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每个人都必须熟悉论文。写论文可以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以下是我收集的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论文。欢迎阅读收藏。
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1 1调查过程与方法
笔者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为99%。调查对象是合肥五所高校的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受访者的日常行为(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否注意垃圾分类、是否践踏草坪、是否注意塑料袋的降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大学生是否与生态文明有关、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相关课程、参加环保组织、宣传、电视等)。),以及大学生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主动制止、举报投诉、不愿意自理、无动于衷)。
从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行为与态度、对当前生态文明的满意度等方面设计了26道选择题。问题大小适中,难度一般,具有一定的层次和代表性,基本反映了被调查者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和特点。
2.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和意识存在以下特点: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学生对当前生态文明现状满意度较低。
2.1缺乏生态文明知识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简单的表现就是缺乏基本的环保知识。例如,一些学生对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一无所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34%的当代大学生不知道生态文明的知识,而66%的人知道,如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30%大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这些问题并不难,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回答正确率并不是很高,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一般,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感兴趣。
2.2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有这样的意识,但现实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处可见,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最终付诸行动。大学生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态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缺失,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处于一种非经常、非主动的状态。经常采取各种生态环保行为的学生比例不超过28%。只有24%的受访学生主动制止违反生态文明的行为。53%的人持“不愿意管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态度,5%的人“举报投诉”,18%的人认为无所谓。但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望强烈,62%的受访大学生愿意成为环保志愿者。
从受访者的日常行为和两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否与自己相关的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密切相关,应该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比例较低。比如85%的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己有关系,但大学生的实际活动却形成鲜明对比,比如偶尔使用一次性筷子45%,偶尔践踏草坪高达84%。可见,当代大学生缺乏践行生态文明的主动性。
2.3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现状不满意。
一些大学生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也肯定了不同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但对这些成绩并不满意,认为还有改进的空间。合肥作为中部发达地区,对城市的生态文明主要是满意的,但从宏观上看,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并不满意。综上所述,本次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缺失,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作为具有一定环境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律常识的群体,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同时成为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大学生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这种状况与未来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坚力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意识,提升大学生参与环保行为的水平,加强生态保护知识和实践的转化能力。
3.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与对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应从学校教育、具体实践和自身修养入手,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大学生活,并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3.1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生态文明校园。
学校环境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针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现状,高校应开设相关生态文明知识系列课程和定期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其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让大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能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高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不是对生态文明最简单的描述,而是要把生态文明知识与大学生今天的生活学习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给予大学生最科学、最严谨的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讲解,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和意识。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能否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和文化氛围很重要。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生态氛围中,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党组织应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相关活动,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和规模,提高生态文明活动质量,培养大学生自愿参与生态文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比如,学校可以利用专题讲座,观看生态科普电影、电视剧、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保护环境的氛围中。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生社团宣传教育生态文明知识及其重要性,以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学生,将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校园,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3.2组织生态环保活动,使生态文明意识落到实处。
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心智。实践比书本更生动,更能启迪人的心灵,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也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感情,树立和增强对生态文明的信仰。古人曾说:“纸上得来,实为太浅,所不知也。”实践能使我们获得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因此,“高校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实践教育,把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经常组织生态环保活动,增加活动频率和规模,培养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生态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认识的过程。通过实地调查和观摩活动,体验我国生态文明现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补充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参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树立勤俭节约的理念,节约水电,扔掉垃圾,使用一次性餐具,践踏草坪。
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同时,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大学生的知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活动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提高生态文明实践能力,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过程中坚持“育人”原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3加强生态文化的培育,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生态保护课程,浏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书籍和网页,了解生态文明的知识、政策和方针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重要性,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注重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适度消费和循环消费,养成不浪费、不破坏的良好生活习惯,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注重生活起居,节约水电,爱护校园一切。从现在开始,努力建设美丽、和谐、可持续的绿色校园,注重循环利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推动和参与学校和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围绕“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本质。其实质主要是:尊自然之“善生之德”,仿天地之“载物之德”。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加强自身的生态文化修养,也有赖于根植于内心的生态环保理念。所谓君子,就是“慎独”。就是用道德规范作为调节机制,需要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当然,仅仅依靠内心的革命是不现实的。因此,要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必须以法律来约束和保障,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员和执行者。
4.结论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参与其中,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大学生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生态环保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要把这些理念落到实处。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积极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做生态文明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只要人人参与,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会不断提高。
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2 I .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容易导致资源过度开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由于强调以效率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和粗放的增长方式,忽视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培养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人类不能置身于自然之外,更不用说把自己置于自然之上。他们应该认识到与自然的关系,并把自己和自然视为一个和谐和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他们。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都很高的群体,很多学生更加关注环境问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环境危机感很强。然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不系统。由于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虽然有学习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观愿望和初步的生态文明意识,但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仍是感性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无法形成深刻系统的认识。其次,高校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不正常。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但作为每个学生应有的思想和行为素质,仅仅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覆盖全体学生的常态教育。第三,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规模不大。由于大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等社会流行思潮的影响,加上自制力差,大学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不多,容易导致过度消费等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即使以生态文明意识带动学生开展环保活动,但影响力和持久性有限,在大学生中没有形成规模。
第三,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意义
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太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近年来“雾霾”等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纠正了这种说法。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创造性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1.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现在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之一。
2.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以促进高校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高校是大学生的培养基地,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相反,大学生是高校中除教职工以外的主要群体,是高校中最大的群体。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对高校的人文生态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可以使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的风气,促进高校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3.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以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国民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大学生是祖国的年轻一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能否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理念,培养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