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全集。
清明节手抄报全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祖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最初是由北斗七星斗柄的旋转方向决定的,北斗七星是循环旋转的,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向,这也成为了古代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为春。桶柄指南,全世界都是夏天。斗柄指西,天下秋。斗柄指北,天下为冬”。“二十四节气”是树干历法中表达自然节律变化,确立“十二月施工”的特殊节日。岁在官支历法中分为“十二月建”(农历十二月或地支十二年)。“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方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腊月”。在传统文化中,支与八卦的时间方位是联系在一起的,阴位是后天八卦的“根位”,是岁末年初的方位,代表着结束和开始,如《易说卦传》:“根,东北之卜,也是万物之始。”所以斗柄从正东(阴位,后天八卦位)的北方开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周,称为“岁”之一。当斗柄指向正东正南的“B”位时,为清明气。清明节气,万物清净,生机盎然,气温回升。大地呈现出春天和宁静的意象,是郊外踏春和扫墓的好时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节日,属于一个祭祖慎终的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体现了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表达了人们尊敬祖先、孝敬祖先的道德情怀。扫墓就是“扫墓祭”,对先人叫“尊思时”。春秋节自古就有。清明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祖先信仰和春季祭祀。根据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是对天地的信仰和对祖先的信仰。据考古发掘,在广东英德清塘遗址发现了一座距今一万年的墓葬,这是中国最早的墓葬,表明远古先民在几千年前就有了明确的埋葬行为和习俗意识。“扫墓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扫墓祭祀”是传统春季习俗的综合和升华。古支支历的确立为节日的形成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祖先信仰和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习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习俗丰富,可以归纳为两个节日和传统:一是祭奠祖先,二是慎终追远。二是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缅怀的主题,还有踏青、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在清明节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清明节经过历史发展,融合了唐宋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将多种民俗融为一体,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手抄报全集2。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慢跑、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和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我们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的泪水去扫墓,也有踏青的欢笑。
1,扫墓祭祖的习俗
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为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一种延续的节令传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诗中写道:“鸟鸣昏树,谁哭?风吹旷野纸钱,古墓春草满。李唐花映白杨树,满是生死离别处。”神秘的沙漠和沉重的春天在哭泣,黄昏和黄昏下着雨的人们却回家了。"宋代诗人高句丽曾在一首诗中描述:"南北丘多墓田,清明各不同。纸灰飞成白蝴蝶,泪染成红杜鹃花。"日落时分,狐狸的坟堆上,一滴也没有到达酒泉!"即使在今天的社会,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仍然有去坟墓祭奠祖先的习俗:拔除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墓前焚香祈祷,焚烧纸钱和金元宝,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2.慢跑的习俗
清明节的时候,正是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利用了这个好处,在扫墓之后,全家老幼在山野乡村玩得不亦乐乎。回家后,他们顺手折了几根树枝,戴在头上,开心极了。有些人在清明节期间,在郊区远足时,故意去大自然中欣赏和欣赏生机勃勃的春光,并表达他们自严冬以来的停滞感。这种郊游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它的意思是踩着草,在乡下玩耍,看春光。
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古代女性平日不能随便出门,清明节扫墓是难得的机会。因此,在清明节,女人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女人的清明年”。
3.插柳的习俗
清明节是柳树发芽,烟绿的时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们外出郊游时,顺手折下一些柳条树枝,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门楣和屋檐上。谚语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明眸”和“清明不穿柳,死后翻黄狗”的说法,可见清明折柳是旧社会非常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它不仅是一种时尚的装饰,也有祈求辟邪的效果。也可能与过去寒食节用柳枝讨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不应该提倡。
清明节插柳种树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尝遍百草的神农。另一方面,据说介子推死时所持的柳树后来复活了。晋文公给它取名为清明柳,并把它折成一个圆圈戴在头上。这种习俗后来被介绍给了人们。虽然典故来源不同,但这些习俗还是离不开人们春回大地的喜悦。
4.清明娱乐的习俗
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踩草插柳的习俗外,清明节还有大量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纯娱乐性习俗,如钩挂、放风筝、荡秋千、射柳、蹴鞠等,这些都曾风靡一时,如今已不多见。
5、挂钩的习俗
“钩”是一个古老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是一场现代的拔河比赛。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为了进攻吴国,用拉钩运动来增强人民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为基础,两端分成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用力拉绳,鼓声和音乐一起响起。双方欢呼呐喊,好不热闹。
6.放风筝的习俗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古人认为,如果有人生病了,可以在风筝上写下或画下自己的病情,用细绳将风筝系在空中放飞,让它飞到天上,剪断缆绳,疾病灾难就会随着风筝飞走。后来,风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郊游娱乐。
阿清作家潘荣弼在《景帝岁时纪昇》中写道:“清明扫墓时,全城男女从郊区蜂拥而出,扛起箱子,车轮相向。每人带一个风筝线轴,祭祀完了,放在坟前会更好。”古人也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贾青录》说:“春之风自下而上,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断鹞”之谚。“在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释放他们的口臭。所以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自己知道的灾害都写在纸鸢上。当风筝飞得很高时,他们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象征着他们的疾病和污浊的空气已被风筝带走。
7.荡秋千的习俗
斯温最初被称为“钱球”。据传,秋千是春秋时期由北方民族山戎人齐桓公传入的,汉代以后成为清明节和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起初秋千是用绳子做的,用手荡,后来发展成木架,上面挂两根绳子,下面绑一个十字板。
南北朝时流行摇摆戏。《荆楚纪年》记载:“春天,一根长绳挂在一棵大树上,一个秀才和一个女子坐在上面推,叫做荡。”荡秋千是唐代非常普遍的游戏,它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清明节随处可见秋千,清明节在元、明、清三代被定为秋千节,秋千也被安装在宫殿里供皇后、妃嫔和宫女玩耍。
今天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孩子们玩耍。
8.射柳的习俗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据明代记载,把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把葫芦高挂在柳树上,弓射葫芦,鸽子飞出来,以飞鸽的高度来判断胜负。
9.蹴鞠的习俗
除了祭祖和扫墓,清明节还有各种户外活动,如远足、郊游、荡秋千等。在祭奠缅怀之悲的同时,也将赏春的气氛与欢乐融为一体。在这些活动中,“蹴鞠”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足球的前身蹴鞠是用皮革做的,里面塞满了羊毛。相传蹴鞠早于商朝就已存在,战国时期就流入民间。到了汉代,它甚至被用在军事上练习武术,并被列入艺术书籍。
“蹴鞠”的意思是用脚踢球。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古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兴盛,经常出现“一天球不掉”“球不离脚,脚不离球,华亭观战,千人观战”的场面。《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当时的情景。杜甫在《清明》诗中写道“蹴鞠十年远,万里荡风俗同”,这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从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比赛。清代史书中关于蹴鞠活动的记载很少。
近年来,蹴鞠热在蹴鞠发源地淄博再度兴起。很多市民都参加了,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2000多年的民俗。
10,斗鸡的习俗
在古代,斗鸡比赛盛行于清明,斗鸡始于清明,一直持续到夏季至日。中国最早的斗鸡记载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蔚然成风,不仅民间如此,皇帝也不例外。比如唐玄宗最喜欢斗鸡。
11,蚕花节的习俗
蚕花节“蚕花节”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在过去的清明节期间,这项民俗活动在吴彤、乌镇、崇福、洲泉等地举行。其中,洲泉的Aśvaghoṣa庙和青石的双庙最为壮观。Aśvaghoṣa寺,位于洲泉镇西部,在当地被称为“寺中之王”。每年都有很多活动,有迎蚕神、摇快船、台阁闹事、拜香凳、打拳、打龙灯、抬杆、唱戏等。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大部分在船上进行,很有水乡特色。近年来,乌镇石翔的活动中,只有见蚕神、踩白舟、抬竿等少数项目,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12,拔河的习俗
早期叫“拔河”,唐代叫“强钩”。它是春秋末期发明的,开始在军事上盛行,后来在民间流传。唐玄宗年间,清明节举行大型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就成了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手抄报全集三首经典的清明节古诗。
清明节
唐杜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清明节
唐宋文志
马上遇寒食,已是暮春途中。
可怜江,我看不到罗桥人。
北极惜贤主,南瓦为诸侯。
旧园断肠处,柳条日夜新。
清明节
唐汉坳
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处处歌舞,落花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在皇家园林的柳树上。
夜幕降临了,宫殿里忙着点蜡烛,烟雾飘到了王子和侯爵的房子里。
清明之夜
唐·白居易
清明节的夜晚,微风习习,月光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红砖砌成的墙是省长的住宅。
独自走在迂回的歌声中,远远听不到花开的声音。
门就是那个东西。
唐章吉
耕者为舟呼唤爱,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试去午门看郡国郭,清明有新烟。
清明节
王松玉桥
我在没有花,没有酒可以喝的情况下过清明节,这样孤独和贫穷的生活,就像寺庙里的和尚一样,一切对我来说都很压抑和孤独。
昨天从邻居家讨论新火种,到清明节的早些时候,在窗前照明,坐下来学习。
苏堤是清明之物。
武松威信
梨花在明处开,游子在春天出城。
黄昏时分,歌声收拾停当,万柳归一莺。
在郊区做事就是做事。
宋·程颢
芳草萋萋芳草萋萋,春意绕山。
兴追红过柳巷,因流水而坐帝姬。
别和酒说再见,免得风变红。
再说,今天是清明节,而且还碰上了好天气,很适合游玩,但不能离开。
清明节手抄报全集,清明节作文。
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是一个庄严而温馨的节日。当柳树穿上浅绿色的裙子。当桃花和杏花向我们张开笑脸。当春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时,清明节就到了。
我的父母是在一周前被爷爷奶奶告知什么时候“办”清明节的,爷爷奶奶早就准备好了祭拜祖先的“礼物”,一大堆俗称“大糊纸”的纸,一筐“金元宝”(这当然不是真的金元宝,而是用一张金色的纸做的),还有很多和真钱很像的“钱币”,比较有意思。
每次“办”清明节,我们团里总有很多人,七大姑八大姨浩浩荡荡从家里出发去乡下。成年人到了坟前总会有一段时间感到严肃和悲伤。奶奶到了曾祖母的坟前,会流几滴眼泪。大人们在坟头上摆了丰盛的饭菜,倒了酒,然后烧了“冥币”和“金元宝”,说他们的祖先有足够的钱在另一个世界消费。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花”这些“钱”的。
然后,我们有秩序地轮流在墓前跪拜磕头。其实我大部分都不知道是谁在低头。大人们聊起往事,有的揭露彼此小时候的故事,常常让我捧腹大笑。
我们一路走着,向我们的祖先致敬。有时候我们看到他们的坟前都是荆棘,坟墓里也没有“条幅”。大人会让我们小孩子拿一个插上,因为据说没人来祭拜,坟里的人会被坟里的人嘲笑欺负。
森林里很安静,我能听到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歌唱,还有松树的沙沙声。路边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我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摸那个,好开心!
接下来,我将跟随大人们去拜访在世的长者。我们带着礼物挨家挨户上门,那些长辈早就知道了,都出来迎接我们。一时间,他们充满了欢笑和兴奋。有一位曾祖母九十多岁了,牙齿都掉光了,还拄着拐杖自己走路,身体还挺结实。
路上,车来车往,我认得那些车牌,有些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
清明节,长辈扫墓祭祖。我们的孩子去踏青,春游,却是和亲人团聚的快乐时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