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道教在唐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道家理论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唐代,涌现出许多道家学者,如孙思邈、程、李融、王玄兰、司马、吴昀、李全、、石坚吾、杜光庭等。在道教的教义、教义、修炼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由于唐代皇室的大力倡导,研究老庄在唐代蔚然成风。当时诸侯、儒生、道士纷纷研究、注释老庄。据不完全统计,隋唐时期关于《老子》的注释、注解著作近30部。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理论著作还有很多,如宣彤先生的《论道与身》,司马的《坐忘论》等。特别是以程、李融为代表的玄学派,对当时及后来道家学说的发展影响很大。

(2)道教书籍增多,编成文集,正式出版。唐代道教典籍收集整理,在开元(713-741)编成集子,共3744卷(5700卷)。天宝七年(748),圣旨广为流传,定名为“开元道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藏文收藏。

(3)道教和道教仪式在唐代得到系统发展。晚唐五代道士张万福、张继贤、杜光庭对道士、戒律、教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增删,使之更加丰富、完整。特别是晚唐五代的杜光庭(850-933)撰写的《道教典范全集》(87卷),对道教各主要流派的礼器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对唐代的道教礼器进行了整合。他所制定的道教门派,大部分都被后来的道家所采用。

(4)内仙道教在唐代有较大发展。炼丹术(外炼丹取药)在唐代虽处于兴盛阶段,但却处于衰落之中。因为服用仙丹有副作用,促进仙丹由外仙丹转化为内仙丹。内丹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仙术。到了唐代,内丹道教受到焦大的影响,道教书籍相继出现。比如崔希范的《药镜》、吴昀的《南宗师内丹九章》、之桃的《陶真人内丹赋》等等。到了唐末五代,道教内丹术开始流行。这一时期,钟离权和吕洞宾是内丹道路的著名倡导者。因此,他所提倡的内丹术被称为吕中金丹道。后世道教的全真派是尊中和卢伟。

(5)道观不仅遍布全国,而且规模日益庞大。自南朝道观制度形成以来,道观逐渐增多。到了唐代,道观几乎遍布名山大市。据《杜光庭(884)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记载,自唐朝建立以来,“寺庙约1.900座,涉及道士1.5万余人,但不包括王公贵胄、官员、士子、房舍”。其中以供奉老子为主的太清宫、太尉宫、魏紫宫等,规模可与皇宫媲美,对日后道观的建筑规模和艺术有直接影响。

(6)唐代较大的道教流派是茅山派,其次是楼观派,还有张天师的复兴。唐天宝七年(748年),玄宗命有关部门审定张天师后裔,予以封种,以龙振嗣为继承人,以始祖为太师。唐朝中后期,龙虎山石天道,即所谓的龙虎门,逐渐形成。该派在皇帝的扶持下迅速发展壮大,为宋元以后龙虎山石天道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楼观学派是继北魏寇的新道之后,在北方兴起的又一学派。以陕西周至县楼观为活动中心。相传楼观是殷受关周之命而建的旧居。金永兴二年(305),阴的弟弟泰与真阴贵下凡到古楼关,交给道士梁几卷书写。晋朝时,楼观道士很少。北魏太祖年间(424-428),道士殷通在楼观侍奉马健大师,道术精进,名声远播,深受太祖喜爱。于是侯、尹法兴等人纷纷效仿,道士人数增至40余人。后来的王、陈宝池、李顺兴都受到世人的尊敬。楼观道士逐渐增多。楼观道的高峰始于北周。北周皇帝宇文邕,推崇王衍、颜大道士,在废佛废道后,大量吸收楼观道士入渠观。隋文帝年间,重修楼观宫,有道士120人,羽饰精致,朝野朝拜。唐初,高祖也非常重视建观,武德七年(624年)开始关注建观,拜老子。高宗在位时,楼观道士殷闻教阴鲁大夫太俗太幼。总的来说,楼观道教从隋代到唐初一直是北方最大的道教流派,在历代帝王的扶持下,一直比较兴盛。安史之乱后,方逐渐衰落。金爱宗天星年间(1232—1234),因兵多,建筑被烧毁。元代恢复全真路,楼观路并入全真路。楼观道家非常重视道德经,道德经是主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