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耳鸣?大多是气虚血瘀!1药方,能帮你补气活血,疏通耳窍。

虽然外面的世界很安静,但我们可以听到声音,如蝉鸣、流水、轰鸣声、电流声等。日常生活中,耳鸣其实很常见,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据统计,耳鸣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20%,大部分是一过性和暂时性的,但如果一直得不到缓解,频繁的耳鸣不仅会导致失眠、疲劳、焦虑、烦躁,还会造成长期或永久性的听力损害。

为什么很多耳鸣患者去医生那里检查,发现耳朵没有明显异常,却经常耳鸣?

其实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气虚血瘀引起的,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耳鸣反复发作的原因。

关于耳鸣,在很多中医医书中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比如《净月全书》中记载:“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灵动;如果你过度劳累,你会变聋的。中年以后,每当老友耳鸣,如风雨声、蝉鸣声、潮声,都指出耳朵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耳朵是五官九窍之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的气血可以上行于头,汇聚于耳。也就是说,我们的耳朵也需要脏腑气血的“支持”才能保证正常的功能。如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受阻,可出现耳鸣耳聋。比如气虚血弱,推动无力,也会形成气虚血瘀的证候,从而导致耳鸣。

比如耳朵就像机器,中医说的血液就相当于润滑油。事实上,一台机器的每个齿轮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润滑油,否则齿轮运转就会出现问题。气虚是无法促进血液运输的,而血瘀就像是路中间的拦路虎,两者都会导致耳孔的血液滋养不足。自然,耳朵的主要功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如前所述,长期耳鸣是在脏腑气血失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气虚血瘀是常见的病因。因此,针对此类耳鸣,临床上主要以益气活血为主进行治疗和改善,补阳还五汤可作为基本方进行调整和治疗。

本方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林逸改错》,专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而设,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

全方重用黄芪补元气,意在使气盛则血行,化瘀通络;当归尾活血不伤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配合当归尾活血化瘀;地龙疏经活络,善行走,为发挥药用功能而周身活动。益气活血方,益气不滞,活血不损正。当药物一起使用时,可以行气,化瘀,通络,从而缓解气虚血瘀的情况。

乐启生中医团队还指出,中医治病的关键点是标本兼治。如果不同的疾病有相同的证候,即发病的根本原因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药方治疗。虽然补阳还五汤最初是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而设立的,但实际上在耳鸣的治疗中可以灵活运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如头晕、腰膝酸软者,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附子等。可以添加到这个处方中;食欲不佳或消化不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石菖蒲、茯苓;心悸、失眠、多梦加丹参、酸枣仁、龙骨、牡蛎、远志、当归;对于焦虑或抑郁者,加入柴胡、郁金、合欢皮、薄荷;畏寒尿频者加桂枝、附子、肉桂、益智仁;大便干燥者,枳实、大黄、柏子仁、火麻仁等。

49岁的赵女士说,她经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耳鸣,呈阵发性,如蝉鸣,夜间明显。之后逐渐加重,表现为持续性,伴有疲乏、乏力,常易出现紧张焦虑、叹气、饭后腹胀、睡眠差、夜尿多、大便干燥。舌象表现为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赵女士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外耳道和鼓膜无明显异常。

根据赵女士的症状,舌诊等。,中医辨证是气虚血瘀。因为患者身体脾肾俱虚,肾虚精亏,脾虚失运。一方面气血缺乏生化来源,他去不了容清乔;另一方面,水液不循常道,湿即痰,扰乱耳孔,引起耳鸣。同时,耳鸣在夜间明显是因为气虚,推动弱,血液循环不畅,血瘀,加上久病多瘀;耳鸣久治不愈,情志郁结导致肝气不适,如紧张、焦虑、呼吸过度、睡眠不好等;脾虚加上过度焦虑,伤及脾胃,所以导致吃后倦怠腹胀。

因此,基于赵女士病情复杂,治疗以益气活血为主,同时要注意化瘀通络、疏肝健脾、补肾等法。前期要多注意疏经活血的方法,慢工出细活。方剂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

黄芪、红花、川芎、桃仁、当归、五味子、石菖蒲和牡丹皮。7剂,每日1剂,水煎。要求患者保持清淡饮食,调节情绪。

第二次就诊时,赵女士反映耳鸣略有减轻,精神好转,睡眠改善,情绪略有好转,腹胀无明显减轻,大小便正常。舌图显示,舌质黑白色,有苔。从上面去掉桃仁、红花,加入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疏肝理气、炒栀子泻火除烦、牡蛎、大枣、淫羊藿扶正补虚,连服7剂。

第三次诊断:患者精神好转,耳鸣症状进一步改善,睡眠和情绪明显改善,饭后腹胀也明显减轻。调整后的处方继续服用7剂,随访后耳鸣等症状基本消失。

中医说,脏腑与窍是一个整体,脏腑功能失调也表现在耳鼻喉科窍。这些窍的局部表现可以反映整体病变,影响整体。临床上,耳鸣患者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失眠、腹胀等。因此,要想摆脱耳鸣,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在整体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方药,进行相应的调整。

希望以上相关内容表达能让更多的朋友受益,需要辩证指导的朋友也可以点击我的头像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