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散步?

活了65,438+0,065,438+0岁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医学著作《千女翼》中指出:“平日里,吃了一顿点心饭,出门走五六十步,一顿中餐后,走一二百步,慢慢来,不要气急...吃完就长生不老了。”因此,一千年后,“饭后百步走”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养生理念,很多人养成了饭后散步的习惯。但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开始怀疑这句话,甚至出现了“活九十九,饭后不走”的相反说法。是因为古人知识有限,说错了话吗?如果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那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养生的经典格言?如果这种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在现代却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一个是要求“去”,一个是不要求“去”。似乎“去”还是“不去”成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渴望把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说清楚、说清楚。

其实,要搞清楚饭后“去”还是“不去”,人们只要细分成几个相关的小问题,就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参考价值,然后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决定“去”还是“不去”。

问题1:“饭后”是指什么样的饭?

孙思邈提倡一种“每日饭后小吃”的散步方式,不管是哪一餐,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古人快很多倍。早饭后,他们要匆忙去上班,午饭后,他们要参加必要的活动。只有在晚饭后,他们有时才能停下来。所以这个“饭后”在今天理解,自然是指饭后。忙碌了一天后,晚饭后散步对你的健康很有好处。如果饭后躺不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消化缓慢,失衡,导致体内的杂物和废气堆积,堆积后就会生病。饭后散步放松紧张的心情,确实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健身效果。问题二:饭后该“去”谁?中医和西医都认为饭后散步是身体健康的秘诀。饭后百步走非常适合平时活动少的人,尤其是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也适合比较胖或者胃酸过多的人。如果他们能坚持饭后在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不仅能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过程,还能减少自己“种”在沙发上的时间。所以对他们来说,饭后百步走确实是一种有益于养生的好习惯,就像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廷栋说的“我要抖擞身体,帮助消化”。

问题三:饭后谁不该“走”?

对应问题的第二期,有些人是饭后“离不开”的。比如体质差的人,胃下垂的人或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这些人不仅不应该饭后散步,还应该减少一般的散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避免饭后运动,因为饭后胃肠活动增加,胃肠部血流量增加,心脑器官血流量相应减少。如果一放下工作就马上运动,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高血压患者则会加重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或引发胃肠道疾病。如果饭后不能行走,可以选择饭后仰卧10分钟,或者适当静坐,闭眼30分钟,然后做一些轻活动。

问题4:晚饭后应该什么时候“走”?

有些人习惯放下筷子开始。其实这种习惯并不可取。因为饭后肚子很饱,需要保证胃肠道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来初步消化食物。你吃的食物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时间,与帮助消化吸收的胃液混合,然后从胃里慢慢排出,进入十二指肠。如果饭后马上出去散步,血液会分散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使胃部供血不足,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同时,饭后立即散步会加速胃肠蠕动,将未消化的食物过早推入小肠,不仅增加小肠负担,也不利于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专家建议,饭后原地休息10-15分钟,再开始散步,这样才能起到保健的作用。

问题五:饭后如何“散步”?

虽然走路的知识并不深刻,但是如果不注意,可能会偏离健身的初衷。因为人吃东西后胃内容物增加,负担太重。这时如果走得太快,上下坡,或者做一些行走范围以外的活动,都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对健康非常不利。另外,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运动量过大,一来会增加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二来血液会分流到身体其他部位,影响身体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

“吃饱了不能冲”。饭后散步不同于体育锻炼。不需要强度。正确的走路方式应该是“慢悠悠地走”,随性地走,走神地走。如果你必须上下楼梯或在一百步之内跑过马路,你不妨先在原地走走。放下工作后最好等一个半小时再进行更激烈的活动。

问题6:晚饭后应该“走”多远?

前人所说的“百步走”,并不是说一定要准确地走一百步。身体虚弱的人和老年人可以少走路,以避免感到疲劳和增加心脏负担。而那些平时缺乏运动、超重、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人,只有多走路才能获得更好的健身效果。现代医学家通常建议以时间作为适度散步的衡量标准,即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饭后散步10-30分钟。

走路不仅是人体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锻炼身体、延年益寿的有效途径。但是一定要科学的走路,可以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适当的肠胃保健。所以也应该成为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健康习惯小贴士:

1.散步是增强心脏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2.走路可以减肥;

3.走路有助于碳水化合物代谢正常化;

4.延缓和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