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学》从何而来!?
实际发展
随着医学的发展,营养学的实践和代表著作
传统营养学在预防、保健和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食物营养和食疗方面,大多记载在医学书籍和本草著作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营养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全面饮食的观点。如《苏文·脏气法》说:“五谷为补,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补,气味合,以补精气。”这样配制的饮食,可以满足人体健身的需要。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综合饮食记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以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载有365种药物。书中还记载了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如薏苡仁、亚麻(芝麻)、芡实、山药、桂圆、干姜、核桃仁、川椒等。东汉时期的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使用了许多食物来治疗疾病。比如治疗精神营养不良和抑郁症的“百合鸡黄汤”就是典型代表。晋代葛洪在其《肘备用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藻类治疗疥疮(甲状腺肿),用猪胰腺治疗消渴(即糖尿病)。到了唐代,孟鹗写了第一部食本草专著(食疗本草),共分三卷,收录了241种食本草。每种食物都包含几个配方,配制合理,使用方便。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女方》中的《饮食二十六法》一文中指出,“饮食能祛邪气,固脏腑,悦精神,醒脑补血。如果你能吃食物来缓解疾病,你可以说是一个好工人。?作为医生,丈夫应该知道病源,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用食物治疗。如果饮食没治好,那就给药。“书中论述了用肝治疗夜盲症;藻类和海带治疗肿痛;用谷壳防治脚气。”《饮膳正》是元代饮膳医生胡思慧所著,内容丰富而全面。这本书有三卷。第一卷概述了各种禁忌,以及聚宝和差异。第二卷介绍“各种汤药”和“各种疾病的食疗”第三卷是食物本草,附有图集。书中还首次记载了蒸馏制成的药酒。明代医家李时珍,勤求古法,博采众家之长。* * *收集了1892种本草,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本草纲目》既是明代以前的本草大师,也是一部食物本草的总结。其中,食物占全书本草总篇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均作了全面的评述,并增加了许多以前没有记载或描述的食物。此外,还记载了大量的治疗处方。清代张行云的《辨病饮食》和王孟英的《趣生饮食谱》也各具特色。
总之,中国的传统营养学在古代是与医学同时萌发和发生的,到了商周时期才逐渐成型,并设立了“食医”专门负责此事。到秦汉唐宋时期,逐渐奠定基础,经过元明清的丰富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临床经验,值得后人挖掘、继承、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