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道经的目录和大概内容?

《道藏》的道教价值、主要内容和分类方法

道教的修道价值,我觉得没必要多说。大家应该都懂吧。司马成镇在《坐忘论》中说:命贵者生,命贵者道。他感叹,一条干涸的鱼还想为它的生命而战,而人却不懂得以道为生。学习道教的一个便捷方法就是看道经。《道藏》里很多道经都是让人从苦难中获得快乐的路径。

此外,道经还有很多社会价值。因为藏书超出了道教经典的范畴,意外地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1.首先,它保存了一些古佚书。比如《黄帝龙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赐三子于玄女经》、《广黄帝银行记》等,都是早就失传的古籍,幸好被正统道学收藏保存下来。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发现了它,并将其列入他在嘉庆年间雕刻的平金亭系列。清代另一位著名学者闫科军,在编纂所有古三代、三国、秦汉、六朝志书时,也大量利用正统道学文集编纂《文怡》和《遗书》。

2.其次,现存的明代正统集继承了元代的杜宣宝藏和大金玄都宝藏,金元集是在宋代的郑和万寿道藏(元藏加全真道学著作)的基础上拼凑而成,所以保存了许多宋本,因此具有较高的版本和校勘价值。清代著名学者惠栋说:“收藏儒家古籍。”最著名的作者是墨子,淮南子和山海经。清代著名学者毕渊用道经校勘墨子,庄奎吉也用道经校勘《淮南子》。今天正统道藏中的《山海经》,虽不一定出自宋代道藏,但由于宋代中兴书目中记载的每卷都有褒义。它不仅保存了一部南宋刻本,而且每卷都附有图赞(残缺),是现存版本《山海经》中的孤本。因此,毕塬的《山海经新校》和郝懿行的《山海经注》都以正统道藏为重要参考。

道教经典的价值远不止以上两端。它不仅是研究宗教特别是道教的基础资料,而且对许多其他学术领域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中国的哲学。在封建时代,儒生一直视儒家为正统,认为只有儒家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哲学才是中国的哲学。佛教和道教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的哲学不可能是高雅的。这种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或误解。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佛道哲学和儒家哲学也是中国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自东汉末年产生以来,就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它和儒家思想一样,广泛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为了建立和巩固自己的长生不老的宗教信仰,宣传宗教教义,他对自己所崇拜的老子和易经进行了大量的解读,并在实践中努力寻找各种方法来实现这一宗教目的。通过对《老子》、《易》的解读,以及对各种炼金术尤其是内丹术的阐述,逐渐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世界观、本体论、人生观、道德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比如在很多道家著作中,主要是对老子和易经的大量注释,有很多哲学本体论的解释,在内丹的很多著作中,有很多心性论的解释。也有很多深刻的见解。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儒释道,它吸收了儒释道的许多思想。同样,儒释道的发展也依赖于道教,也不同程度地吸收了道教的思想。就宋明儒学而言,它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对佛教和道教的吸收。

众所周知,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吸收佛道的基础上撰写了《太极图说》,其中除佛教外,主要吸收了老子和道家内丹学。此后,程、朱两家都从佛教、道教中汲取思想养料。儒释道三家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事实。他们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锻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如果只研究一家两家,而不同时研究三家,就很难对中国的哲学和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这一点,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很多人的认识。

4.医疗保健和医药。为了长生不老,道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养生方法。比如继承了古代的行气、导引、按摩等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从而在理论和具体方法上加以丰富和完善。虽然其长生不老的目标无法实现,但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很多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现存的正统道经中的此类著作,为现代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同时,出于同样的目的,道教非常重视医学和药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道教发展史上,出现过很多名医,最著名的有东晋的葛洪,梁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

他们在医学和药学方面的成就在当代医家中是出类拔萃的,在我国医学和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要么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世人,要么以医学巨著保全后人。这些著作虽然大部分已经失传,但还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包括陶弘景的《肘修复百方》)、孙思邈的《千女方耀》、《千女翼方》,都是我国医学史上不朽的著作。唐代以后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道医及其著作,如宋代佚名道士的《急救仙方》、清代著名道士赵的《仙术秘方》、清代龙门派著名道士刘的《验杂方、验怪方、眼科开悟与杂病治疗》。虽然道教医学的成就和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医学,但它从宗教要求出发,在某些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例如,他们非常重视医德,因为他们强调帮助他人。医生应该对病人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不管病人是富是贫,也不管对自己的友好朋友有多反感,都应该“大慈大悲”,“全力以赴去救”。从拯救众生的角度出发,非常重视对下层阶级和妇孺疾病的研究,重视医方的普及和对当地材料和廉价药物的重视。

5.中国古化学。道教出于长生不老的宗教目的,继承了古代炼丹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他们认为通过矿物药物(或草药)的冶炼,可以炼制成“仙丹”服用,长生不老。所以很多道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选药、配药、炼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知做了多少实验,研究了多少种药物,提炼了多少种矿物化合物。这种炼丹活动虽然是出于宗教目的,但实际上是在无意识地从事化学实验。“长生不老药”虽然没有也不可能炼出来,但它观察到了许多矿物药的化学变化,知道了许多矿物药的性质,为中国的古化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大多数化学史家将道教炼丹术称为中国古代化学的开山之作,而正统道藏中所载的大量外丹黄柏注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化学史上的重要资料。黑火药是中国三大发明之一,最迟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由道士用炼丹术发明。其依据可见《铅、汞、嘉庚、宝之集成》卷二《伏火明矾之法》。中国冶金史上最早的湿法炼铜最早记载在道教外炼丹术书籍中,时间为甘源元年至唐肃宗宝应(758 ~ 762年),第四卷《方丹袁静》一书中也有记载。至于道士在炼丹术中制作出具有实际疗效的内服和外用药丸,扩大了药源,也不在少数。

6.此外,正统道藏中收藏的大量内丹学书籍,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史料,也是研究气功和人体科学的直接资料。

7.正统道经中也有一些地理、文学、音乐方面的著作,也很有研究价值。如李志昌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丘处机出使元太祖途中的地理和民情,是研究当时中亚地理、民情和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总之,正统道经和其他零散道经的汇集,既是道教活动的记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如果我们能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我们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一定的贡献。

道经的主要内容

道教经典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很多方面。

1.有一些经典是读来或者流传下来供崇拜的,比如道德真经(也就是老子),南国真经(也就是庄子),宣彤真经(也就是文子),徐冲真经(也就是列子),东陵真经。

2.有阐述教义的著作,如《道德经》、陆、《重阳教育十五论》、《清明上河图》、《忠孝全书》等。

3.有养生方面的医学书籍,如《养性延寿》、《幻真先生内功取法》、《精忠理论》、《枕中方》、《肘后备急方》、《千金方耀》、《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

4.有《太清金叶沈丹经》、《黄帝九鼎沈丹经集》、《修福灵沙妙集》、《铅汞融合》、《诸神炼丹》、《耿道集》等外丹黄柏珠作品。

5.有修炼著作,如《周易参同契》、《崔公取药镜》、《诸真圣人用之策》、《钟繇传集》、《吴真章》、《清化秘文》、《陈氏内丹》、《大丹》、《中和记》、《大瑶》、《田知止》、《道教十二书》等。

6.有带符文的道学著作,如《灵宝五言序》、《清面清七符》、《经上自然真十五符》、《灵宝大法》、《清面灵宝遇见》、《道法慧远》等。

7.有《正义魏一经》、《玄门十事魏一》、《太上僧传仪》、《三孔禅院仪》、《道门柯凡大全集》、《灵宝经世书》等斋戒科学仪器著作。

8.典戒方面的书籍有《太上老君戒》《老君声戒》《正仪法语天师戒》《赤松子戒》《杜宣律》《董宝上品经典》《灵宝天尊十诫》《待修门十诫》等。

9.有《神仙传》、《南岳九仙传》、《三洞珠囊》、《三洞仙录》、《仙园珠编》、《金瓶梅实录》、《卫青仙谱》、《赶水仙源录》、《钟南山祖庭仙传》、《钟南山历代经台仙录》等神仙、道士传记。

10,有山志著作,如《天界名山》、《锦华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岳大胜集》、《武当大胜集》、《茅山志》、《戴史》、《西岳华山志》、《关公铭》等。

以上只是道教典籍构成的几个重要方面,也是道教藏书的藏书主体。此外,道教藏书中还有一些非道教书籍。元代《道家尊验论纲》说:“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相关。”

11、儒家书籍一般指的、邵雍的黄史、易的、鲍云龙的《田原法微》以及一批研究易学的儒家书籍,如《易经·尚敬》(李易印)、《林逸商经》(焦易林)。

12,医学书籍一般参考《黄帝内经》的《苏文》、《黄帝内经》的《灵枢》、《黄帝八十一难经》、《图文本草》等

13、阴阳占卜书一般参考《黄帝龙守经》、《黄帝宅经》、《黄帝金匮要略》、《神秘白猿真经》、《柳荫洞微遁贾珍经》、《遁贾经》、《刘仁明间经》、《卜象星故事》等。14、百家争鸣的书除了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康仓子,一般指墨子、荀子、黑管子、公孙紫龙、尹文子、孙子。

15,此外还有《山海经》、《穆传》、《汉武帝传》、《汉武帝传》等

儒家和佛家曾经批评过道经中的杂书。马援端林在《文献通考》中说,经典是杂而多样的。

道士的超常藏书不是没有原因的。

1.如上所述,《易经》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但它是否是一部儒家专书仍值得商榷。其实祖师爷描述易经是道教的一个传统。《易经》和《老子》自创立以来,一直被视为炼丹修炼,尤其是内外丹修炼的理论指导。自东汉魏伯阳撰写《易经》以来,外丹、内丹诸学派都对《易经》进行了描述。所以很多道家学者都把《易经》的研究看得和《老子》的研究一样重要,时不时就有真知灼见的《易经》研究书籍。五代道士陈抟在《易经》研究方面成就斐然,不仅深刻影响了道教内丹学,也深刻影响了宋代儒学。宋元时期的道士颜瑜、雷思齐等人在易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所以道家的《易经》书和儒家的《易经》书被道家藏家收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2.再比如医学书籍。从长生不老的宗教目的出发,道教历来重视医学的研究,一方面治病延年,另一方面济世利民。所以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道教医生和医学著作。在收集这些道教医学著作的同时,收集《黄帝内经》和《本草经》有插图有意义,似乎也不无道理。况且黄帝是道教所尊崇的始祖,道教接受著名黄帝的医书是理所当然的。

尽管如此,道教藏书家藏书过度是客观事实。因为这些书很多都和道教无关或者关系不大。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首先是道家思想是开明宽容的。如果说不足,可能是宣传中突出道教的原始特色不够。你怎么想呢?

《道藏》是一部三穴四辅的分类体系,它不是道学书籍的杂集,而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藏范围和组织结构对众多经典进行整理的大型道学丛书。其组织结构原则是“三孔四辅十二类”。“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其学说萌芽于东晋,南宋道士陆提出。太史七年(471)被写入《三洞经目录》,正式作为道教书籍的分类。

事实上,它包括三组道教经典,包括清代大洞真经,灵宝五真经和黄三经典。道教声称这三组儒家经典源自三清三神:“天宝君为洞中之神,而...这本书出版时,取名为《玉清宫》。灵宝君是洞穴和神秘的神灵...此书出版时,编号为清杜宣御景七宝魏紫宫。那些珍惜君主的人是洞穴神的神...这本书出版的时候,黄三洞神的数目对太极宫来说太清楚了。”这些三孔经学分为上中下三类,或大中小。它们被称为洞穴真经的“上品”,“上清道经”和“澹台尹姝”,洞穴玄学的“灵宝洞玄”,洞穴神书的“黄三内文”和“天文汉字”。

但是,按照三孔分类法,并不能囊括全部经典(如已出版的《石天道正》、《太平道正》等经典)),于是有了四辅分类。“四辅”是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辅经,即太清辅洞神、太平辅洞玄、太玄辅洞真,正一贯穿三洞、三太(太清、太平、太玄)。这种四辅分类法最迟出自梁代,梁代孟《余伟七经书目》的出现就是明证。按他的思想,太清部主要以葛洪传的《太清沈丹经》为主,对外的白书均属之;

太平部主要是《太平经》;太玄部以《道德经》为首,包括注释、解释《道德经》的书籍,以及《庄子》、《列子》等道教书籍。《正一》是流传于六朝的《正一法文》等石天道教经典的合集。

三孔下分十二类(四辅未分),合为三十六部。即:

这一类是指儒家经典的原真本;

神符指的是龙章凤印章的文字,精神符号的文字;玉诀指的是道经的注释和歧义;

图灵指本文的图文或影像作品;

录类是指记载高震成圣事迹和功德的道教书籍;

学科是指学科书籍;

声望类是指礼法和科学仪制的作品;

方法指讨论修真修性、设坛祭祀方法的书籍;

多技能类是指《外丹火》、《五行之变》、《技能之数》等书籍;

传记指的是神仙和道士的传记,以及关公的记录。

赞美类是指赞美真理的文字和篇章;表现类是指在设坛祭祀、祈祷时,呈献给天帝的篇章、随笔。

南北朝后期形成十二类分类,以三十六尊经木的出现为佐证。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的形成及其用于整理经典,标志着道教经典已经集结成集。“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无法广泛传播。”《凌轩灵宝洞三首》反映了隋代前后道经被“藏”的情况:“宝有两种:一种是常藏,一种是不藏。对于一般藏文,以三窟四辅为一藏,上下左右为重类,各以“三窟宝经”为题。

不藏者,三窟四辅各有七种:一是洞真经,二是洞玄宝藏经,三是洞仙藏经,四是太玄藏经,五是太平藏经,六是太清藏经,七是郑经藏经。大家都知道题目,这样才能互相识别,如果安全的话。"

同书还记载了经、经等规定。卷轴是装经书的丝袋,每卷十卷或五卷。长卷经书分几卷,短卷经书分一卷。几个字母组合成一个字母。另外,从敦煌遗书中可以看出唐代写经的格式。先写经名,然后空行写经名,再空行抄经名,每行17个字。现存的正统道经格式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