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什么?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阅读课堂教学:阅读的梳理与反思。

完成

要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首先需要理解“素养”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

第一章开头,作者用一句话简要说明了对识字的理解。笔者认为,识字是指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进而系统梳理了识字的来源、构成和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识字是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产物,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就作文而言,素养包括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格气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换句话说,素养的形成是外界因素作用于一个人引起内在变化,进而改变其思维、认知和行为的过程。从识字的特点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单一的,也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和统一的理论。它是广泛的、全面的、包容的、稳定的。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质量和品质。换句话说,素养融入了一个人的生活,是人生内在价值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提倡的“德育”也是通过教育的主导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影响每个人,从而形成他们的素养。

关于“素养”这个词,笔者做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从中可以看出,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层面的认知活动,更是一个人心理、认知、行为的综合体现。作者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构建框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理解素养,加深对“素养”的理解,理清概念,为今后的教学行动指明方向。

之前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提倡“道德修养”和“思政课建设”,但是通过看这本书了解到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向,现在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这和大学课程的道德修养和思政课建设是一致的。我觉得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性格。我们不能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教书,所以一个人虽然走得快,但未必走得远。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厚度,有温度,有高度,那么它未来的发展不一定走得快,但一定会走得远。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许多新闻报道也表明了这一点。以下是我通过百度搜索到的一些新闻报道。从截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有些孩子走得很快,有些考上了名校,有些成了博士生,但迫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他们还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呢?考上名校成为医生不就是人生的巅峰吗?你为什么在获得成功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这是修远,所以我将上下而求索。求真之路漫长而艰辛,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不懈的追求来求真。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一个人素养的形成。由此可见,素养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有多么重要。

在12页的开头,作者做了一个精炼的总结:素养渗透到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识字这个词包含了很多内容。如果能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呢?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取其精华,提炼其关键,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找出素养的核心。

关键能力

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庶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教育部明确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应当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其定义,余教授对的性格和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如图,人品是人的立命之本,是幸福生活(道德生活)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工作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品格是一种以最人性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具有内在的生发性。而能力是作为主体的人最引以为豪的一种本质力量,它包含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和内生性。

能力是智力因素,性格是非智力因素。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已经从以知识为基础转向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不仅是传话解惑,更是传授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层出不穷的信息洪流,急剧加速的社会流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大量新兴职业和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为一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同时会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患上信息过载、信息焦虑、信息疲劳;虚拟世界也可能使个人身份迷失,自我概念模糊;社会和职业的快速变化也对个人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日益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独立行动,已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核心素养的概念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