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怎样才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
一桌一席20年。
今年4月底,在他设计制作的文昌宴上,我亲自品尝了史正良的“饮食文化”。菜肴的名字“奇趣苏真”和“大庙地蚕”让人好奇。随着一系列菜品的出现,我心中的神秘感更加强烈——餐桌上的菜品“不惊艳”,连一个我们平时看到的萝卜雕都没有看到。怎么可能是好的盛宴?从厨房走到台上的史正良笑着说:“菜真的很美,但美是意境。如果装饰品比菜肴多,食客就吃不饱,桌子就太多了。”
餐桌上的“八锦狮头”让人感觉就像平时吃的丸子,但史正良有他的解释,这其实是当地八大景观的写照。“别小看这些菜。我研究了20多年文昌文化,才设计出今天的菜,想出了这些菜的名字。”史正良说,关于文昌的烹饪材料很少,所有记录的典故和县志都被邀请回家,进入他的脑海。经过20年的积累,他终于从文化的角度得到了烹饪的灵感,将地方文化、传说和菜肴结合起来,赋予菜肴医学养生的概念。“芽子蒸鸡”这道菜来源于当地传说中的“瘸腿席”和“田席”。传说当时当地百姓一个月要赶两次会,大家把闲钱凑在一起吃饭,其中猪肉、牛肉等‘大五肉、小五肉’都不能吃,于是他就做了这道不包括‘禁食’的‘鸡菜’。想到的是张亚子治病扶贫,给穷人看病后不收钱……”
史正良说,只要对文昌文化有个大概的了解,每一道菜都会联想到很多名字。“传说,故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史实,不能牵强附会,做菜是要做文化的。通过菜品的形式来表达菜品的文化内涵,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我已经设计菜单两个多月了。”史正良说他做的菜就像一出戏,一出文化戏。
采访
阅读笔记
采访史正良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第一个和记者见面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设计的“文昌宴”。宴会上,每一道菜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普通的豆腐白菜怎么能和七曲山张飞联系在一起?“幕后英雄”史正良在他的成品前发言,给记者一个有文化的人的印象。
印象中的厨师应该是胖乎乎的,擅长做锅。史正良的形象让记者有点吃惊,他身材瘦削,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几乎没有主动说过一句关于刀和勺子的话。文化被谈得最多,他反复说“做菜就是做文化”。
诗人爱说“功夫在诗歌之外”,史正良说名厨的功夫在刀和勺子之外。刀功和美味只是大厨师的基本功,把菜做得像诗、书、画一样有艺术感才是名厨的工作。设计创造有内涵的新菜品和宴席,传承千年饮食文化。厨房虽然是一门小艺术,但其实蕴含着一个大“道”。
对史正良的采访从梓潼开始,却在绵阳结束,因为那里是他的“工作室”。去绵阳是史正良的“强烈”要求。他想在自己经常工作的厨房里大显身手,为我们的摄影师做一桌“上镜”的美食。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师傅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是很挑剔的。他得经营一个空间很大的“工作室”,衬托菜肴的颜色,衬托饮食文化的器皿...
在厨房里,我们看到了史正良娴熟的厨艺,每一笔每一式都准确到位,几十年磨练出来的技术让我们感觉像在看电影。当菜肴端上来时,史正良的那句话“烹饪就是做文化”活了过来。
这是史正良做的午餐,陈列在一个有古典韵味的房间里。每一道菜都有一个不同的“道具”——一个衬托美食文化的器皿。一种绿色蔬菜和一种红润的猪肉盛在一个贝壳状的托盘里,托盘上有荷叶边和白色的瓷底,突出了蔬菜的绿色和肉的红色...当和史正良告别时,他被秋微包围着,这个年轻人赢得了世界烹饪大赛的金牌。史正良笑着说,7月份,他将收一个徒弟,有人会接手做文化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