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古人只喝咸菜粥?

首先,我同意张文泓教授的说法“目前早餐不能喝米粥配咸菜”,因为这样吃真的没有营养。但今天文章的重点不是张教授的说法,而是由此引发的讨论。在这种近乎“一锅粥”的争论中,无论是“站”还是“反对”,背后总是有中医乃至传统文化的支持。有句话叫“喝米粥配咸菜是传统养生标准”。没错,传统的烹饪方法确实是烹饪,粥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但如果传统的喝粥方式是“米粥配咸菜”,那就真的需要重新理解传统了。

粥的主要成分是大米。古人用什么米煮粥?

从清代黄云谷《粥目录》收录的247种粥食谱来看,“谷”粥有54种,包括粳、籼、糯、粟、糯米、高粱(青、白、高)、粟、稗草、大麦、荸荠、玉米。

多粮煮粥,谁唱主角?北方小米,南方大米?没那么简单,至少宋朝以后没有。

从北宋《太平盛慧芳》和《盛济宗录》两部官方医书中明确记载大米种类的226份粥食谱来看,粳米128,小米42。

南北方粳米粥“通吃”的局面,可能与中唐以来北方水稻种植的发展,出现“忆往昔开世纪怒放”和“米流脂粟白”(杜甫《忆往昔》)的盛况,以及稻谷和小米几乎平分秋色,稻谷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小米和黍, 秦汉时期在黄河流域长期作为主食,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主食。 “今育民者,米在第七位,而他们来(麦)、粟(大麦)、黍、黍,居第三位”(宋《天工开物·乃五谷》)。粮食作物中水稻占70%,小麦、谷子、黍合计仅占30%。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同属稻属的糯米,以及同属稻属但饮食稍寒的粟属的糯米、糯米(孙思邈《备急方·食疗方》),粳米更适合不同体质、不同疾病的人食用。

但这种粳稻不是精米(精米)。现代人吃的米粥,顾名思义,用的是精米。在古代,谷物加工的方式只有脱粒和碾磨,各种米和面粉应该属于全谷物,包括谷壳、糊粉层、胚乳、胚芽等天然营养成分。“食不厌精”(《论语·乡党》)的“精”指的是精选,“精,择米也”(《说文解米子补》),即把煮好的米去掉杂草和土块,保留比较完整的米粒。所以古人是喝不到现代的“米粥”的。

从唐代到清代的33本书中有294种粥的辅料。

粥的辅料包括除了米饭和水以外的粥类物品。从笔者检索到的33种食疗专著、唐代至清代的食疗专著、食谱来看,剔除重复的616粥食谱,使用了294项,其中70%以上是各种食材混合而成。以豆粥为例,包括黄豆、绿豆、黑豆、红豆、蚕豆、芸豆、豇豆、刀豆、豌豆、泥豆、爬山豆等。可能是考虑到上述豆子大小不同,烹饪不同,饮食习惯不同,这就涉及到兼容性的考虑。古书记载的都是像八宝粥一样单独拌米,一勺煮,这只是一个例子。搭配蔬果,如萝卜粥、胡萝卜粥、葱白粥、葵花粥、韭菜粥、豆芽粥、梨子粥、莲子粥、百合粥、柿子粥、核桃粥等。肉蛋奶粥食谱也很多,如鸡肝粥、兔肝粥、羊肉粥、鹿肾粥、黄母鸡粥、鲫鱼粥、鲫鱼粥、鸡粥、牛奶粥等。这样吃的话,估计营养也差不了多少。

古人喝粥是用咸菜吗?极少的

清代医家曹廷栋主张“每日空腹食淡粥”(《老人常说:晨兴》),“病中食粥宜淡”(《老人常说:慎药》)。所谓“淡粥”,就是不加或少加佐料佐餐,“吃饭时不要和其他东西一起吃”。

曹氏《劳劳恒言》第五卷列举了100种粥方。只有杏仁粥、治慢性腹泻的山药粥、清火的竹叶粥加糖。枸杞叶粥加豆豉、姜、醋治五株七伤,白粥止泻腹胀,葱白粥治发热头痛,五花粥治口渴饮水。鸭汁粥、海参粥、牛蒡根粥、羊腰粥中加入了葱、姜等五种口味。这些添加有利于上述粥方发挥其相关的调节功能,而其他89个方中没有添加任何调料。

减少调味品的干扰,可以更好地突出商品的自然味道和饮食习惯,“商品的味道和真实性都是轻的”(老老恒言饮食)。

文/李(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