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德新运用药物治疗心脏病的方法。

国医大师严德新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他在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将“气为百病之久,血为百病之胚”作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环节。他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论,提出了“宣化气血,使之通畅,达致平和”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树立了平衡的观点。心为“阳中之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导致胸中阳气衰,无权温阴寒;心阳不足导致五脏失养,脾虚导致湿痰,肾失温,使水气、痰饮等阴寒之邪乘虚袭阳位,两寒相合,心脉不通导致疼痛,出现胸痹、心痛、咳嗽、气短、小便不利、面四肢浮肿。颜德馨在《金匮要略》中称赞“夫脉宜取得太慢,阳弱阴弦痛,如是,当责其极虚”的理论,并总结出心脏病的病机为虚中带瘀,虚实皆见。多以心气血阴阳亏损为基础,以心脉为标志,痰瘀互结为气滞血瘀,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临床上擅长气血并治,常以益气温阳活血为治法。现在,用药方法整理如下。

补泻相结合

攻补结合是一种攻邪与扶正同时进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实、正能量不足的疾病和证候。严德新认为,心脏病多以心内气血阴阳亏损为基础,气滞、血瘀、痰瘀、阴滞以心脉为标志。所以,如果只用温补之品,气越滞,血越虚;只有活血化瘀,气耗越多,血虚越多。这个病其实是虚而不能补,血瘀不攻。颜德馨沿袭了王清任“气能活血,但无病可除”的学说,强调气血要用为目的。他主张在治疗整体性心脏病时,攻补并举,临床宜用桃红四物汤。本方含祛瘀养血,兼能双补,攻而不伐,补而不凝,具有“散其气血,使之达于目的,导之以和”之功效

冠心病发展为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梦醒浮肿等症状,与《金匮要略》中“心水之人,气重而不足,卧不下,烦躁易怒,体肿阴盛”的描述十分相似。严德新高度赞扬了苏文的“怒达于天”理论,认为“日月失位,则失命,故天要明”,并强调“有太阳的地方,就有生机”,认为温阳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则,特别是对于一些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更不应忽视温阳的应用。立法药物首先补益温阳,以附子、干姜、甘草温阳,黄芪、党参、白术益气,以红花、桃仁活血,葶苈子、泽兰、益母草泻肺利水,相得益彰。用于“血不利水则”之证,有“老则消之”之效。

上下兼顾

上下兼顾是指升杨庆降浊阴的方法。心脏疾病发生发展前后,气滞、血瘀、痰瘀、阴滞阻滞于心动脉,导致气机升降异常,进一步加重或诱发心脏疾病。在方剂的基础上,加入升麻、柴胡、牡荆、川芎等,使清阳之气上升;桃仁、红花、当归、决明子润肠通便,益母草、茯苓利尿。根据气血的治疗用药也可以减少阳的过度活跃。或常用药物与葛根、石菖蒲、决明子配伍,其中葛根生发、清阳、通胸痹;决明子微寒,既能控制君臣药的辛燥性,又能清热凉血,泄浊;葛根、决明子可以升降,疏通上下之气,加强运化,所以没有障碍;石菖蒲能开窍通络,将各种药物导入血液,能行气活血,宁心益智。或者用降香配决明子,降浊降气,使气机上下有序运行,达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滋养心脏,使之致密,泄湿化浊,疏通下窍,调和脏腑。或附子配生地。附子性燥,能助心阳通脉。地黄温润,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阴阳两虚的心力衰竭或房颤伴便秘的患者。

冷、热同时应用

寒热并用是将寒药和热药同时运用于一方的方法,如半夏泻心汤、吴梅丸、大黄附子汤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严德新将寒热结合,充分发挥了心脏病这一复杂病症的作用。严德新认为气滞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病机,但痰瘀交结是气滞血瘀的最终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痰瘀一旦形成,就很难缠绵悱恻,相互转化。而且痰瘀内生于湿热,不能坚持,郁于络脉,又损伤杨琪,使气血不能压缩灌注,运行不畅,心神失养,产生心脏病。颜德新在临床实践中推崇《金匮要略》“痰者,温药而治”,故取附子、桂枝饮温开水,临床上用真武汤、桂苓猪肝汤,并灵活配伍三黄(黄芩、黄连、黄柏),清利湿热,化痰祛瘀,清热温补。

气血同治

气血同治是一种理气或益气活血的治疗方法。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苏文调经论》指出:“气血不和,百病生变。”朱丹溪也说:“气血相和,百病不生。有抑郁症,百病生。”心主血脉,血液能在脉中运行,在全身循环,靠的就是心和气的推动。气虚和气滞导致血瘀,两者互为因果,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严德新提出,消除瘀血最好的办法是“固本清源”,固本就是固本,固本也就是清源。益气活血配伍的代表是人参和苏木。人参微苦,有补气安神、固津止渴的作用。苏木味甘咸,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两药配伍,可益气活血。人参可以补苏木而不滞,加苏木的人参血液循环更强。对气虚血瘀引起的心悸疗效显著。理气活血配枳壳、郁金,枳壳去气,郁金去血。两药合用,具有行气解郁,解除关节疼痛的作用。或用石菖蒲配蒲黄,用疏肝化浊的石菖蒲,用活血行气的蒲黄。两味药气味芳香,有行气活血、化痰祛瘀的作用,一般无痛。多用于心悸、胸痛患者。

打开和关闭

开合合是指散涩药同时使用,一开一合,一闭一散,两者对立互补,使两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升和降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脉中血液的循环,靠的是心脏的跳动,气的推动,脉的通畅。心、脉、气、血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四大要素,其中枢功能主要体现在气血状态上。脉脉的软、顺、通,是气血行使生理功能的基础和前提。血管是气血津液正常运行的功能载体。如果血管通畅,升降运动就会协调平衡。因此,严德新认为治疗心血管疾病需要更加注重气机升降与气机下降的对立统一,在温阳益气活血法中常加合制品,以开郁活血。临床常用石菖蒲、蒲黄与白芍配伍。《本草从新》说:“石菖蒲,坚温,香散,喜,益九窍,清耳目。”《本草正义》中说:“蒲黄专治血分,能治香气,升气分,故能导瘀,治气滞血瘀。”或用酸枣仁配川芎,酸枣仁养肝血,宁心安神,川芎平气血,疏肝理气。两种药搭配,一个酸,一个辛,相辅相成。有了收散之药的配合,收散之药可以相互结合,适当开合,从而活血化淤,调和气机。

提升组合

升降结合是沉降药和升浮药的结合,使全身上下运动调和,调用动静,沟通阴阳,调和气血。心脏病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表现为不同的方式,从胸部胀满和压迫,胸痛,甚至心痛。胸中若满闷,则闷于心后,即《金匮要略》中“胸痹、心满、气滞于胸”之证。病机多为阳虚气滞,治疗须兼顾气机升降。临床上,枳壳汤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枳壳汤来自苏神梁芳,枳壳味微苦。桔梗因味辛,用于肺金,常作舟药。两药合起来,苦中带苦,降一升,清气就升,浊气自然降,气就益。痰湿或肝气郁结所致的心悸,可用以理气。五行中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是阴阳的标志,盛衰反映阴阳的运动,所以盛衰是以心肾为基础的。心肾相交,是水火相济的形象。肾中真气上升,心火不致炎症,但心火下降,以温肾中真水。所以临床治疗常配交泰丸,一升一降,一阴一阳。若因火烈而心绪不宁,在此基础上常配伍百合、莲心,清心安神。

典型病历

患者,男,68岁。心绞痛、心梗反复住院,心绞痛发作每晚可达10次。病情不稳定,请咨询中医。初步诊断:胸闷心痛,每次因发作而惊醒,痛得厉害,心慌气短,一天10次,脉沉细,舌苔薄紫。年龄近古,气阴两衰,心气不足,瘀血阻滞心脉,夜间阳弱阴盛,故多发生于半夜,宜用经验方益心汤益气化瘀。处方:党参15g,黄芪15g,葛根9g,川芎9g,丹参15g,赤芍9g,山楂30g,石菖蒲4.5g,降香3g,决明子30g,三七1.5g(分别),血竭粉1.5g(分别)。7剂,水煎。

第二次诊断:服药后胸闷有所消退,疼痛也缓慢,脉沉细,舌苔紫薄。气虚血瘀,保留原方再次服用14剂量。人参粉1.5g,每日两次。经过5年的随访,除疲劳或感冒外,无一例因心脏病住院。

根据患者年龄,气阴两虚,心绞痛、心肌梗塞反复发作损伤心气,阻滞心脉。一味进补,胸闷心痛难以摆脱;一味祛瘀,正气更害,一定要把握好补泻的分寸。因为胸闷心痛,初诊重点是祛瘀。益心汤、党参、黄芪、川芎、丹参用于益气化瘀,葛根、石菖蒲、降香、决明子用于升清降浊,三七、血竭粉用于化瘀有效,故无损伤危险。第二次诊断,要用人参粉益气化瘀,定时服用,无任何坏处。

注意:具体治疗和用药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