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保健和预防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延长,但与此同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者近7000万。据中国外科植入物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将上升至212万人。

其中,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年龄越大,骨骼越疏松,越容易得骨质疏松症?”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这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受损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因此,当患有骨质疏松症时,我们骨骼的内部结构会变得脆弱。当骨骼的质量和强度变弱时,轻微的跌倒或碰撞可能会导致骨折。

年龄是骨质疏松症的一个危险因素。

首先,因为激素的影响,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占20.7%。

这是因为绝经后,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增多导致骨吸收功能增强,进而发生骨质疏松。

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减弱,骨重建和修复的速度下降,分解的骨组织超过新的骨组织,骨丢失速度加快,导致骨质疏松。

另外,老年人年龄大了,运动量减少,骨骼中的成骨细胞数量减少。在《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的调节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中指出,成骨细胞自身特性的改变导致的骨重建失衡是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以,年龄越大,骨头越松,这是有道理的。

另外,关于骨质疏松的沉默杀手,要正确对待,才能做到正确的预防和治疗。以下三个误区一定要避免。

误区一:年纪大了得骨质疏松很正常。

很多朋友会认为,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斑一样,是年纪大了不可避免的,不需要预防,也不需要治疗。

虽然年龄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并不意味着不能预防。此外,骨质疏松症的危害不仅容易发生骨折,而且由于其活动受限,还会引发肺栓塞、坠肺炎等一些危及生命的疾病。

所以积极应对骨质疏松才是正确的选择。

误区二:骨质疏松是缺钙,补钙就够了。

首先要知道,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说到底就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骼的分解和流失,减轻骨质疏松带来的痛苦。

钙是保持骨骼强壮的关键物质,一旦缺乏,就会加速骨量的流失。所以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需要补钙无可厚非。

但需要注意的是,钙并不是保持骨骼强壮的唯一关键物质,因此骨质疏松症并不是简单补钙就能预防的。

因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疾病,雌激素、遗传、营养、物理因素都与之密切相关。所以想要改善骨质疏松,首先要找到骨质疏松的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简单的补充营养。

误区三:因为骨头松了怕骨折,所以干脆不运动了。

就像我们说的,骨质疏松症可能会导致我们轻微跌倒或磕碰后骨折,所以很多朋友在得知自己患有骨质疏松症后拒绝运动,害怕动一动就会骨折。

但实际上,骨质疏松患者应该合理运动,适当的机械刺激有利于修复骨微损伤,增加骨密度。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选择相对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瑜伽、太极等。,从而实现循序渐进。

从以上,相信很多朋友已经正确认识了骨质疏松症。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

30%以上的老年骨折患者与骨质疏松有关,年龄越大,骨质疏松的概率越高。所以,老年朋友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种症状,或者提示你可能是骨质疏松。

最常见的症状是背部或全身骨骼疼痛。一般发生在睡觉翻身、坐起和长时间站立时,有时伴有肌肉痉挛。此外,负重能力的明显下降和简单劳动后的疲劳也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之一。

另一个明显的症状是在胸腰椎、髋部、肋骨、骨盆等部位容易骨折。有可能轻微的磕碰就能导致骨折,愈合时间比没生病的人长,很容易二次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即椎体负荷增加,发生压缩变形,会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骨密度检查来准确检测自己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检查报告上的数值也叫“T值”。对于“t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可以解释为:

当t值大于或等于-1.0时,为正常骨密度;

t值在-1.0到-2.5之间时,骨密度低;

当t值小于-2.5时,表示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现已影响中国数亿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健康问题。

根据健康指南,骨盆骨折后1年内,有多达20%的患者死于各种并发症,50%的幸存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恰恰是在胸腰椎、肋骨、骨盆等部位,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

因此,改善骨质疏松尤为重要。做到“三不吃二坚持”,或者可以强筋壮骨。

三不吃:不吃以下三种“磨骨”食物。

不要吃高盐食物。

很多老年人因为味蕾敏感度下降,长期处于无味状态,所以特别喜欢重盐、重口味的食物,比如罐头、泡菜、果脯等。

但这些高盐食物其实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为体内摄入过多的盐,肾小管重吸收时,增加的钠离子和钙离子会相互竞争,加速体内钙的排泄。

此外,高盐可刺激人体甲状旁腺,引起破骨细胞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破坏正常的骨代谢,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概率。

高盐饮食不仅会影响我们的骨骼,还会增加我们肾脏的负担以及高血压和水肿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如果是高血压患者,每天的盐摄入量要控制在4克以下。

第二,不要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肥胖与骨质疏松指出,脂肪组织会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同时肥胖者胰腺性激素水平会升高,与脂肪细胞因子形成复杂的作用网络,从而影响骨形成和骨密度。

《放射学》杂志上也提到,肝脏和肌肉脂肪水平高的人,骨髓脂肪水平也会相对较高。发现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越高,骨髓中脂肪含量越高,骨密度越低。

这是因为脂肪堆积导致骨质流失,骨骼变得脆弱,增加了骨折和骨质疏松的风险。

因此,为了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症,应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坚果、油炸饼、奶油饼、肥肉等。,并把我们的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步驰烟酒

《中国吸烟健康危害报告》明确指出,吸烟会加速骨密度降低,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其中尼古丁可刺激破骨细胞,增加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骨功能减弱。

此外,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还会促进雌激素的分解,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数量的增加会导致骨吸收功能的增强,进而发生骨质疏松。

酒精会导致骨骼中钙、镁等矿物质的流失,抑制骨细胞的正常代谢,同时酒精还会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加重骨质疏松。

说完“三不吃”,再来说说“两个坚持”:坚持做好以下两件事。

第一,要坚持合理运动。

虽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骼非常脆弱,但运动对于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症都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运动,一可以锻炼肌肉,强壮的肌肉可以保护骨骼,减少骨质流失;第二个可以保持身体平衡,防止摔倒。要知道,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哪怕是轻微的磕碰跌倒都有可能导致骨折。

日常生活中,可以做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乒乓球等运动。,并尽量选择户外活动。还可以通过日光浴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促进体内钙的吸收。

第二,一定要坚持补充足够的钙。

钙的流失和钙吸收的减少会导致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从而导致骨质疏松,所以钙的摄入尤为重要。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公布的数据,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约1000mg的钙。含钙量高的食物有乳制品、西兰花、菠菜、海鲜等。

总结: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无声的健康杀手,其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骨质疏松危害极大,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积极预防和应对,坚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受益”的原则,减少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健康知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