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起源的研究报告,400字。
古代
古代:相传尧舜时期也有类似春节的庆祝活动,但规模不大。
殷商: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天祭祖活动。
西周:农业庆典始于春节。
汉代:正式的春节礼仪形成,鞭炮(烧竹子)开始出现。
魏晋:鞭炮和观岁习俗开始。
五代:后蜀:春联开始。题词“新年快乐,节日快乐。后蜀的《长春》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民国以后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公历1,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抗战前,国民政府曾试图废除农历新年,将过年习俗改为过年,但未被当时民众所接受,随后相关法规被叫停。
北洋政府设立春节
内政部民政署第一科请求袁世凯总统指定春节(春节)、端午节(夏季节日)、中秋节(秋季节日)、冬季至日(冬季节日)为四个节日。
名称来源
春节起源于二十四节气。古人将黄道分为12段(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12气(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大暑)。立春是春节的开始,惊魂是春节的结束。立春大约持续30天(银月),银月的30天是春节。生肖***12段,每段中间有气,抽12气。春节期间含有气和雨的月份称为正月,正月初一被定为“除夕”。因为正月初一取决于春节的天气和雨水,所以春节也被称为“春节”。春节,春联,春卷都来源于春节。含有春节气和雨水的月份称为正月,正月初一被定为“元旦”、“元朔”或“年”。
天文意义
中国人把黄道(即地球绕地球转一年)分为四季、十二节、十二气、七十二期,统称为“时令气候”,其中银月(立春-景哲)称为“春节”,巳月(长夏-芒种)称为“夏节”,沈约(立秋-白露)称为“秋节”。阴(立春-长夏)称为春,午后(长夏-立秋)称为夏,沈(立秋-立冬)称为秋,海子畴(立冬-立春)称为冬。十二生肖就像一根十二节的竹子。立春——静喆是“春节”。这个竹节是决定正月初一的竹节,春节中间有雨。含有雨水的农历月份称为“正月”,所以春节一定是临近春节。正月初一定义为年,年节,元旦。
书
1.小雪和何伟。中国民俗。中国华侨出版社。ISBN 7-80120-587-1/g . 252
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大学讲座:《1914 1北京政府内务部在给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指定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季节日,中秋节为秋季节日,冬季至日为冬季节日。我们所有的公民都休息,公务员也可以休息一天。"袁世凯批准了这份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