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清净,智慧就来了。

众所周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很厉害,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我告诉你,虽然是小说,但《西游记》里其实有很深的佛学道理。孙悟空的这个筋斗是妄想的象征。在佛眼中,人心如猴,到处攀缘,随意生出妄想,远至十万八千里。

想多了智慧就少了。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占据,想着东想西,或者手里忙着这件事,心里却在担心另一件事,那他怎么会有时间去开发自己内心的智慧呢?宋人诗曰:“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这很有哲理。内心被外在的现实深深迷住了。当然,不可能看清现实和现实世界的真面目,所以明智就不用说了。

经常有人问:“佛和众生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区别?佛是众生,众生是佛。众生穿衣吃饭,佛也穿衣吃饭;大家每天都上班,佛也是。释迦牟尼佛天天念经,说他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那不是工作吗?区别在于:每个人在穿衣吃饭上都会很挑剔,在品质、尊严、厚薄上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佛有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他活在当下,不关注,一切都是快乐的;众生工作,都会对工作的报酬不满,贪图名利。但佛陀讲经时,全神贯注于经文,心中无杂念,因为他做事完全是出于慈悲。

《六祖坛经》说:“自执是众生,自知是佛。可见众生与佛的区别只在于心:佛的心是清净的,是广大空明的,是包容的;一生的心,像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什么也看不见。他们看不透这个世界,也看不清自己,所以活得迷迷糊糊,没有智慧。

我在江西佛学院的时候,经常有僧人跟学生说,“要时时提下一念,净化心灵。”什么是赤子之心?息心除妄,一念不生,即净化心灵。简单来说,就是摆脱多余的想法,全神贯注,全心全意活在当下。不管我们做什么,哪怕只是吃饭睡觉,我们都能全神贯注,尽力做好。有些人吃饭的时候不是在做别的事情,而是脑子里充满了迷茫、焦虑和对食物的无知。这不叫专注,因为他们的心不干净。

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拥有一颗干净的心。谁能困扰你,什么能迷惑你?这个道理早就说过了。唐朝有一位禅师叫大竹慧海,他的修为非常深厚。有人问他怎么好好学习,他就张嘴回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别人不理解,说你这叫努力?谁不饿着吃,困着睡?如果这么容易修行,岂不是人人都能成佛?禅师大竹慧海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普通人吃饭都不好好吃饭,各种想法都有;睡觉都睡不好,妄想万千。」

吃饭的时候不吃饭,睡觉的时候不老实睡觉。这是心里不干净,乱搞。无论你在做什么,专注于每一个瞬间,少想少爬,少计算少追求,你的心就能像水一样沉淀杂质,回归宁静通透的状态,心平气和,大脑就好用了,智慧也就自然呈现了。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心烦焦虑的时候,处理不好事情。一旦你静下心来,思路清晰了,你可能会轻松处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通这个问题。有一天出去散步,看到一朵花开了,或者一片黄叶落了,心里空空的,大概马上就想通了,一下子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清净带来的智慧。

智慧不是指你能挣多少钱,有多少名气,职位比别人高多少等等。而是你有能力安定下来,掌控自己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非常有才华和能力。他们知道如何获得财富、名誉和地位,以及如何过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有真正的智慧,不知道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他们常常被困在忙碌、攀比和贪婪中,与健康、快乐和幸福隔绝,吃不好,睡不好,连一杯茶都尝不出来。

现在的人特别容易陷入无所事事的境地,所以更需要纯粹的智慧。每个人在被不沾地的忙碌和挥之不去的烦恼追逐时,可能都会努力坐以待毙。在安静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想法理顺,分类,然后放下不必要的想法,放下自己不能强求的妄想,放下不适合自己的欲望,给自己的内心腾出空间,让快乐、自由、平静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