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是一种什么样的纸张?如何制作?
-
规模小而精致华丽的纸张,称为“文具”。记事本纸当书用,叫“信笺”;用来写诗的,叫“诗笺”。现代人失去了诗歌的优雅,所有的信件都是用圆珠笔和机器用光面纸做成的,所以文具在市场上消失了,或者在旅游目的地的玻璃柜里作为一种优雅的产品。?
民国以前,古人写诗唱歌,或者公私书信往来,在中国都是手工造纸,用毛笔书写。信笺上印着八条红线,俗称“八条红线”,信封用白棉或宣纸做成长方形,从右到左竖着写姓名和地址。这种文具和信封已经定型,在商南纸局和文具店都有卖。不像今天,信封是全国统一形式,邮局有卖的,否则不送。古代有学者认为市面上的俗货承载了其文风,如蝇、污,有损其雅美。他们自己做了文具来标明自己的雅俗。比如清末翰林杜桐家在天津杨柳青,用的信笺都是矮竹斋画铺用梅红纸印制,名家画梅子。还有人在文具上印刷汉瓦周虎或题字,这些都是古董。还有用各种颜色或木刻印成的山水、花鸟,故统称为“彩文具”、“花文具”、“锦文具”。如果将彩印信笺纸编成画册,则称之为“信笺谱”。比如十竹斋笔记,北平笔记等等。出版社:《说文解字》刻字的意思是:“刻字表示对该书的认可。来自竹子。”古代信笺是用来表明古人写作者的意图,或者断了自己的意图,让大众读其文。比如韩正选注的《诗经》就叫“简媜”,而不仅仅是论文。可见,造纸虽然是汉代发明的,但质地粗糙,所以没有“书写纸”之名。?
一、文具创始于南朝?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宋明·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造纸术)卷中说:“物之精微,古为传世,外为后生。来人的目的是什么,眼观六路,心中有数?君与民交流,师将指挥弟。冯借用口语,与几何有关;手握寸符,手握半卷,最后的事情就是说明旨趣,通俗无冰。超载之间,君先生也有空。神圣而顽固的盐是赖。”有鉴于此,纸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
从甘肃居延汉代遗址出土的两张麻纸可以看出纸的发明和物理面貌,最迟在汉高祖宣帝甘露二年,即公元前52年。(见《文物》第65438号+0978号第1号)据文献记载,东汉时的时尚人士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制成了一种“蔡侯纸”,逐渐取代竹简、帛书书写文书。叶凡《后汉书·百官列传·蔡伦传》:“自古以来,书、行皆用竹简,用帛者谓之纸。又贵又简单,不方便人。伦乃打算用树皮、麻头、布和渔网当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皇帝擅长,所以要用。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东汉的蔡侯纸是方上(皇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产量不多,宫中使用。晋代的纸经过改良和提高,有南北之别:“为北纸的横帘,其横纹,松厚,称为侧纸;竖帘用于南纸,其线条是垂直的。金、王的原作多为竹简纸,有竖线。”(明屠隆《考事》)陆瑾《中野纪》载:东晋十六国时,已故“史基隆与皇后在观,五色纸,在凤口写一封信,侍者放百尺绳与风车。凤凰是木头做的。”石虎以五色纸为圣旨,可见当时的纸是有弹性的,而且已经用彩纸染过了。在魏的《嘉治初年大明宫》诗中有一句“朝见休庭——与五色诏”,是关于石虎的“凤凰诏”的故事。另外,东晋时期,南方出现了藤纸。南北朝时,陈编著《鱼台新咏》,序中有“三妙迹,龙伸曲书,五色文具,河北胶东纸”等字样,证实早在六世纪,文人笔墨之间就已广泛使用五色文具写诗文。因此可知,在我国文风鼎盛的南北朝时期,“花间”这个名称开始出现在南朝。?
二、隋唐时期的蜀剑?
隋朝统一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不久,李渊揭竿而起,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都很繁荣,超过了以前的朝代。体现在造纸工艺上,不仅质量提高,品类也增加了,如玉盘、贡品、经屑、表面光泽、鱼子、硬黄等...同时,唐诗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而承载这首诗的载体纸——诗,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称。到了唐代,造纸术首先在四川推广,四川的文具纸更是首屈一指。浣花文具是“雪涛文具”,又称“松花文具”。相传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元稹造蜀,妓女薛涛为对方造十色信笺,并在松花信笺上题诗送陶。(李石《续博物志》)和李商隐《送西川》诗:“桓文具桃色,诗写好赞玉钩”,可见薛涛文具为当时诗人所享。按:薛涛,字洪都,随父居蜀,后入乐书,作诗。魏高,蜀镇,称女校书。明年在浣花溪上映。袁菲写了《述简谱》,声称薛涛死于73岁。薛涛写道,“用芙蓉等熬肉末。并将其放入芙蓉花的汁液中,或如薛涛当时所指,故从此得名。它的美在于色彩,而不在于材料”(见《天工开物》)。这时候的文具已经是名家做的了。?
三朝五代的砑光笔记?
唐代文人诗室大量使用彩纸笺,但没有在纸笺上刻山水花卉的理论。五代末期,后晋前大臣姚和其子擅长制作五色文具,其质轻而紧。砑光纸板用沉香雕成,有枝有花,有狮有凤有虫有鱼,有钟鼎文,画面各异,图案很细,编号为“砑光小本”。
砑光纸是雕版刷印刷纸的前身。其方法是将薄而坚韧的彩纸覆盖在雕版画板上,然后用木棒或石蜡在纸的背面打磨,雕版上的图案就暴露在纸上了。直到清代,全国各地的南方纸铺还在压延这种压延纸。?
四、宋元时期文具的新发展?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这是因为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朱盘分裂的战争年代,社会暂时稳定。造纸质量的提高和活字印刷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就文具而言,宋代有诚信堂的优秀文具,如绿云春树、龙凤文具、群文具、金花文具等,都是相当豪华的宫廷御用。?
纸是元代制造的,有彩粉纸、蜡纸、花纸、黄纸、罗纹纸等。有白印章纸,观音纸都是江西的。彩印诗闻所未闻。只有在纸上画金的,才是元代内廷明仁殿的御品,可以刻成诗。清代有仿,特别是纸的左下角,有“仿乾隆明仁堂”的长方形印章,也是皇家的东西。一般市场都没有卖的,后来也有翻印的。回顾上述文献,截至元代,还没有刻印彩色纸币的消息。所以,只有到了明末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到黄金时代,才陆续出现了《罗璇变古笔记本》《石竹斋笔记本》等高雅精致的文具。?
5.明代彩印的谱是怎样的?
明代是中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当时无论文艺、启蒙读物、医疗气功、衣食住行、文房四宝,几乎都配有精雕细刻的插图。画卷、水墨画、神仙列传无需细说,其中彩印成书,极为典雅有趣,献给文人的“清玩”,不外乎“罗旋成古注”和“十竹斋注”。《罗璇变古钞》又名《罗璇钞谱》,明末罗璇编撰,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在吴发祥江宁(今江苏南京)出版。《罗旋编古鉴》中的“拱花”格式是版画史上的一大创新。它先用阴刻刀法把一个物体的轮廓刻在一个平面板上,然后用宣纸覆盖版面,在上面垫一层薄毡,用木棒用力按压或用木槌轻敲,纸面上的图像图案凸出,就像今天的公章一样。所以严继祖说:“有一些曲折,但又不尽相同。”明代刻罗旋笔记的很少。1981,上海朵云轩出版了复刻版,可以参考。继《罗璇变古钞》之后,又有一部刻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的《十竹斋钞》。《石柱寨》的命名与编者胡月的经历有关。胡,安徽休宁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生,喜爱收藏文物。相传胡爱竹筠,在寓所种了十余根竹竿,在竹窗下研究把玩古董。后来在南京鸡鸣山边上开了一家古玩店,故名“石柱寨”。胡月在南明时从未担任过书法家,卒于明朝。《十竹窟笔记》刊于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故事、诗词书画、山水人物、商周青铜器、古代陶器和汉玉等。* * *分为四册,共280张图纸。其中第三册有象征性的东西表达古代成语故事;有高尚的人,是现实主义的人物,绘画上德才兼备,俗不可及。纸币上的图片都很精致,印刷精美。除“〓〓”盘外,花瓣上浮雕有“华公”浮雕盘,并刻有花瓶花的图案。优雅清新,今天很难再现。卷首有李《十竹斋注略》和李《十竹斋注序》。前言详细阐述了记谱法、the〓edition、拱花雕版印刷等的发展演变。1940年郑振铎编著《中国版画史》,被归入其中。?
六、清代文具的繁荣?
清初战乱未平,中国社会反清统治运动不断。康熙帝执政后,研究中国文化,下令编纂《钦定书集》...与此同时,版画艺术在晚明与徐雨结缘,开始逐渐繁荣,但受到更多的推崇。然而,关于记谱法系统的新闻却很少。只有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才出现了单页邮票。此后,苏州、南京、上海、北京、安徽歙县等地都有刻诗,多为阳线印,浅色印在彩纸或素纸上,少数用朱砂套印。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昆虫、人物,还有戏曲小说。如《西厢记》《红楼梦》。显然,清朝中期以后,沿海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文具常被商人用作书信往来的文具。古代的诗词和笔记,本来就装着文人的诗词,名人的书信,甚至是诏书。它们属于文人雅士的玩法,似乎与商人讨论价格和货币交换毫无关系。随着晚清工商业的发展,开明人士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腐朽状况的影响,吟诗作词不再是时代风尚。诗话的载体也由雅俗共赏,面对社会现实的发展。所以需求者增多了,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戊戌变法》(公元1898年)后,上海商务印书馆、机器造纸局等出版。使用机器制造的文具并大量生产。为了争夺利润,不断推陈出新,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印的《西湖十景》、刘画的《太师》、《白鹿原》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世界八大英雄”(哥伦布、英国的克林威尔、俄国的彼得、华盛顿、法国的拿破仑、意大利的加富尔、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西乡隆盛)为主题的信纸出现了。它打破了中国版画史上雕刻名人的传统,以教导人们尊重道德和仁恕之道。主张学习哥伦布探险、彼得大帝向南扩张、华府自立独立、俾斯麦强权外交、西乡隆盛主张改革...世界上各种不同时代的人。从这些小纸片来看,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此时的宣彤是封建社会的末代皇帝。在这一变革的前夕,天津文美斋出版了一部《百花诗话》,配有丁香、玉兰、菊花、万年青等植物花卉的图片。作者张兆祥,编号12307;安,天津人,擅长画花鸟,色彩艳丽,淡雅。张祖义序在前。《序》成书于光绪(公元1906年)丙午,刊于宣彤三年(公元1911元)五月。继《百花笺谱》之后,文美斋又将、沈新海、杨伯润、王、天津新印谱、陆炳文、黄华农等画家的人物、花卉、博古、山水等汇集成《文美斋笺谱》,并刊刻《七十二候鉴》(钱惠安制)。记谱法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
七、关于《北平简谱》?
公元1933年初,鲁迅先生收到郑振铎(西递)赠送的《中国文学史》三册,并于2月5日回信说:“去年冬天回北平,在琉璃厂得了一张小纸条。我觉得画师和刻法都比文美斋笔记时代的好。例如,陈师曾和齐白石的笔记已经被雕刻。因为有人认为,如果有人自带好纸,他会从每个纸铺印几十张到几百张(针对各派)。纸是叶子状的,颜色一定要浓一些。为其加序,订书,或先约同人,或后卖,不但是为了研究,也是中国木刻史上伟大的纪念耳之一。”当时鲁迅和郑振铎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平。他们只交换了信件,并邮寄回了诗歌。没过几个月,《北平笔记》就出版了。包括沈建世的题词;扉页的标题是沈题写的。最重要的是《鲁迅北平笔记》的序言,概述了中国版画的发展史。?
鲁迅写这篇序言之前,曾写信给郑振铎:“我把它当作一个小小的引子,但它会像兔子尾巴一样短……”他以为是“新古董”,只印了一百本。鲁迅一方面邀请西递到北平去搜集笔记,一方面又在上海搜集了几十种,认为“都不如北平;杭州广州都被朋友搜过了,都不如北平,不如上海。很多都很可笑,但这可能是因为收藏者的业余。总之,好不容易走到海外,希望能成为收藏。北平的私用文具应该有很好的制度,如果还能做成一集,希望会很好。”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当时除北平以外的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市场上有印刷的文具出售,而且知道北平有私人印刷的文具。在此期间,郑振铎会收集并撰写随笔《访谈录杂记》,鲁迅写道:“《访谈录杂记》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可以印成曲子。第二次印“笔记”,如果有人接手,会为纸店打开一个利润来源,也不是一无是处。〓创造一棵草不容易。一旦创造出来,其他人就可以效仿。”《北平笔记》出版后,鲁迅先生还想再版《十竹斋笔记》的明版。一是因为“文求老汉不卖,以为还能得个重价。”又因为“我们的同胞真的刻得慢,他们从容不迫的态度令人钦佩,但他们在生活中做不了多少事”(以上引文,见《鲁迅书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版)。两年多后,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和郑振铎编辑的《北平笔记》一百册首次出版。只留了四十本出售,其余六十本给了中外有关人士。这一百本书都有鲁迅和思迪的编号和签名,非常珍贵。第二次印的100份,没有一份是鲁迅和西迪的签名。今天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打印,都来之不易。?
八、花是含着泪的?
《北平简谱》出版后不久,日本帝国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7日,北平沦陷,全国人民投入抗日救国战争,我们就没时间谈书法的兴衰了。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房四宝诗词书法被视为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必需品。1956,“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当时琉璃厂地区的私人南纸店、字画店等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已经倒闭,没有彩纸印刷。四川成都街文具曾在1960用夹江纸印刷过一些蜀钞。从1966“文革”开始,经过“扫四旧”等革命行动,诗词作者和收藏者都被打上了“牛鬼蛇神”的标签,扫进了垃圾堆。那时候不仅仅是诗歌。所以1978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诗和笔记”的词条。似乎中国的年轻人和后代都不需要知道什么是诗和笔记。唉!?
收集五颜六色的笔记,在北平笔记本之后再编成笔记本。一开始我并不想这样,只是自己乐在其中。因为小时候看到书摊上的信纸上印的内容,往往和木刻年画差不多。如童太乙印的《西厢记》、冯荣时印的《晴雯撕扇》、程心堂纸中的《马固寿礼》、《天佑百姓》等。,所以他们对它很感兴趣,一直在收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经有几百个了。后来打印文具的人越来越少,更加珍惜。十年浩劫,除了一点点损失,大部分都被埋没了,不敢“自我革命”去破坏。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盲目崇拜的迷信中解脱出来。祖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受到法律保护。最近,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的江月先生到我们住处参观,觉得《北平笔记》出版已经60多年了,至今没有新版的《古代珍宝》出版。不正是鲁迅先生说的:“有志于文字者,必更精通,文道尽矣。”“我怕这件事很快会被淡化。”太可惜了!我请作者精挑细选旧集各部分印刷的300页彩色笔记,编成一本《彩色笔记》,供大众欣赏。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展示人民整理祖国文化遗产的成果。为了不辜负这份重托,今日精选300多帧,分为两集,人物、神仙、仕女、儿童、小说、山水、风景;花、蔬果、鸟、兽、虫、鱼、梅、竹、菊,仿古仿古,各家各户的名称。大部分是著名画家的作品。如云、李益、任勋、张雄、、沙山纯、、任伯年、王肃、陈、莫禅、冷湘、、沈新海、刘、、朱、赵钱智、杨伯润、戴伯和、李瑞卿、齐白石、吴岱秋、费。印制这种便条纸的店铺,除了北京荣宝斋,早已划归国有,仍在琉璃厂经营。其他店名,如米青馆、宝金斋、诚兴斋、松骨斋、诚信堂、怡宝斋等,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就倒闭了。此外,还有清代浙苏皖地区文具店的产品,如上海九华斋、西虹堂、松茂堂、商务印书馆、扬州晨风阁、南京同泰一、恒隆等地,如松竹斋、桂林亭、文韵阁、贾立安、荣丰、和泰、松韵、赤木、文美斋等,都已成为不复存在的老字号。至于这种记谱法的木刻,几乎概括了中国版画艺术的各种技法,既有单行木刻机,也有凹版拓片;不仅有五色套印,还有许多〓板渲染。还有拱板晕、压花无色和锌板机制印刷。图案众多,不仅可供中国版画家和艺术史家创作研究参考,也是中国印刷史和文化史家不可多得的参考。
南中文姬还有一个关于三月初三桃花的传说,是明保儒写的:“每年三月初三,井水泛滥。那人用上好的纸把水面刷了一遍,使之鲜红,清新可爱。但是只有十二篇论文。跨越的年龄是十三篇论文。从此再无颜色。”
据说这是著名女诗人薛涛的发明。那种纸叫“雪陶建”,也叫“桃花涧”或“红涧”,后来成为贡品;这口井叫“薛涛井”,蜀国的宫殿是井上的亭子,四周有栏杆围着,凡人不能越过。我常想,薛涛漂白纸张的时候,他的脸映在井里,也是“桃花与人面相映”吧?可惜那时候她已经退了休,出家了,再高尚的感情,再美好的画面也不再被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