,而不是“经教政之道”,这可能不符合老子的原意,但却表现出作者轻视治国,强调养生长寿之道的倾向。第六十四章注云“圣人学者不能学。人学智惑,圣人学性;学会治理世界,圣人学会治理自己。”它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忽视国家而注重身体的思想。
道教养生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通过灵体的锻炼和修炼,战胜疾病和衰老,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庄子·刻意》中曾提到:“呼吸■,吐故纳新,熊伸经鸟,只为长寿。这个导员是个好人,彭祖寿的考官也不错。”《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两部著作中均有黄故里养生论的内容。《韩曙文艺志》中记载的医、宅、仙等著作,也指与黄老学关系密切的黄帝、蓉城等古代真人。但是只有一本书《河上官印句》,直接用黄老的养生思想解释老子的汉代经典。
根据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内经》、《道阴图》和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尹姝》记载,汉代的医学养生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服用方剂、道法导气、固本培元、养神养性等。服用处方药(包括草药和金石学药物)的目的是利用药物的外力来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祛除疾病,后来的道教外丹术也起源于此。行气、留室、养神的方法,是为了维持人体内的生命元素,调节人体自身机能,从而消除疾病,延年益寿,导致了后世道教内丹术的发展。《河上官印句》养生法主要属于内修法。黄老养生专家认为,人体的精、气、神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称为“三宝”。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因为失去三宝而疲惫不堪,所以想长生不老的人一定要注意精神的保养。所以《太平经》上说,“想长寿的人,要爱气,敬神,重精。”行气、留室、养神是早期道家和道教对养神的三大养生要求。河上的官印句,三个方面都有论述。
首先,关于行气,公认河上之人与生俱来天地之和,和则散则亡。因此,善于呼吸的人必须保持和谐。“医者爱气,则全。”保存的方法是调整口鼻呼吸,使呼吸柔和缓慢。所以,成仙之道在于玄奘。玄,天亦人鼻;对一个人来说,地球是一个人的。口鼻之间,天地元气贯通。通过口鼻呼吸,当它是连续的,细微的,如果能存在,那就什么都不是了。与其患急病勤劳,不如养气放松。(第六章)
一个人如果能守住一个使节,和他在一起,他就长生不老。一从道始而生,太和之精也。如果你为了不混乱而献身于本质,那么你的身体应该是顺从的。
疗愈身体的人呼吸精气,这是听不见的...治愈身体意味着鼻孔,打开意味着呼吸,意味着呼吸。(第十章)
其次,关于室中固精之道,江上称男女之精为“精”,认为“主身者,宜惜精而不宜放”。保养精气的方法有:一、男女性交中禁欲、重施,突然使精气外泄;二、填精补脑法。河上的官印句子写着:爱之反复,骨髓满骨。(第三章)
人以气为根,精为蒂。根不深就拔,果基不牢就倒。说的话要深藏不露,紧扣其本质,做到不漏。根深蒂固者,长寿之道。(第五十九章)
医者用阳精和粪便治疗身体。(第四十六章)
最后,关于保持精神的方法。河上公认为:“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精神?空,喜欢安静。饮食不当,忽念颜色,邪气满身,伐木累。”(第72章)这里所谓的精神,并不是指人的思想和观念,也有神灵的意思,即驻扎在人体五脏中的灵魂。人的精神容易爱上外在的音乐和财富的诱惑,产生贪欲和贪欲,使精神工作脱离了形式,于是生命危在旦夕。所以,想要长生不老的人,一定要摆脱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保持五脏的空性,精神上的宁静,形神相拥。河面上的官印句子有很多表述,比如:人若能除情欲,存味觉,清五脏,则神仙住于其中。(第五章)
能滋养精神的人是不会死的。神称为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神,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皆伤,五神必去。
人靠灵魂活着,就应该爱吃灵魂。情绪和精神都死了,死状触目惊心。魂在肝,神在肺。酒甘甜可口,有腐肝肺之功。所以,灵魂宁静而道不乱,灵魂平安而寿长。(第十章)
医者应除情除欲,使五脏空,神为之。(第十一章)
上述三种养生方法,即行气、固精、养神,继承了汉代黄老陶之学,启发了魏晋神仙道教。东晋南朝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和《上清学派经典》进一步发展了河上官印句的养生术。这就是后道家重视河上官印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