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了,满清是怎么一步步彻底奴役汉人的?

满族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先秦时称“肃慎”,汉代称“娄”,魏晋时称“卜姬”,隋唐时称“女真”。

女真人在12世纪建立了强大的金国。并在南方打败了耶律大石的辽国和宋钊。据报道,半个中国。13世纪,被更为凶猛的蒙古帝国所灭。成立于120。此后,散居在东北的女真族一直处于分散衰落的状态,直到十六世纪末努尔哈赤建国,女真族再度崛起。

满-女真族的发型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发型有很大不同。这一家的男人把前脑壳上的头发剃光,把后脑勺的头发全部留下,并把它编成一条长长的辫子。

毫无疑问,包括满族在内的每个民族都有创造、保留或创新自己的发型和服饰风格的权利。

但问题是,满族征服其他民族后,不仅要求被征服民族纳税和服役。也迫使他放弃了自己的民族发型,改成了满族风格。

国家诞生后,人类社会要纳税,要为老百姓服务。这是任何朝代都不能豁免的,所以大多被征服者接受。但是强迫在衣服和发型上有一个大的改变会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结果。

十二世纪初,女真族建金南下征宋时,“禁民汉服,令其制,不如杀之。”这一暴力命令在汉人的强烈反对下未能持续执行,金太宗后期不了了之。

1满族入关前,东北汉族已经剃度。

1616年,努尔哈赤重建大金(史称后金),意在恢复其祖先四五百年前的辉煌事业。1618,努尔哈赤祭出所谓的“七大恨”来伐明。攻略明朝廷在东北的城镇,并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了明军,基本控制了东北。同时严格执行其“剃头令”。

理发令遭到东北汉族的抵制。比如镇江(今丹东)人杀了以后,金派了一个官员,叫人去理发。毫无疑问,汉人的无组织抵抗在后金军队的残酷下迅速失败。

拒绝剃光头的人大批逃离。金军四处追捕逃犯后。很多人想逃到朝鲜。在渡过鸭绿江之前,后金部队已经到达。所以,“拒绝伊敏剃头的都死在鸭水里。”去了水的益民尸体漂浮在河面上到处都是,场面极其惨烈。

一些被强制剃发的汉人,不愿因思念祖国而抛弃祖业文化,也伺机逃离,跋涉回到明廷的领地。但没想到这些被称为“剃度汉”和“假鞑子”的人,处境非常可怕。

他们往往被明军不分青红皂白甚至故意杀害,以弥补所得。汉族和女真族这两个北方民族都属于蒙古人种的北方亚种。从五官上很难区分他们,明显的区别只是发型。

可惜这些被砍下脖子的人头,无法向明朝朝廷诉说冤情。那些在战争中杀不死敌人却杀了思念祖国的同胞的明军,简直是疯了。这种情况促使辽国的汉人只能二选一,不剃头的坚决不剃头,因为“剃头会使自己成为鞑靼人。”以后官军(指定军)不辨真伪就灭了,死了都是鬼。”于是加强了很多汉人对理发令的反抗和逃避。

2大清入关前的剃度欲然后反目成仇,毁约

公元1644年4月22日,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配合吴三桂军队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军队。紧接着,他在五月初二去了北京。第二天,多尔衮发布了理发令。北京的明廷遗民被这个消息震惊了。

多尔衮在从山海关回京的路上,宣称自己的军队是中原人民“君父之仇”,“只罚盗贼”。他还呼吁“官复原职,民复业。”因此,北京的人民欢迎清军的到来。

能看到入京的不是吴三桂军队和明太子,而是当年所有被禁止入京的清军,也不是没有错愕。当我再次听到理发命令时,我不禁感到愤怒。清廷第一任汉室谋士范文程和明朝一些官员要求多尔衮缓行。多尔衮心软,决定为崇祯哀悼三天。

服丧之后,官民开始剃发。一些明朝官员很快剃光了头发,以取悦清廷。而民众则持观望抵抗态度,伺机逃离首都。短短几天就成了潮流。满清还在入京之初的时候,其立足点并不稳固。

李自成大军虽败,但实力犹在,数十万大军集结在离北京不远的潼关。此外,就在清军进京十天后,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成立。这不能不让清廷有所顾忌。

南明的左良玉部和后来称为* * *的江北四镇部,都有几十万兵力。多尔衮率领14万大军入关,只打了一半就挂满了八旗。如果把隐藏在背后的南明军、大顺军、大西军加起来,兵力不下百万。清军在数量上绝对处于劣势。

在军事不确定的情况下,有京冀汉人的反抗,也有一些明官员在多尔衮入主陈清之初争取民心的重要。多尔衮审时度势,迅速改变方针。5月24日,他摆出一副豁达的面孔,写了一篇随笔说:“这个消息很合民心。”“从现在开始,全世界的人还是会随心所欲的发。”

明确废除剃毛。清廷经过一番内部整合工作,拟定了“先平西北,后定东南”的战略方针,当年10月,多尔衮下令清军分南北两路,在西部镇压大顺军。次年正月,清王、禹率领的南路军在潼关大败大顺军,李自成弃安,南逃。

英国国王阿齐格率领北路军在Xi安迎击多多。二月,多尔衮命令阿济格继续追击大顺军,并命令多多南移,以征服弘光政权。五月初,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一个假死的和尚),将领瓦解,联络清军投降(未果)。

多多领兵南下,并没有遇到很大的抵抗,沿途接收了大量的明军。除了黄德功一上战场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平时霸气十足的江北四镇瞬间土崩瓦解,归清军所有。四月中旬,扬州在史可法的率领下落入忠义反对派之手,不过短短几天就沦陷了。清军疯狂屠杀,警察紧随其后。果然,二十天后,清军不战而退。弘光20多万名官员将下跪投降。

一系列捷报频传,清廷踌躇满志占领南京后,清廷以为大局已定,于是破坏了之前的承诺。五月底,多尔衮喜获飞报,当即表示要恢复理发令。也有汉族官员劝你慢行。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多尔衮不仅不听,还严词批评。

6月初,理发单重新发出:

“文武双全,理个发。不服从,就搞军法。”

“听话的是我们国家的人民,犹豫的和不听话的是一样的。”

“那些不遵守朝鲜制度的人将被处死,不得宽恕。”

3汉族人从欢迎到死亡的反抗

清朝入关和丁丁中原只用了一年时间,期间破了大顺和平南,纵横万里,可谓突飞猛进。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时期满人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即停止剃发,列人名单,从而赢得了汉人的心。

1644年4月22日上午,山海关大战即将开始。多尔衮知道,这次的入关操作与之前完全不同。不是为了烧杀抢掠,而是为了夺取中原。于是他对八旗将领说:“这一次,我开始了我的事业,所以我救民于暴,剿灭土匪以安天下。入西征不杀无辜,不劫财物,不烧房屋。与其罪,不如约。”

在由山海关胜利进京的路上,他牵制清军:“下令所有士兵取城养人,任何人不得入内。民阻,秋无犯。”多尔衮不是随便说说,而是认真的。

有一次,三个满兵抓了一只家犬,杀了煮了吃。狗主人举报了。多尔衮下令杀狗杀兵。另外两个士兵满身皮鞭,列队走过奥托尔诺-图尔营地。多尔衮还加了一道命令:“凡强行从民中取精者,鞭笞八十下。”

与以往相比,多尔衮等人数次随皇太极入关,烧杀抢掠,与野兽同行,作恶多端。现在随便杀一条平民狗,杀一个满兵,也是矫情的漠视人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多尔衮等人的确有进军中国的野心。

为此,他们改邪归正,极力克制自己的兽性,把掠夺之旅变成了正义之师。真是用心良苦,来之不易。明末十几年,中原和华北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无论是达赖侵敌,官军剿匪,还是流寇蜂起,受苦的都是百姓。Renyi王师一直很少见。现在入关的清军是如此的纪律严明,秋高气爽,让汉人耳目一新。

所以“中原之人,无不服气。”清军这种完全不同的做法被江南百姓听了,所以在清王都铎、禹率兵南下的过程中,民间几乎没有自发的反抗。扬州抗战部由史可法主持。而清廷却用两只手,顺从的“鸡犬不惊,各有所职”来笼络汉人的心。

反抗扬州的人会疯狂的屠杀它来吓唬汉人,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也确实取得了效果。江南各地的人们对清军的到来大多持恭敬欢迎的态度。清军进南京,宣布“不杀不剃,皆大欢喜如常”。

南京人的门上挂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清皇帝万岁”之类的大书。六月初,清军进入苏州,城内外民众推选代表举着黄旗、香到清军大营交钱,表示投降。

嘉定人“庆祝清廷任命的接待官员,出城迎接”。太仓也是“繁花似锦”。就连江阴也曾“制作地图集,呈送官府”,表示臣服。5月28日,豫王多多到南京弘治烧香,南京百姓“人头攒动”,甚至挤死也要一睹清军风采。

汉人似乎对满人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不仅如此,甚至还有希望。如苏州学者曾讨论上书清军,“请减吴军重税”。许多地方的人“皆盼之,满人必有大恩。”

然而,6月中下旬,理发令再次全面严厉颁布后,情况立刻发生了很大变化。

汉人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欢迎和顺从期望到憎恶和争斗。从个人逃跑、自杀到遍布江南的大规模武装起义。其中,给清廷以沉重打击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江阴人民,以“忠义八十,十万人同心死”与理发令决一死战。

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四日,清廷新任江阴知府方衡走马上任。28日,方恒宣布全县立即剃发,并责令三日内完成。通知的措辞极其严厉。正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常州政府也派了四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到江阴监督剃发。这激起了江阴人民的极大愤慨。

29日,数十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受百姓委托,到县衙向方衡讨要剃度豁免。方恒厉声斥责他。老人们义愤填膺。以明朝文人的身份斥责他是清朝的官员,真是无耻!在六月的第一天跑步。众人又聚在一起问方恒。方恒还在骂个没完。公众极为愤怒。

一个叫许永德的青年学者激动地喊道:“你可以打破头,永远不剃头!”这句美国从前的口号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呼应。一场悲惨的起义开始了。前南明江阴官员陈明宇被选为首领。

组织严密的前官员阎应元因升迁尚未上任,被请入城主持答辩。全市人民团结一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许多富绅捐了许多金银。富商毕成捐了4.2万元,可以说是倾家荡产。

显然,他们已经从扬州学到了,起义反剃头的结果只会是送死。为了宣示反对理发令的决心,激励大家去齐新,江阴人“明伦堂立高皇帝”,宣誓起义,将清廷无耻走狗方恒投入大牢。

四人一脸和煦,平时盛气凌人,说满语,吃生肉随地大小便,突然说中文,自称汉人,讨饶。这引起了人们的反感,结局当然可想而知。

清廷调集军队像铁桶一样包围江阴,日夜猛攻。但在江阴人的忠心反对下,屡败屡战,兵临城下。清军向陈明宇和阎应元投降也被坚决拒绝。江阴市很小。面积和人口都只有扬州的几倍。但守城时间比扬州长十倍。

清军继续补充。叛军的人力物力不断消耗。疲惫不堪,城池失陷不可避免。然而清军也遭遇了南下后的第一场硬仗。据史料记载,清军在围城中死伤6万余人,破城后的巷战中死伤更是数千人。江阴军民在战役和破城后的大屠杀中死亡,死亡人数超过10万。也就是说几乎整个城市都死了。所有的领袖也都死了。

城市被毁后,陈明宇首先命令大大小小43人自焚。然后指挥起义军和清军在大街上拿刀厮杀。最后“戴重重一击,持刀僵硬,靠在墙上。”江阴人民赴灾的慷慨,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感人的一页,值得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哀悼和崇敬。

4 .满清统治集团的远见卓识和高标准尝试

可怕的江阴惨案(清军奉命“全城屠戮,然后封刀”)吓不倒中华民族。反对理发令的斗争不仅没有结束,而且上升到了反对满清统治的层面。长江以南相继爆发了起义。

黄道周、、杨、等许多忠臣领导了各地起义。李自成死后,大顺军被分成了几股。所有的股票都曾和清军接洽过投降事宜,但终究没有实现。关键在于清廷坚持剃发。大顺各部一致认为剃发不可接受。因此,降清讨论终止。

而且清军在江南的血腥屠杀也激起了他们的愤慨。南明将领屈世贞、何腾蛟等人的忠诚壮举,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于是大顺各部乃至大西其余各部(张于1646年被杀)都归南明。这大大壮大了反清势力。

此外,将军李成栋和金圣焕也对清廷对他的培养过于单薄感到愤怒,所以他们反叛了。并剪了辫子扎了头发,呼吁恢复中国汉装,回归明朝。甚至多年后发生所谓“三藩之乱”时,吴三桂、耿都是“素衣方巾”、“小帽儒巾”作为“中国之风”、“中国官之尊严”的标榜。

坚持最久的是据府、金,然后撤退到台湾省的郑。抗到1683再剃。从1644年清军入关至今,已经四十年了,差不多两代人。

一些近代学者强烈批判了满清统治集团“不留头,不留毛,不留头”的民族压迫政策。指出这是引起汉人激烈反抗,使清朝统一中国的步伐在两三年内完成,结果却拖了三十多年的主要原因。

当然,这些学者说的很有道理,但他们忽略了满清统治集团采取的这一血腥措施,增加了统一中国的难度,却带来了“长治久安”。总之,这也是它吸取了很多历史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个高瞻远瞩的决定。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事例很多。人数远少于中国人的游牧民族,凭借其勇猛的战斗性和机动性,往往能通过残酷的杀戮征服定居农业的汉人。

但是,在占领了中国的全部或一部分之后,他们总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何统治汉族?元蒙初年,一位蒙古将军向元世祖窝阔台建议:“汉人对国家无用,却能学以为是牧地。”即杀光所有汉人,从而把耕地变成牧场。

但是,持有这种疯狂观点的人还是很少的。因为稍微有点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所用的残忍杀人手段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而是为了征服汉人。征服汉人,就是榨取汉人的血汗。

如果汉人都被杀了,谁来服侍他们?谁来为他们奢华的生活提供各种消费品?不反抗的汉人不杀,只是压迫,就是统治。征服只能用屠刀,统治不能只用屠刀。

更重要的是,经常使用各种系统。而制度往往需要用文字来体现,用文字来传达。因为汉人的数量往往比占据中原的少数民族多几十、几百甚至更多,所以征服者不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向汉人发布命令。而且由于进入要塞的少数民族文化落后,没有文字或者只有一些刚刚创造出来的相当粗糙幼稚的文字,征服者很难用它们来陈述更复杂的条文。更不可能教育汉人认识这种文字。

鉴于此,征服者们不得不学会使用汉语。如果仅此而已,情况并不严重。问题是,一部分征服者会因为“工作需要”而学会使用汉语,培养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敬仰。

在文化层面上与中国趋同。别人虽然读书累,但是安身立命的安逸生活让他们懒惰,渴望安逸,以至于浪费刀枪生锈。就像当年那些没有尚武精神的汉族士大夫一样。400多年前,满清王朝的祖先洪雁女真就经历了这样一条由盛而衰的道路。在它之前的蒙古和之后的契丹也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1300年前的芜湖是多么的强大,最后融进了中国文化。鲜卑的拓跋部是五湖中最猛的。它用血腥的屠杀统一了中国北方。

一百年后,南朝一位名叫陈庆之的人有机会访问洛阳。他真的是第一眼就开了眼界。回到建康,我对各地的人说:以前我以为大江以北是一片荣土,殊不知穿衣服的都在中原,江东鞭长莫及。

这说明拓跋鲜卑经过几代,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满清帝国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实际建立者皇太极和多尔衮,都熟悉汉语。努尔哈赤熟悉<三国>、& lt水浒传>。皇太极和多尔衮更了解中国的史籍。这一方面让它执政容易,另一方面又让它深感忧虑。

老祖宗的教训总是在他们的脑海里敲响警钟。仅仅维持我们民族的主导地位是不够的。如果以民族文化习俗的彻底消亡为代价来维持主导地位,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民族一旦在文化上融入中国,其主导地位也只会是镜中花。接下来就是轻易的把主权转移到纯汉人手中。就像隋文帝代表周朝做的那样。结果,这个民族彻底消失了。

满清统治者有更高的野心。就是要维持满人对汉族的统治,不被汉族同化很重要。换句话说,我们永远不会重复我们祖先的错误。

实际来说,要求比满族人多几百倍的汉族人学习满语确实不可能,但可以要求汉族人抛弃自己的民族服装和发型,沿用满族的服装和发型。

除了书面语言,民族文化的构成还包括服饰、发型、风俗习惯。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内涵,那么衣服和发型就是文化的表象。

清朝的征服者不得不向汉人学习汉语,但如果能让所有汉人的服饰和头发都来自满人,那就不尽如人意了。而且很多时候外貌比内涵更重要。外观容易一目了然,内涵必须入。更何况大量的汉人是文盲半文盲。外表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一切。

再深入一点,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奥秘。也就是同样的长相可以营造出一种“同类项”的感觉全国人民都剃光头,扎辫子,缩衣缩袖,原来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争论似乎也失去了依据。说中国都是中国,说都是外国。

汉族在外表上已经被满族同化了。至于用什么语言,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数量特别多的汉族人不再把数量特别少的满族人当成异类。因为至少从衣着和发型上是无法区分汉族和汉族满族的。突然之间,汉人就能意识到,这个政权不是外来的东西。这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尤其是当剃头令引发的杀戮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汉族士人成批地涌入科举考场,然后被发配各地为官时,汉人不再把满人视为从长城进入中原的荣帝,也没有了将其赶走的想法。就这样,满清安全地通过了芜湖、契丹、女真、蒙古都没能攻克的深谷。

满族统治者的远见卓识使他们从不为一时的困难所动。切莫因屠刀卷刃而手软。甚至内部反对意见都坚决压制。库尔干,一个文化程度很高,深受皇太极信任的满族文官,因宣称汉化终将比皇太极更坏而被处死。

入关后率先降清的陈明霞,因私议“不必再剃发穿衣,天下可太平”而搁浅并牵连其妻。满清统治的远见卓识,使其高标准的野心得以实现。

1851年,也就是清朝入关207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太平军在中国有中国的形象。今天,中国人被变成了动物,因为他们被命令剪头发,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中国有中国的衣服。今天满洲又戴了一顶帽子,戴了猴冠,戴了坏冠,让中国人忘了根。"

然而,这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相比之下,李成栋的“三藩之乱”、金圣反清、吴三桂当年呼吁恢复汉明帝服饰发型的事件,震撼力很大。世界在一夜之间做出了回应。但太平军说的是听者的尴尬。曾国藩原来是“乞粤匪”。凭借“两湖三河”的地域概念,太平天国的开拓空间被成功压缩。

满清的铁拳,砍掉了最有民族意识,最有反抗精神的汉人的脑袋。

满清标榜满汉融合的服饰和发型,麻醉了汉人“生不如死”的神经,没有现代民主意识的兴起。真不知道满清政权还能维持多久。

辛亥革命和朱元璋起义有很大不同。朱元璋起义只用“驱逐路虎”来号召千军万马。孙中山的“驱逐鞑靼”只能动员几百人的敢死队。武昌起义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后来各省都作出了回应,期间反帝意识比反清意识更重要。

唉,辛亥革命成功后。拒绝剪辫子的人其实很多。当我被逼切的时候,我哭得像丧亲一样。26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为抵抗满清辫子流过血。现在他们捶胸顿足,就是为了拯救这个满族辫子。

他们已经把满清通过血腥屠杀强加给中华民族的发型当成了自己的原创。这个真正的忘祖例子,说明了满清的远见对汉人到底有多大的精神奴役。

5政权、国家、祖国、民族的关系与区别。

从清朝入关到占领南京,无论西征还是南征,都是所向披靡。很多地方甚至不流血就确定了。为什么这么尖?

反对满清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大顺军。第二是明军。第三是人民。

大顺军在山海关惨败后,其软件(心理因素)比硬件(实际军事实力)更崩溃。之后又要和辫子军打,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输。经过与清军二十余年的斗争,明军精锐之师早已失守。最后能打一战的吴三桂和他的关宁战士,已经全部被清除了。江南的明军打不过野外的清军。

当然,如果守城作战,还是可以重创清军的。但明军将领怕死,没有斗志。更有甚者,它通断背叛敌人,寻求荣耀。所以,清朝如入无人之境,直骑而下。人民抗战怎么样?

回顾历史可以知道,几百年前,无论是卢野契丹入关,还是洪雁女真南下,都被中原人拦截在华北。这个时候,就大不一样了。人民的爱国主义是否高度退化?实际情况是,华北中原多年农民战争破坏,清军屡入关,烧杀抢掠,天灾连年肆虐。极度疲劳和饥饿的人们组织大规模的抗战确实很难。

江南的社会形势远比华北中原稳定,经济也相对正常。然而,江南人民并没有对满清的南方做出忠诚的反对。江南人是不是特别懦弱胆小?顺治二年六月以后,遍布江南的反对剃度令的惨烈斗争给了这个问号一个完全否定的答案。那么,应该如何解释江南百姓行动的剧烈变化呢?

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民族。在此基础上,国家诞生了。一个国家必须有政权。族群是人类中的所有群体。在一个相对确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种族等原因,某一群人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手段、生活习惯、心理状态、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等。

而这些都是明显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于是,就形成了人类不同的民族。同一个民族的人,会因为交流的便利而彼此产生认同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希望在更广的范围内不受限制、不受排斥地开展各种活动——迁徙、垦荒、贸易、旅行、办学、传教等等。

而这一切,只能在彼此有认同感的人之间——同一个民族之间,才能做到。所以这就促进了生命* * *同体——国家的形成。国家是每个小家庭的最大扩大。这是一个全民族的大家庭。显然,这个国家由两大要素组成。一是相对确定的疆域和该疆域内的山川河湖、耕地牧场、森林矿藏。第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个民族,以及它所创造的历史和文化。

前者可视为民族硬件,后者可视为民族软件。这个“国”更准确的概念应该是“祖国”。一个国家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政权的建立。为了组织社会劳动,分配社会财富,规范人们的行为,就需要制度来制定和实施法律。

这个机构就是政权。政权还具有抵御外来入侵的功能。政权既然有这样的权力和功能,自然就成了国家的象征,所以人们有时会把政权当成一个国家。当一个政权不是建立在屠杀人民的基础上,而是能够维护人民的利益时,人民就会把基于民族感情的对祖国的热爱移植到国家政权上。这个时候,民众对祖国的迷茫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当一个政权靠杀戮人民来获取和维持自己,或者敲诈勒索而对人民毫无同情心的时候,人民即使暂时摆脱不了这个政权的压迫,也绝不会把它当成祖国。这个时候人民就不会把政权和祖国混为一谈了。中华民族,又称汉民族,源于汉初对待文景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

汉武帝虽然拼尽全力,但也有不得不彻底打败匈奴的无奈。初唐时期,贞观之治在景德镇重现。大家都很满意。所以又出现了“唐人”这个名字。至今海外华人仍自称唐人。华人社区被称为唐人街。

但如果执掌国家政权的人把人民当牛马,人民就会离心。孟子说:“君以民为草,民以君为仇”。在更早的《诗经》中,就有一句公论:“一日之终,你我皆亡”!事实就是如此。

西晋末年,混乱的司马氏政权被杂胡打败,百姓坐以待毙就是一个例子。

虽然宗彝在明末很勤政,但经过武宗、世宗、宗申等历代的瞎折腾,国力大衰,每年都有流民揭竿而起,国事入侵。而在明朝朝廷,吏治腐败贪婪横行,官贵国库空虚。为了抵抗农民起义和女真南进,不断向民间发三额俸(剿、训、辽),民间怨声载道,朝廷很难做到不留情地敲诈勒索,所以无论是宗彝上吊还是弘光被俘,芜湖人都不以为意。

对于满语,我很期待,因为传闻满语轻浮。只要这个谣言是真的,汉人就不介意胡人在中国当皇帝。在中国人的眼里。金殿皇帝虽然换了,但只要他活得不受干扰,中国还是中国,汉人还是汉人。

反正税是要交的。送给朱皇帝和送给满清皇帝有什么区别?如果满清皇帝对他的税收很吝啬不是更好吗?当清朝的理发令被严厉补发时,百姓如梦方醒,怒不可遏。原来满清皇帝不仅要纳税,要为自己服务,还要改变我的风俗,破坏我的文化。

据此,中国将成为路虎,而中国将不再是中国。这是可以忍受的。于是热血的人们摇着胳膊喊着,回答者聚集起来。一夜之间成了燎原之势。

当时在江南的西方传教士对汉人行为的这种完全不同的变化感到不解。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以前头软如羊的汉人,因为留了毛,现在崛起如虎”?其实也不难解释。

汉人“留头”首先是因为不想为保卫昏庸的明廷而战。后“崛起如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

汉族的发型和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满清王朝试图践踏汉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感情,遭到汉族人民的坚决反抗,不惜赴汤蹈火,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