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堂抗癌经验

艾灸时,取穴顺序重要吗?很多人做艾灸只是为了保健,一次灸一个点,所以事情的先后顺序从来没有放在心上,也不觉得重要。别忘了艾灸是一门很讲究的学科,有专业性,但不代表随便艾灸就能有好效果。

因此,在艾灸穴位较多的情况下,如果艾灸顺序不当,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患者说一艾灸就上火,头疼脑热,很难受。经过判断,不是身体原因。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艾灸的顺序太随意了。在腹部和背部施灸后,他想起了头部问题,开始在头部施灸。呼吸都乱了。不头疼才怪!

体内阴阳的运动有自己的规律,一般从阳气充足的部分到阳气虚弱的部分。有些人手脚冰凉是怎么了?因为中间受阻,阳气过不去,或者阳气本来就弱,还没跑到手脚就已经“用尽力气”了。

做艾灸,一定要懂得顺应身体健康运动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艾灸应该遵循什么顺序?

《千金要方》:“一切灸始于阳,终于阴,头左而终,头右而终”。艾灸时一定要遵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后腹的规律。

先有阳,后有阴。这里的阴阳标准可以在《黄帝内经》中找到。《苏文金匮要略·言四》有云:“夫谈阴阳,则外阳内阴。说到人体的阴阳,就是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上阳下阴,左阳右阴,在四肢,手掌与臂腹连为阴,足背与腿前为阴,反之亦然。”

按照上面的顺序,先阳后阴,从阳到阴,没有过多的弊端。从上到下,可以避免面部不适的感觉。先少后多,主要是增强艾薇由弱变强的火力,让民众容易接受。需要强灸的人,可以从小艾炷开始,逐步代替大艾炷,或者用小艾炷强灸的方法代替。临床艾灸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01

先上后下的原则。

头是所有阳的会,人体的阳都来自太阳。太阳落到地上,地球就升到天上,万物就诞生了。这个“阴升阳降”的法理是不能违背的。如果天气不降反升,大气不升反降,世界就会被封锁,一切都会失去。

所以,想用艾灸温阳温经的人,一定要遵循从上到下的顺序,引导天上的阳气从上到下释放,温补筋骨,推陈出新,化浊为阴。工作虽然慢了点,但是循序渐进,基础扎实,以后绝对不会频繁。否则,不仅不能摆脱疾病,而且邪气还会发作,成为一张烂牌。

宋代《东纪》记载了艾灸治疗脚气的方法,即自上而下,依次施灸石丰、浮图、牛鼻、内膝眼、足三里、上联、夏莲、悬钟;还有喷煎法,阐述了序贯治疗的重要性和误用的后果。

作者是曾治的一个病人,他的脚肿胀疼痛,医生不详。他从下往上推,分散,导致鹤膝综合症,关节僵硬疼痛。为了纠正这个错误,从夏天到冬天用了三个月。订单的关键是什么?能马虎吗?

02

先少后多的原则。

所有艾灸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少后多。一次弥补不了,也不知道怎么控制。但是看到阳虚,就经常烧艾火,怕效果慢。需要注意的是,阴阳互根,所谓阳虚,如果不是急性病引起的,也会有阴虚,因阳虚而得名。不知内情的人一时高兴,看到阳虚症状,往往用大剂量艾灸来补。它们不仅不能滋补,还会引起其他症状。

每一次圣贤的教导戒律,比如“虚不可补”、“阳不可补而伤阴”、“阴不可补而伤阳”等等。如果艾灸是一种绿色疗法,错误地理解为多加艾火也没关系,就像吃了太多人参中毒一样。疗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善用。所以艾灸治疗一定要慢慢来,不能贸然。

医生应该理解和纠正一些患者自己的误解,不应该一味的跟着自己的利益走,听之任之。曾治一位肾虚腰痛患者,艾灸后自觉明显好转,频繁要求延长艾灸时间,无奈只能加倍艾灸量。第二天,我来看病,问他昨天睡得好吗?他晚上应该是坐立不安,尿黄,口香糖多。这是热过伤阴所致,可见修基础非一日之功。如果我们贪得无厌,咄咄逼人,又不伤根本,我们能做什么?

03

阳先阴后的原则。

人体不同部位如何划分阴阳?

中医认为背部和上身属于阳,腹部和下身属于阴。头为阳,足为阴;左边是阳,右边是阴。因此,根据中医理论,艾灸治疗的顺序一般是:

先灸上部,再灸下部。

先灸背部,再灸腹部。

先灸头身,再灸四肢。

先灸左侧,再灸右侧。

在日常保健艾灸中,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艾灸会有很好的效果。当然,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很多调理疾病的方法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一般先缓解症状,如艾灸阿是穴等关键穴位。

艾灸法经验分享

1

经验一:背部艾灸多,胸膈艾灸少。

一般来说,头部、面部、胸部、膈肌不适合艾灸,而背部、下肢等多肉部位无害,尤其是背部穴位长期艾灸无害,任何艾灸方法都可以。

背部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如舒菲、心俞、舒歌、肝俞、气海俞、关元俞、三角俞等。经常艾灸大肠俞,可以行气解郁,清肠通便。经常艾灸关元俞穴,可以调经控经。这些穴位与内脏一一对应,所以背部艾灸可以缓解疾病,延年益寿。

2

经验二:先阳后阴,先左后右。

艾灸顺序在古代著作中有详细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著作中明确记载,灸法应遵循先阳、后阴、后留的原则。我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业,面朝黄土背朝天,故中医将背部和上半身归于阳。腹部和下半身属于阴。

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所以按照中医理论,艾灸治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背部,再灸四肢;先灸左侧,再灸右侧。

经验三:文火补,猛火泻。

据明代杨继洲《针灸学》记载,从小到大慢慢烧完不吹出火力者,为补法,可起到温阳补虚的作用;如果吹火使患者感到发热,则为泻下法,可起到散寒散结的作用。这就是古人说的“慢火为补,猛火为泻。”

文章来自于

艾灸补泻的基本规律

01

艾灸补泻的基本规律

《魂枢回》云:“以火补之者,不吹其火,必自灭;用火泻火,吹火传情者,必被火灭。”也就是说艾灸作为补充方法时,不要吹火,这样会自然熄灭,便于火力慢慢加深。泻火时,燃烧后不断吹火,使艾火迅速燃尽,这就是泻火。

笔者体会到手术的关键在于艾火的热度深入的时间。没有干扰,就要补上。任何弥补的方法都不应该快,但快了也没用。比如往杯子里倒茶,一定要走得慢,但如果是湍流,就会越来越少。一旦进入,内外经相通,通过病吹使内热向外运行。比如开郁闭有引经之意,寒热过盛需要反制。

02

温针灸中艾条照射方向的增强与减弱

一般操作温针的时候,点艾条的方向是不是从上往下都无所谓。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同事习惯从底部点燃,因为火焰是向上的,所以从底部自然点燃更方便。

但笔者认为,要想达到取暖的目的,就要自上而下的艾火生,起点在上,落脚点在下,让杨灿归于内,杨灿自上而下的模仿;另一方面,要想吸引一个俗人,就要自下而上地生火,起点在内,落脚点在外,这样才能使火消,模仿地下的火,以热吸引热。

03

旋转灸的补泻方向

笔者注意到,在使用旋转灸时,由于方向不同,产生的补泻效果也不同。由外向内逐渐变窄,由浅入深,如螺旋,是为了补充规律,体现太阳入地之意,动作类似螺丝拧入;

由内而外逐渐扩大,由深而浅逐渐变浅,如泉水喷涌,是一种泻法,又取引火外伸之意,颇似螺丝钉。具体可以模仿针灸的捻转补法,结合左右之别和男女之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