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阅读书评来了解一本书
大部分的书评都不得不提到一个观点“稀缺心智模型”,意思是当一个人对某种资源特别稀缺的时候,他会把精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获取这种稀缺资源上,而不会有闲暇精力去关注更重要的事情,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他越稀缺越重视,越稀缺越重视。
作者和书评读者结合我自己的生活的很多有趣的想法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我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这可以追溯到我的大学时代。那个时候,诺基亚统治着世界,乔先生刚刚回到苹果做mp3。没有微信,没有微博,但我从通过电脑互联网连接的世界中获得的所有信息都让我震惊。今天,不离不弃的智能手机,无时无刻不在刷新的微信微博,仿佛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微博中无所不能的百度,无所不能的淘宝,仿佛伸手一按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所以其实信息过载指的是总量过载,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有效信息”还是非常稀缺的。而且,超载的信息是我们寻找“有效信息”的阻碍。
回到人的精力管理上来,即使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我们分配了太多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最终会阻碍影响我们生活的“有效任务”,而这种阻碍也会造成恶性循环,使人陷入其中。
其实我也在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来消除超载的无用信息。我觉得重点还是在控制上。比如我的朋友圈会直接屏蔽一些网商朋友的信息,经常转发心灵鸡汤的养生之道也会被屏蔽,不是我不尊重他们,是因为我觉得朋友圈是朋友之间互动的社交工具,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关心和互动这些朋友,所以我就屏蔽了。在微博中,我总是关注一些与立场或利益相关的账号,这是我获取“有效信息”的一个渠道。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控制自己少刷这些社交软件。这些软件有一个可怕的危害。它不仅占用了你的碎片化时间,还把你剩余的时间切割成碎片,直到你觉得时间不够用。
作者认为是有害的,我通过自己的实践也认为大部分时候是有害的。当我们特别忙的时候,总想利用好每一分钟,认为同时处理多件事效率更高。在理想状态下,可以,但问题是没有理想状态。熬夜会让你的工作更好吗?边思考计划边谈生意是否让你更高效地处理两件事?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忘了在那本书上看过一个案例,伦敦火车站的客服一天要接待上千个咨询,但他们在这种累人的工作中很少出错,因为他们从来不会同时接待多人的咨询。他们总是全心全意地听一个人的咨询,解决了一个人的咨询才听第二个人的咨询。
单线任务不代表效率低。我自己的实践结果表明,在固定的时间专注于单线任务可以让我更加专注,更多的专注意味着更好的完成。
所以,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和任务,可能比在即将到期的时候进行多线任务更有效率。
这正中我的要害。听说处女座是最可怕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不科学。如果应用在我身上,我觉得金牛座是最可怕的完美主义者。
如果一件事能做到十分,大部分人在有六分的时候就会去做,而我只有在确定自己能做到十分的时候才会去做,否则宁愿不做——结果,我成了一个严重的拖延者。
有读者提到,在稀缺性中最容易陷入稀缺性陷阱的人,往往是那些总是在用优化来引导自己的人。
优化意味着一个完美的计划,而最好的计划往往是最难实施的。一旦计划因执行不力而被打乱,就会引起焦虑和紧张,容易导致人们带着满满的负能量放弃计划,再考虑更完美的计划来弥补,进而陷入无休止的循环。
是的,我就是这样的人,对此深有体会。目前在治疗上,有很强的药方,欢迎大家指教。
作者提出的方法是留有“容错空间”,这个……我也知道实现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总想着做好也是有病的。
书评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稀缺的深层次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两点:心态和出发点。
心态真的很有意思。对事情的影响很大,但是不可控。影响心态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这也是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当面对压力或挑战时,不同的心态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心态是好的心态,但我认为,如果我们认识到心态的影响,当我们陷入困境时,找到改变心态的方法可能是一种值得的方式。
起点指的是我们面对同样问题时所拥有的资源。如果问题来的时候我们的资源少了,那么我们就更容易陷入资源匮乏的恶性循环。解决办法自然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尽可能多的掌握资源。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保持适当的资源“闲置”实际上是必要的。不要觉得这是浪费。这是为了确保当问题出现时,我们有适当的回旋余地。
其实还是能量分配的问题。想办法把精力分配到更有未来回报价值的事情上,而不是只专注于解决紧急的事情,不断调整解决重要的事情,就有可能跳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