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的相关观点
中医体质分类缺乏科学性。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体质研究》基础上,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自测表》的“学会标准”(见田的原著《解读中国人九种体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笔者认为该表很不科学,简单论述如下。
此表中提到的“九种体质”主要是将中医常见的七种证候改为“中国人体质”,将中医辨证改为体质分类,造成学术混乱。
1.体质和证候内涵不同,不能一致;体质主要反映身体的正气水平和相对稳定的内部功能结构,大多数人体质正常;证是对善恶兴衰、身体内外、病因病机、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认识。如果把常见的综合症叫做体质,就得出“大部分人的体质都偏离了轨道”的错误结论。
2.辨识不同于分类,中医辨证重在辨识而非证型分类。就像人可以分为男女、好坏、高矮、胖瘦一样,也不能说人可以分为八类:男、女、好、坏、高、矮、胖、瘦。把辨证八纲归入中国人体质的八大类,是一个低级错误。
三个。“九种体质”属于不同层次(如阳虚、痰湿),不具有排他性;“九种体质”的分类不是基于同一个标准,所以不应该并列分类。
四个。“九大宪法”互相交叉,但也不能穷尽中国人的所有宪法(比如没有伤疤的)。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中国人体质分类”是站不住脚的。
5.中医认为症状要分主次,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自测表》不区分主次症状和体征,最低1分,最高5分,完全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比如总是(很)“皮下出血”和“健忘”、“黑眼圈”意思一样,可能会误导血液病患者把“大病”当成“血瘀”的“身体问题”。生病和没生病的人都是关系到生命的,不能随便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