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前,先看看:为什么要学习?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文化的概念,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尤其是《易经》《道德经》等各种经典,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在当代21世纪,甚至在更长的人类历史时期,它仍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特别是在调整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严格来说,文化和文明是不平等的。文明是放大的文化,文明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化是人类创造的遗迹和记忆,劳动创造了文化。文明是对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总体评价。广义来说,文化是沉淀的历史化石;还有人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知识和文化是不对等的。现实生活中,有知识没文化的例子很多,有文化没知识的也有。文化的定义有一百多种,但归根结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伦理道德,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先秦时期以前的文化。伦理道德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因此,荣辱观的根和魂应该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要理解荣辱观,首先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或中华文明是先秦时期本土的、原始的内陆文化。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文化的根源

中国的文化是独立的,它有民族独立性。源于地理,三面环山,东临大海,有利于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农业生产。是以农业为主,兼畜牧、副业、渔业的自然经济。完全自给自足,没有外部援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其实主要是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直到西文字母传入中国,中国庞大的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1840年以后,虽然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将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但中国文化仍然以汉族为主,与其他55个兄弟民族一起,形成了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佛(佛教是印度传下来的文化,被中国文化吸收),辅以佛、墨、名、纵横、杂、阴阳、农、小说、兵、中医,涵盖面广,内涵丰富。

-文化的灵魂

中国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勇敢,善良,活力和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身的和谐。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道家注重养生。儒家虽然不提倡禁欲主义,但一直强调要用正直、真诚、修养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尤其是因为人有道德。所以孔子提出以“仁”为中心,提倡温柔、善良、礼、俭、让、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习的基础,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

道家主张人的身心和谐可以通过谦虚、诚实、无为来实现。“挫其锐气,解其纷争;它的光,它的灰尘。”有了和谐的人格,才能摆脱个体的默默无闻,以开放的心态和偏执的心态看待一切。

佛教讲求来世,试图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进入一种理解的状态,实现自我与身体的和谐。

总之,中国文化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和谐。“王”的核心是“保民为王”,“仁政”的核心在于孟子倡导的“民本”。从先秦诸子百家,经过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诸子百家、民间信仰相互交流,激荡出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实现了“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是“和而不同”的内在精神体现。

当今社会,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追求物质享受,贪图享乐,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些人甚至无知地否定传统文化,人们似乎对支撑整个民族血脉的文化没有多少信任。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战略眼光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在北大做了题为“发现东方文化的出口”的讲座,谈了为什么在新世纪提出发现东方。因为“东方”被妖魔化了,中国被误解了。今天,西方的学术体系已经变得神经质,固化在我们一些博士生导师的心中。中国要提出“发现东方”的观点,是因为与西方相比,我们的文化在过去的200年里成了二等文化,成了一种被低估的文化,需要被重视和发现。

当务之急是唤醒我们自己,尤其是晚清以后,我们已经抛弃了传统文化上的尘埃。中国很多优秀的人去了西方,学习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却没有像玄奘一样历经81难拿回经书。玄奘是从中国到印度再回到中国的长途旅行者,他坚定不移地回来了。如今,大家都坚定地走出了国门。全面西化,半西化或者本土化都是个人的选择,每个人只能对自己负责。这是中国人的悲哀!

近百年来,中国受到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中国成为功利主义盛行的国家。现在在一些中国人心目中,功利主义占了上风,一切看“功名利禄”,“功能第一”。现在有些人不像先贤们那样从道德、良知、正义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事情,甚至走到了丧道的地步。我们需要通过文化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通过文化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通过文化重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通过文化重建中国人的信仰和希望,通过文化重建中国政治秩序的合法性,通过文化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通过文化奠定中国现代化的道德基础,通过文化解决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暖心灵,对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

贾庆林在第五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古往今来,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国家繁荣振兴的不竭力量源泉。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与科技的结合更加密切,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增加,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高举自己的文化理想,尽快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