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有哪些?
著名学者徐寅宗,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90岁。徐石是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他在南朝工作。起初,他作为王新才的外籍士兵参军,并担任宜兴知府。陈死后,在隋朝做官,仍然以药侍奉皇帝。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徐氏医术高明,擅长脉诊,用药灵活。公元6世纪,他用药物熏蒸来治疗皇后陈。当时皇太后病得不能说话,也不能吃药。他把黄芪防风汤放在床下,使药气如烟,果然有效。当夜,皇太后能言,于是印宗被赐太守权。
徐氏诊病问诊,重视切脉,以探病因,主张病药并重,不宜乱抛杂药,而只一味用之,直击病根。一生的脉诊和用药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甄权
甄权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徐州扶沟(今河南扶沟)。因为母亲的病,他和哥哥甄立言一起学习医术,专门学习验方,所以成了名医。贞泉有深厚的针灸功底,也擅长以药治病。我一生行医,在世的人也不少:隋开帝初期(581),做过秘书,后来因病辞官。甄全通《养生术》,提出驱旧吸新可以清肺气,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一定要甜。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到他家考察药性和养生方法。早上给他看病,给他穿长寿棍的衣服。那年年底。
甄氏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有一卷《唐明人物》;《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脉方》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作品都失传了,在《备急》、《备千金》、《备千金》、《外国台湾的秘密》等对后世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它们的部分内容。
第三,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被称为药王,唐京兆花垣(今陕西省耀县)人,孙家垣人。生于隋文帝元年(581),卒于水春元年(682),享年101(关于孙思邈的生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公认的一种是生于隋文帝元年(581),另一种是生于西魏。还有说他生于染天十四年(515)。
孙氏年轻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决心以医学为职业,并刻苦学习黄绮艺术。成年后隐居太白山(今陕西省),从事医学和炼丹活动。永辉三年(652年)写《备急用》三十卷。咸亨四年(673)任商药局成五郎,商元元年(674)称病辞。永春元年(682),撰《千金翼》三十卷。同年,孙思邈去世,留下薄葬。子明航,天庭人(690 ~ 692),曾任丰土侍郎,孙明普,曾任萧县(今安徽萧县)县官。
孙思邈经历隋唐,是一位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师。他的诊疗不局限于古法,还取众家之长。他的用药不受草药经典的限制。根据临床需要,处方通用,单方适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效果显著。他非常重视民间医疗经验,经常竭尽全力,跋山涉水,走访千里,为得一方一法,不惜重金,以求真相。他不仅擅长内科,还擅长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眼科,对服用养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术等都有研究。同时,他具有广博的药理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孙氏一生致力于拯救世界和生命,他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他提出了“大医诚”的原则,要求医生技术娴熟,对病人真诚。他认为医生在临床时应该认真负责,不应该不问贫富。在治疗上,要致力于节约,不要标榜自己的能力,不要贪图名利(见《备急良方·太医诚意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这也是他修行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和护理过600多名麻风病人,其高尚的医德足以百年。
孙思邈积累了80余年的医疗经验,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要方》,全面总结了古代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理知识,丰富了我国的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理论,收集了唐以前医方的成果。诊断学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治疗学上创造了新的医学技术;在药理学上,要注意道地药材和药物的栽培、采集、加工和贮藏;在妇幼保健方面,强调了设立妇幼专科的意义,为设立儿童和产科专科创造了条件;在针灸学中绘制丰富多彩的三人堂图,创制主右法的孔穴,倡导阿是穴和同体寸法,可以促进针灸学的发展,丰富健康长寿、讲卫生、反对服石的理论。
除上述之外,史志写的作品还有很多,大部分已经失传。有千金保健方、千金髓方等18种方剂。此外,现存的眼科专著《海印略》是孙氏写的。
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受到了历代人们的喜爱和支持。他死后,人们为他建了一座庙,立了一座纪念碑。今天,在他的家乡陕西省耀县孙家园和孙氏祠堂,都有一尊孙氏的雕像。耀县王耀山有王耀庙、百珍台、洗药池、太玄洞等孙氏活动遗迹。
第四,崔
崔之缇,徐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隋朝人。大业十一年(615),位于唐元年(685),享年70岁。崔氏出身官宦之家,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阆中、户部等职。刁禄元年(679),官至商务部。
崔氏擅长黄奇,从政之余喜欢从事医学活动。擅长针灸、临床诊疗,有多项创新验方。其著作最为著名,如《病骨蒸灸方》,作为《骨蒸灸图》收录于《外台秘笈》,即崔丞相代代相传的灸法。其著述和文献主要见于《方耀汇编》十卷、《骨蒸灸方》一卷、《禅图》一卷,均已失传,其轮廓可见于《外台秘笈》。还有《崔之缇集》五卷和《立法》两卷。
动词 (verb的缩写)鉴真
鉴真,俗名淳于,唐代佛教大师。生于唐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4)。
鉴真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年家境贫寒。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为邢星寺)出家,并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从一位道僧处得到菩萨护符。景隆初年(708),随师赴洛阳、长安,受名师教诲。开元元年(713)回到扬州时,他已经出家,在佛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主持扬州大明寺。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派遣僧人荣睿、赵朴来华学习,并邀请高僧赴日讲学、讲经。天宝元年(742年),鉴真接受了日本历届人的邀请。天宝二年(743),鉴真及其弟子项燕、道行开始东渡。十年五次漂洋过海,历尽艰难险阻,但都失败了。第五次东游失败后,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项燕也去世了,邀请他的日本和尚也去世了,但他东游的野心却没有改变。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十一月十五日,带领四十余名弟子第六次渡海。同年,他在萨秋的妻子乌普(今九州南部鹿儿岛秋月浦)登陆,途经太宰府、大阪等地,次年进入日本首都平成京(今奈良),受到日本僧尼的极大欢迎。
鉴真是中国第一位赴日创立佛教的大师。当时的日本天气天皇、皇后、皇太子等高官都接受了鉴真的三分七证授戒法,皈依佛门弟子。唐二年(759年,即日本天平堡子三年),鉴真在奈良创立赵体寺,撰写《戒律三经》,这是日本印刷术的开端。
鉴真精通医学和本草。他把中药的鉴定、炮制、配方、收藏、应用带到了日本,传授医学,热情治病。至德元年(756年,日本田萍圣保八年),鉴真和他的弟子法荣治好了圣武天皇的病。当时,尽管鉴真双目失明,但他通过嘴巴、鼻子和手辨别了药物的真伪,所以他是正确的。日本医学史家藤川祐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但尊为雕像者只有鉴真和戴天”(《藤川祐,日本医学史》)。
鉴真死于唐光德二年(764,日本田萍堡子七年)五月六日。葬于日本屋久基下关,塔身立于正方体,正面镌刻“真达和尚”字样。在日本的书目中,有一卷健大师的秘方,也有的秘方,其书籍已经失传很久了,失传的文章可以在《医学心方》中找到。
六、余陀马宁元丹贡布
玉兔马宁元丹贡布(gYu-thog rNying-ma Yon-tan)
MGon-po)于公元708年出生在拉萨西郊堆龙纪娜的医学家庭。他的曾祖父罗哲西宁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御医,他的祖父翟杰甲巴扎是藏王贡日贡赞和满松芒赞的御医。相传玉托三岁时,随父亲琼布多杰学习藏文书写和读经。五岁时被父亲传授“日鲁化学”“药师佛修行”等。玉托·马宁·元丹贡布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并受到她父亲的精心教育。
宇拓在家庭教育和医学世家的熏陶下,勤奋好学,从青春期开始就有非常深厚的医学基础。宇拓与御医、大陆医师Tomatsuoka wa有着深厚的友谊。Tomatsuoka wa自己写过医书,gZa''-bCos,Srog-gi''Khor-1o)和治疗狂犬病卡匕首轮(Khyi)。
BCos sPu-gri''i''Khor-lo '和Bya-bCos mTshon-gyi''Khor-lo '互相赠送。
青年时期,宇拓曾两次前往天竺求学。第一次留学历时四年,第二次游学历时一年八个月。回到吐蕃后,他给病人治病,给弟子传授医术。
三十八岁时,毓陀第三次访天竺四年,成为名医。特别是在我之前,一位著名的医生,我听了圣德的“班巴”和“吉尤得”
Me-long)《月王医学诊断补编》(Somaratsa kha-skong)等。在班琴的雕像前,钱德拉·比尊,收到了《不朽的传记》( Drang-srong
Xyan-brgyud)和八支理论(Yan-lag
BrGyad-pa)等多部医学著作。回到吐蕃,行医教书,成绩卓著。三宝封他塔、贡、琼三个封地,在贡布满龙沟建庙,培养医生,加工药材,制成药物,行医治病,收集民间验方。后来又带领弟子到大陆五台山拜佛,求僧医阿尔贾求医,听比约巴''伊佛伦巴,拜扬克。
Don-khrems)和许多其他特殊的医学说明。
玉陀四十五岁时,在早期吐蕃医学的基础上,吸收汉、天竺等各方医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写出了著名的医学巨著《四医典》。
鉴于在藏医方面的卓越成就,玉妥·元丹贡布被藏族人民尊称为“医圣”、“药王”。
七。刘禹锡
刘禹锡,名孟德,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医学家。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卒于会昌二年(842)。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因为他是王子的客人,他被称为刘斌。
羽西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吃医生开的药。对医学有丰富的知识。三十年的毅力造就一个好医生。以药治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古法,提出“未病先治,病后攻”的预防思想,治疗疾病善用单方验方,重视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曾参与《本草纲目》和《经方》的编纂,著有《方传鑫》两卷,收录薛景辉在连州时给他的《十方》和《民间经验方》等50余篇。因双方各有证据,故命名为传聪。其内容涉及所有临床学科,也包含急救的内容。药物治疗简单、方便且便宜。
八、李逊
李逊,本名德润,五代子洲(今四川三台)人,生于九、十世纪。李竹祖借波斯,其祖隋朝来华。唐初隋国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定居四川子洲,故称四川波斯人。李逊兄妹可以考三个人,逊是大哥。他的妹妹李顺贤是蜀国的国主王彦召义。他的弟弟李达名叫宜颜,人们叫他李四狼。他喜欢旅行,并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健康。他对炼制丹药特别感兴趣,不考虑家里的财产。他曾经是王彦的王子。
李迅有丰富的药学知识。他去过岭南,欣赏过南方的风景,也知道很多从国外进口的药物。《海药本草》共六卷,以引用海药文献为特色。据现存佚文统计,该书收录了124种药物,其中96种药物标注了外国产地。如:安息香,梨出波斯,冰片出法,金片出粮大国。此外,书中还描述了药物的剂型、真伪、优劣、性味、适应症、附方、给药方法、制药方法、禁忌、恐邪等。有些文章还包含药品名称的解释。书中收录的海桐皮、天竺桂、没药,当时并未收录在其他本草著作中。原书于南宋时期失传,内容散见于《政事本草》、《本草纲目》等著作中。
九、韩宝生
韩宝生,五世同堂,生于蜀(今四川)。他生活在公元十世纪,关于他的生平没有历史记载。后蜀统治者孟尝君时(934 ~ 965),任翰林学士,主修本草。他和其他医生详细研究了药物的形态和功效。他以新修订的《本草》为基础,查阅、补充、注释、修订了多种本草文献,编纂了《蜀冰雹广应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二十卷* * *,配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于世。
《蜀本草》的内容比新修订的《本草》更加详细。遗憾的是原书已失传,其文章多为宋代唐慎微的《治证本草》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收,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