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雪的职业是什么?

程门雪

程门雪(1902—1972),本名惠珍,号九如、公户,有一行字。江西婺源人。著名中医学术思想家、中医临床医生、中医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专攻中医内科学,在伤寒、温病理论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造诣。他博采古今之长,将经方与时令方同炉融合,善用复方法治疗发热及疑难杂症。他的药物治疗简单、轻便、巧妙。

中文名:程门雪。

别名:程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婺源

出生日期:1902

死亡日期:1972

职业:中医

毕业学校:私立上海中医学院。

主要成就: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

《慈海中医》主编

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中医组组长

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长

代表作:《金匮要略》、《伤寒论》旋律解读。

角色的生活

早年师从名医王学医。曾在私立上海中医学院(1932更名为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师从名医丁甘仁。解放前,他与国民党政府歧视和破坏中医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斗争。1956-1966任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先后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央医学会主席,《慈海中医学科》主编,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中医组组长,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第一届CPPCC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流的医疗卫生专家。20世纪60年代,他倡导并组织了10多场关于现代中医学术流派的报告,推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学术争鸣。1985 11 10月被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记为大政绩。专攻中医内科,潜心研究伤寒、温病理论,综合运用。是著名的中医学术思想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终生弘扬、继承和发展中医,培养中医人才,在近代和现代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著有《金匮要略》、《伤寒论音律》、《叶医案注疏》、《程门雪医案》、《程门雪诗画》等。2002年6月8日,165438+10月65438,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了“庆祝名老中医程门雪·黄文东100寿辰活动”。

学医生涯

第一位老师是当时在上海行医的王。王的《伤寒论》隶属于舒的《新伤寒论》。临床善用经方,用药辛辣燥。王名声大噪,连铁桥、丁甘仁等名医都曾在此任教。程门雪初入医学界,因其聪慧善解人意,尤其是治疗伤寒的深刻经验而受到老师们的青睐,从而形成了他行医初期快速、凶猛、激烈的用药风格。

当时,王年纪大了,工作太忙,不能教书,于是他把介绍给他的同事丁甘仁。丁甘仁是四大名医之一,信奉叶和薛的温病学理论,在临床上善于用药。

1916年,在谢、夏等同仁的支持下,丁甘仁创办了上海中医学院和广益中医院。程门雪进入了这所学校,成为了这所学校的第一名学生。丁甘仁主张读书与临床相结合,要求学生古为今用,对程门雪影响深远。

程门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1926,任教师。甘仁去世后,程门雪担任该校院长,并兼任上海南方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在教学和临床上大显身手。在此期间,程门雪边教边学,他的学习越来越好。同时,在临床上,他根据患者多来自劳动人民的特点,主张用药要快,要猛,仲景的方子用量大。如白虎汤用于阳明实热,石膏用于四两(120g);月脉汤用于风火水肿,麻黄一百二十六元(48克);四逆汤和柏桐汤用于治疗阴虚寒凉,附子总量一公斤(约500克),治愈了许多危急急症。

从1935开始,程门雪从教育工作中脱离出来,专注于临床实践,成立了自己的诊所。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上海有名的中医,所以来这里治疗的大多都是家境富裕的人。根据这些患者“易虚易实”的体质特点,程门雪从丁甘仁平法中遣方进出,轻药巧用,重视配伍和炮制。如麻黄3-5分(0.9-1.5g)蜜炙,桂枝1-3分(0.3-0.9g),白芍水煎,苍术用米泔水泡,生地用砂仁或蛤粉炒拌,形成了他独特的临床用药风格。

从65438到0954,程门雪成为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1956,上海中医学院成立,程门雪任第一任院长。历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华东血吸虫病防治九人小组成员、上海市卫生局顾问,并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作品

程门雪在学习上变得越来越勤奋和严谨。除临床实践外,他反复精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特别是潜心研究叶医案各种版本并多次点评,广泛涉猎古今著作,采用名方用于临床,学以致用。

程门雪经常边读边解读评论,或背诵歌曲,或编讲义教学生。在此期间,他写了200多万字,如《金匮要略》、《伤寒论音律》、《叶医案注》、《叶医案注》、《藏心方》、《女儿歌音律》、《西溪书屋音律》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程门雪1。对中医研究方法和经络理论作用的看法。上海中医杂志,1959,(4): 5。

2.程门雪。继续为中医深造而努力。上海中医杂志,1959,(10): 4。

3.、张、。伤寒论旋律。上海中医杂志,1962,(1): 3738,(2): 37,冯3,(3): 35,36,(4): 3032,(5): 3738,(6): 34-36。(9): 37-40,(10): 3233,(11): 3638,(12): 37封3;1963,(1):38—冯3,(2): 39—40,(3): 3637。

4.程门雪。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上海中医杂志,1962,(7):14;(9):1014。

5.程门雪。学习《金匮要略》的几点体会?上海中医杂志,1962,(12): 18。

6、程门雪校对。《叶刻本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7.上海中医学院。程门雪的医疗记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8.程门雪。西溪书店夜话旋律,上海中医杂志,1983,(3): 29。

9.程门雪。解读金匮要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0,何时望,莫雪芹整理。——摘自《叶案真相大白》评论。上海中医杂志,1987,(10):31;(11):3334;1988,(1):4648;(3):3234;(5):3738;(7):2931;(9):2627;(11):4041。

社会评估

在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期间,他为现代中医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主张“学中医首先要继承,不在继承上下功夫,就不可能整理和发扬。”所以要求学生多读经典医书,跟老师抄方子,写脉诊病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教学上,他主张古为今用,百家争鸣,中医课程要重点突出。

在1961—1962期间,他亲自主持《现代中医学术报告会》10余次,并邀请上海名中医专家讲授各派学术经验,对中医界的学术争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严谨的学术

伤寒和温病理论

程门雪一生治学严谨,在伤寒、温病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他对中医的学术研究强调“要从各家入,但从各家归,取其精华,融于一炉。”再经典的作品也要经过临床检验,千万不要盲从,死在句句之下。

在他看来,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论述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但其中也夹杂了一些不符合临床实际的内容,应与总结辨证论治规律的文字分开处理。他指出《伤寒论》中有三类文字:

一是总结临床辨证论治规律,如六经病总纲、主方的规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必须掌握;

二是对个人经历的书面论述,如原书第二十九条、三十条同时表述杨丹、四矛盾、焦灼足、占卜等,应区别于第一类文字,经临床验证;

三是四字韵文式的文字,如“微数之脉,慎勿灸,因火为邪,令人烦”,与该书朴实无华的叙述风格不同,可能是后人所加,不应误认为仲景原文。

程门雪强调学习仲景著作,首先要读白话文,认真反复通读,渗透有关条文,对方药证候进行分类比较,综合分析,注意药物的变化,这样才能逐步了解辨证论治的规律。他特别注重对《伤寒论》等书籍的精读,并随着临床经验的提高,加深了对仲景学说的理解。如1940对《伤寒论》麻黄升麻汤方药的评价,认为“方不纯,药不符,不实无疑”。1945重新评论文章,并根据临床实际,结合寒热虚实症状,充分肯定其复方配伍的组方原则,并对之前的误判进行了辟谣,称“学无止境,不可自以为是”。这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程门雪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

中医学术的精神实质

对于经典作品,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其内在联系。在他看来,“中医理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辨证论治和八纲诊断则是以《伤寒论》为基础的”。《伤寒论》六经辨证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伤寒论》中的六经和《内经》中描述的六经都与经络理论密不可分,在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不能割裂开来。

程门雪在《苏文热论》中对“未至三日者可汗,已至三日者可泄”这句经文提出了精辟的论述。在他看来,“汗出三日”的含义并不是指三阳病都必须出汗,而是指三阳经都可以通过出汗来解决;“三日可泄”不一定是用下法,但包括了下法,比如少阴?抬脚玩?滋阴清热都是“泄”。这就纠正了很多人的误解。

崇拜张仲景和叶

主张研究伤寒者必接触温病,研究温病者必接触伤寒,统一伤寒温病治热理论。在他看来,叶的《伤寒论》是在张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伤寒的辨证论治、方药运用等方面是对伤寒六经治疗的补充。不能孤立地理解它们。他早年在《未展开的叶氏医案》注释中指出:“用诸学派之所长,尤精于中师圣法之运用。叶的中师知识是很根深蒂固的。”因此,他决定从叶开始,将《仲景学术室》中的伤寒、温病方药进行整合,成为统一伤寒、温病学说的先行者,对现代中医热病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认为叶《温病论》的理论是对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系统总结。比如“温病邪首攻肺”的理论,继承了吴有科“邪从口鼻入”的论点;“心包逆传”源于王肯堂对“密旨”的引用;而卫气养血的辩证方法,则脱胎于《难经》中的相关论述。

温病学派在舌诊、牙诊、养阴液治法、清利轻气、芳香开窍、甘寒生津、咸寒救津等治法方面对发热的证治做出了巨大贡献,补充了伤寒六经的证治不足。

对叶提出的“救阴不在血,而在精发汗,升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经常付诸实践,指导临床处方和用药。但坚决不同意他的臆测言论,如“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液”。程门雪认为,柴胡、葛根是优良的解热之品,有其临床用途,如桃结安柴葛吉杰汤。阴虚者,可配伍健胃养肝之品,如张景岳当归、葛柴。可见他在学术研究上不落俗套,实事求是。

医学观点

上海著名中医临床医师

临床上他博采众家之长,融会古今方药,处方简练,用药准确。晚年后,他经常照顾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为寒热复杂的患者制定出一套“复合多法”的治疗方案。所谓“复方多法”,就是把几个方子揉在一起,捏其主药,集温、散、化、渗、化瘀、清利之法,加减、攻补并举,寒热并用,根据病证标本的具体情况,倒序治疗,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伤寒和温病理论的本质

发热的治疗往往是以其标本优先,稳中有进,自强不息。如一名重症春热、高热神昏、白疹互视的危重患者,经12次会诊,16天的中医治疗,采用清热通络、气血双清、清营开窍、养阴清肺、清热化痰等多种方法治疗,转危为安,步入坦途。治疗发热时,常将仲景与石天方同用,如小柴胡汤、栀子黑豆汤等,以缓解发热、胸闷、口苦等症状。葛根芩连汤可清经络腑热,治高热腹泻;用桑菊、银翘辛凉表里,通散热;用益元散、甘露消毒丸清热利湿、热浸等。,加减盈亏,变化。

借鉴医前验方经验

注重阴阳虚实辨证,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比如一个孩子慢性惊厥,两眼昏花露,角上翘,口唇皲裂,汗如洗,四肢冰凉,大小便失禁,舌质鲜红,脉弱,令人心痛。以前的医家都是用养阴生津,回阳固脱,无效且危险。程接受治疗时,脾肾俱疲,肝肾受阴损,阴阳不固。临行时,他决定用田丽的庄黄汤来壮阳护阴。该方既温阳健脾,又滋阴润燥。适当的兼容性实际上很快救了孩子。

注意治疗步骤以及处方和药物的变化

对于各种虚实夹杂的杂病,程门雪常根据致病因素的进退来选择方药,并注意方药的治疗步骤和变化。比如中风的辨证论治分四步走,有开关有重点药,有应急处理;滋补身体,滋补身体,缓一缓。对于内风,化痰通络,促进对机的认识尤为重要。虚实相生,则以脾气为主,痰风为辅。内闭外脱者,以参附汤或生脉散为主,辅以羚羊角、至宝丹、导痰汤。在咳喘的治疗上,除了化痰的方法外,临床上还根据“肺实肾虚”的原则进行治疗。如果邪气过盛,用定喘汤、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如果病情较轻,用薤白散、代葛散加味。正能量不足者,要么用生脉散补肺,要么用七味独气丸、肾气丸、黑希丹补肾益气。

复合多方法治疗

他每次开出约10味,其中四五味古方勾兑而成,寓意深刻,选药精妙。如淋症,用薤白散、导赤散、酸解汤,区分饮知白、地黄汤,上下兼治,虚实兼顾;梅核气病,还含有麦门冬汤、半夏泻心汤、温胆汤、天王补心丹、甘菊汤,集滋阴化痰、利湿和胃、宁心清咽之法于一体。在复方多疗法的应用中,他往往取古方、经方之意,而不取其方,或以其方注重小剂量调理,或注重药物配伍监管,始终以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爱邪为宗旨,使许多患者逐渐康复。

简单、轻巧、智能。

简洁是指他选药谨慎,处方简洁。这是他几十年来研究仲景和石天的方剂,积累临床经验的特点。例如,温肾药物分为温肾散(附子、肉桂、胡芦巴)和温肾补剂(巴戟天、肉苁蓉、仙茅、锁阳、枸杞子);祛痰药分为祛痰药(半夏、陈皮)、祛痰药(海蜇、菱角、白芥子、莱菔子)、祛痰药(枳实、郁金、远志)、祛痰药(竹沥、竹茹)、祛痰药(皂荚、葶苈子)。他将多种药物分类,根据症状选择药物,形成简明的处方。

轻量,主要是指处方的轻剂量。他曾说:“至于药方的分量,宜轻不宜重。药物的作用是引导、调节、循环。还说四两药能抽一千块钱。”

临床上,对年老体弱、久病不愈者,常以“去实”之法治疗,形成轻补、轻清、轻宣、轻泻、轻开、轻香等方剂。一般他很少用粘稠重浊之品,即使要用,也往往顾及脾胃功能,或轻服浊药,或“小剂量”。

聪明,是指他的药物配伍,不呆板。所以味浓的馅料会配以生地黄、砂仁等行气的产品。益气和胃必用,吉林人参与橘白、谷芽同用;活血类药物常与理气类药物合用,如山甲片、茴香等;是治疗结石的重要药物,辅以辛凉的药材,如石决明、珍珠母、薄荷龙牙、桑叶、菊花、荆条等。

他非常重视药性的监管,如失眠用黄连、大枣,苦酸兼施;附子、羚羊角用于治疗中风,辛、温、咸、寒合用;肉桂、姜黄治腹痛,寒性温性兼容;鹿角和白薇一起用于治疗女性疲劳;白芍和小麦一起用于治疗低热,心悸和头晕。都是他诊所常用的“药对”。

因症选方与转药

他经常把古今名方加减一炉。如甘麦大枣炙甘草汤用于治疗心悸,百合地黄汤用于治疗内伤精神病,短效舒腑汤用于治疗阳虚眩晕,魏萍散用于治疗失眠,玄冥断霞丸用于治疗慢性痢疾,醉下郁散用于治疗湿泻,瓜果积聚,转舌膏,地黄饮子用于治疗中风失语, 神厥于震丸用于治疗偏头痛,月桃散用于治疗腹痛,牛膝软膏用于治疗血淋,金水刘军汤是所有这些都反映在程门雪的医疗记录。

个人事迹

品德高尚,谦虚好学

程门雪具有高尚的医德、诚实的品格、孜孜不倦的学识、谦虚谨慎的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称赞。他早年成名后,仍勤于求知,虚心请教同道中有特长的人。如果一个慢性腹泻患者被他治疗多次,调脾肾的方子还是无效。后来,病人拿着程门雪的处方去看王中琪。就在王中琪检查后,他写下了索城的药方,批为“此方只能服用,加上蛇含四元石”。马上把处方给病人。这个长期无效的药方,只用一种药,几剂药,就治好了很多年。后来,病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程门雪。从那以后,程非常钦佩的医术,想拜他为师。他曾多次托人说情,但都被婉言谢绝了。对此,程门雪感到很遗憾,最后觉得没能得到王中琪的心灵感应是一大损失。

人无完人,怎么可能没有过错?

每次遇到不治之症或自觉发现用药错误,他都承认自己无知,勇气不足;或者看过一本书,但是没有经验,不敢跟着看,耽误了;甚至说读书太少;有些病是辛辛苦苦想出来的,却没能及时应用,最终死亡。在这方面,程门雪认为自己是个“小姐”。就这样,每次遇到错误,总是闷闷不乐,疲于咨询。晚年他说,“记忆缺失的情况有近百例。从今天的水平来看,还有很多需要根治的地方。或者我们可以找出它无法治愈的原因,认为它可以在别处借鉴;或者你可以找出你当时错过了什么来警惕今天。当一本书相继写成时,就叫《失踪录》给后人看。”这本书没有写出来,或者说因为大灾难没有被发现。但是,应该说,像程门雪这样的名医能够“失败”而不粉饰自己的错误,是难能可贵的。

廉洁高尚,遵守礼仪,注重医德。

即使在物欲横流的旧社会,他也从不攀附财富,贪图荣华富贵,随波逐流。建国后,他响应党中央号召,多次下乡,深入血防一线,亲自诊断血吸虫病人。作为一名无党派民主人士,他工作热情,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对中医的教学也有很多规划。晚年,在“文革”期间,他遭受了长期的迫害和各种疾病。即使他如此疲惫,他仍然坚持为农民治病,深受劳动人民的爱戴。程门雪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和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晚年仍激动不已,可见他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

个人爱好

其中有两本书,《论陆的书》和《论晚学宣的诗》。高祖希望在什么时候编纂程门雪的诗集、书籍和绘画集?国画大师葛望称之为“不是诗,而是一种优雅的境界,少有人手可及”。可见程门雪优雅高贵的性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