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站着站着,我要实现。
在《论语》中,孔子有两处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一,在回答钟公的问题时,他说:“出门要见大客,为民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在国家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第二,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有一个人是可以终身活着的”,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孔子在回答什么是“仁”、“恕”的时候提出的这个命题。“仁”的基本含义是“爱”,包括亲亲、爱人、爱人。也就是说,它是一切善德的总概括。在《说文解字》中,宽恕也是仁慈的。宽恕属于仁的范畴,它的基本含义是把自己内心的爱推向爱别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上的。需要自己的仁。从善良出发,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在这个命题中,我们要区分两个对立的概念,即“我们想要的”和“我们讨厌的”,这两个概念都是从个体主体中体验出来的。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和行为追求,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也是整个人类主体所能实现的。“我们不想要的”和“付出”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确立自己,你就能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管子孝文)。相反,《孟子·离娄》中的“取其所用”也是仁慈的。所以,在孔子的命题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人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灵魂与肉体的区别,进而追求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思考自己的本源与归宿,思考对外界的终极解释以及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等。人们意识到自己不同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是人类逐渐确立了“群体”的概念。人的主体意识就确立了。人类个体的主体意识是在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中出现的。我们自己和他人之间,自己和整体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中国的先贤们做了长期的探索。孔子总结前人探索的成果,建立了“仁”的哲学,既肯定了人的主体意识,又强调了个体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立人以立己,成大事以成事”的思想,表明了孔子对个体主体意识的深刻理解。这是相对于群体而言的。因为个体的主观意识,如果脱离了群体,就成了孤立的个体,任何个体都是群体中的个体。脱离群体的个体可能会失去人性的某些规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必然逻辑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你想对别人做什么,对别人不做什么,都要站在人类整体的角度考虑。你想要的,你要有意识的给别人。这种个人的欲望和邪恶是群体的参照物。在儒家看来,只有把自己溶入群体,才算完美的人。作为人的本性,“仁”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决定的。离开群体就不是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
在人类社会中,个体是作为类的一员而存在的,他们的生存安全、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是相互依存的。人要相亲相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然而,在任何社会中,掌权者和人民、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都存在差异。给予和不给予的主体是当权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应该以德服人。给人民以财富。老百姓也要树立和贯彻施与不施的思想,每个人都要对别人有恩,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体现了社会的和谐。
二
孔子的“不做恶”和“博采众长”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虽然孔子只是提出了“性相近,学远”的模糊命题,但孔子在本质上坚持了人性的善。孔子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仁”,即人是仁慈的,同时又把“仁”定义为“爱”,可见人之为人。耻恶之心,义之端;心之辞,礼之终;是非之心也是智慧之端,蕴含着仁、礼、智“四德”的萌芽。恻隐之心生仁,耻恶之心生义,逆来顺受之心生义,是非之心生智。这“四德”是每个人固有的。因为人都有这种善良,所以不要违背人的善良本性。执政党民望的轻率在于“随遇而安,不作恶”。“为所欲为”人民就会热爱它,一个政权“人民热爱它就会存在”。反之,如果“为恶而为之”,人民就会反感,人民就会“为恶而死”(《大戴礼·张子·文》)如果讨厌努力,就知道天下要安;如果你是邪恶的,缺乏热情,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想要富有。”(朝鲜诗传)这样,人们就会找到心灵的灵感点。作为统治者,他们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善待他人。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把美德赋予他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从善良的本性出发,每个人都互相关心,贯彻“忠诚与宽恕”的原则,所以人们的心灵之间很容易沟通,因为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欲望和需求,或者像美国心理学家马嘶·诺所做的那样。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性本恶,为善而伪”(荀子《性恶论》),“性者自然”,人性本恶自然。“情感是人性的内容。”欲望是情感的反应。激情是每个人的。人的礼义道德是人为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人们痛恨贪婪和情欲引发的斗争和暴动,痛恨“徇私枉法,逆来顺受”的社会局面。追求和谐平衡的人际关系和公正和平的社会环境。从皇帝到老百姓,每个人都有欲望,因为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他们想要的,不代表别人不要。如果每个人都有欲望,深石也尽力了,该怎么办?荀子认为:“欲虽不竭,可近竭;想去可以不去,但是可以节俭。想走就走不了,但是走的还不够远。虽然不能想去,但也不能要求去,操心的人要节俭。”(《荀子·郑明》)要达到“近于至善”、“节衣缩食”的目的,就要制定“礼义”,“养人之欲,得其所欲”,人最大的欲望是“对生命的宝贵”、“快乐”、“保持健康快乐”,做自己想做的事只是有条件的满足。一般来说,普通人是不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之所欲,天之所从”是指整个人类群体对生存和发展的渴望。所以荀子的“近欲”和“节俭”是很实用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实践原则,孔子还强调,作为国家各级政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了解和研究人性问题。不了解人性,就无法有效治理和管理。“故君子不能不知民性而达民情,知其从命而学。然后,人们按照他们被告知的去做。”(《大戴关》)“自生”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善性,“有习气”是指人的善性丧失而养成的坏习气。人的善性要求“爱”和“被爱”。用自己的心推动别人的心,取得成功,确立自己为人。同时,给予他人符合人性需要的东西,使人与人乃至整体的关系和谐协调,人的善良本性得以发扬。否则,人的恶(无论是先天的天性还是后天的习惯)就会滋长、蔓延、泛滥,破坏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使人失去生活的基本保障,社会也就不是社会了。
研究人性,了解人性,每个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是践行仁的重要基础。探索人性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人类的爱”,“所谓爱就是创造;所谓创造,就是在对象中找到自己”。“了解自己,才会了解别人”。“茫然无知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一样的灰色。只有在可以用闪光的眼睛凝视自己灵魂的人面前,一切才会在眼花缭乱的交错中展开。”“能彻底了解自己性格的人,即使在最普通的人中,也能发现各种性格。”“人格不能给予,只能获得”,“只有爱,才能理解别人的人格。摒弃差异,选择理智,抱着温柔的情意,才能理解他人的人格。我们可以用持之以恒的爱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来把握人格,而不是即兴的印象和反复无常的直觉”,“你必须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三木清,日本:生活笔记)只有有了爱,我们才能理解别人。现在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潜心学佛,好像是在忏悔自己的错误或罪过,看起来是善良的,但实际上却充满了邪念和贪婪,常常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有的人超重,自我膨胀,诡计多端,排斥一切人,想独占自己的名利。这样的人根本无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种人没有起码的人性善,更没有佛性。因为没有自性,他无法认识自己,无法认识别人,也无法从对象中找到自己。所以他不懂,他也无法理解”。
三
清代著名学者刘保南在评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引用了《汉诗传》中的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论语·正义颜元十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道。能说是仁者吗?当被问及一个问题时,他说:“仁慈的东西必须是神圣的!姚顺还病着呢!仁者,欲立而为人,欲成也。如果他能打个比较接近的比方,可以说仁的一面已经有了。”(《论语·永业》)孔子对仁和圣这两个概念做了严格的区分,认为圣高于仁。刘保南解释说,仁和圣*。对于最初的友谊,意味着没有停滞和阻碍。意思是与天地阴阳刚柔之道相通,然后才能在天地中观察,然后才能自行成就。如果我未能理解原则和正义,我将被我的怀疑和停滞所阻碍,这将是不合理的。如果我如此自主,我会表现得粗暴;以其治人,必得罪多人。”“布施于群众,没有人会得到他想要的”,“布施于群众,大公无私,广布德行”,“在仁学上大获成功”称为“圣”,所以“圣”高于“仁”。可见“施舍大众”是德泽的广大美德。
1,道德教于民。孔子主张“以礼导之,以德调之”(《论语·为政》),反对“以政导之,以刑调之”。他认为,只有用礼貌和道德来教育人们,才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使人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并建立自尊感。一些高级哺乳动物感到羞耻,并有一些自尊。人的自尊是建立在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明自尊的基础是尊重他人。对别人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就失去了良心和规则。急于享乐的人,不仅不愿意做。当然是别人付出的劳动。他们不想工作,别人工作。这种人失去了道德品质,变成了个人主义者。极端的个人主义往往会让他们失去自尊。个人主义不是一个和谐和平的世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照顾好自己,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就会减少。人的道德文化素质很重要。因此,以德教人,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是政治家不可忽视的任务。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礼”和“乐”的教育。“礼”和“乐”的社会功能是使人与其和谐、融洽,使有能力的人保持内心的平衡,从而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符合人的要求。
2,仁政为民。恶政暴政历来为人民所痛恨,仁政是人民所希望的。政治家要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内心去理解和体察广大民众的意愿,尤其是最底层民众的意愿和诉求。《尚书·无逃》要求政治家“预知庄稼之苦”,进而“知小人之依”。要使人民有永久的生产,就必须有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要让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不饿不冷;要少管它,少送徭役,缓百姓负担;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减少战斗次数,不得已而为之的正义之战,所以也要速战速决。政治家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任何人都不应该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政治家更不应该把自己讨厌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3、富于民。富而贵是人之所欲,人之所欲必随天道。物质生活是人生存的基础。人来自自然,自我价值是确定的,所以属于社会,所以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存在。作为自然的存在,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们人为地保持生命的延续。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手段和本质不同于动物。所以人的生存需求还是第一层次的需求。因此,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欲望”,是统治者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孔子提倡“富民利民”的政策,强调“利民”,这是一种美德。关平市的标志;省内商户数量;努力工作;没有“抢农时”(《荀子·富国》)的政策,人民也能富起来。他还说:“要充满国家之道,拯救人民,善于隐藏其余。节为礼,富民以政。如果富民,那就多余了。民富则地肥易(治),地肥实百倍。”(同上。
4.为人们的灵魂建造家园是仁政的一个方面。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不是全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需要文化和精神生活。文化和精神生活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一个人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他的精神空虚,价值观扭曲,失去理想和对现实生活价值的追求,他很可能是颓废的。甚至走向犯罪。就人性而言,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有美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灵魂有个安息的地方。有些人喜欢音乐、绘画和文学作品,把灵魂寄托在艺术界。有的人喜欢探索宇宙和社会的秘密,把灵魂寄托在学术花园里;有的人喜欢花鸟和旅游,把精神生活寄托在休闲的时空里;有些人信仰宗教,把灵魂寄托在世界的另一边。总之,要使人民的生活真正成为人民的生活,政治家必须为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创造丰富的空间,以满足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总之,从“为所欲为”和“为恶不为”的辩证关系中,我们体会到了布施的价值,也体会到了孔子“布施大众”的真谛,即从爱民的立场出发,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才是真正的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