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解牛专家。

我们熟悉“懂牛的专家”这个成语。百度百科的解释:比喻经过反复练习,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常与“舒服”连用。

“懂牛的专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写的《养生之主》一书中,讲肢解牛故事的就是专家。

庄子在《养生之主》中写这个故事,不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掌握一门技术,而是要讲“养生”的道理。

庄子讲懂得如何对待一头牛的故事,意在告诉读者,懂得如何对待一头牛的刀,是我们每个人对待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

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有不同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有的人可以少活几十年,有的人可以多活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

技术工人认识牛的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虽然作者的初衷有所动摇,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后人赋予它的新意义,是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故事的理解和诠释。

继承是一个传承前人经验,发扬光大的过程。文化的传承也是如此。

文惠王有一个专门宰牛的厨工。刀工很熟练。一头活牛到了他手里,三下五下就会被肢解。不仅牛的各个部位分工明确,而且宰牛的过程非常流畅,值得一看。这首先体现在他四肢的协调上,非常熟练:手碰到哪里,肩膀靠在哪里,脚踩在哪里,膝盖碰到哪里,他一划就能发出骨肉分离的声音;其次,刀游走于血肉之间发出的这些声音是可以配合节奏的,像桑林的动作伴随的舞步,景寿的动作节奏。

这次行动引起了文的注意。于是他兴奋地说:“哦,太好了!你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

我师父回答:“我喜欢的是道,这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畴。怎么说呢?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一整头牛,心里想着一整头牛。三年后,当你再次看到一整头牛时,你可以想象牛的结构部分,而不是整头牛。今天我宰一头牛,不用眼睛看就知道怎么切。我沿着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剁进骨头和肌肉的大缝隙里,然后我在关节的缝隙里走,所以刀是光滑的。我的刀可以绕过经络和骨骼交织的地方,更何况是那些巨大的牛骨!

好厨师每年换一把刀,这是他们用蛮力硬切的结果;一般厨师一个月换一次刀,因为他们要用刀切骨头——这个很磨人!至于我,我用这把刀已经19年了,至少用它宰过上千头牛,但它的刀刃完好无损,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下来一样。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事实很简单。牛的关节之间有缝隙,但刀刃薄。这种没有厚度的刀片在有缝隙的关节间游走,只切最软的肉,宽的地方舒服。它怎么会把刀磨损的很严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把刀我用了19年,锋利的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下来的一样。

虽然我这么熟练,但每次遇到筋骨打结的地方,我都知道从这里下手很难,但我还是会很警惕,眼睛盯着那个点,慢慢动手,刀上的力度很小。最后,随着一声巨响,整头牛立刻被肢解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夸张一点,牛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这时候我拿着刀站了起来,环顾四周,心满意足。这时候我把刀擦干净收了起来。"

文惠均说:“妙极了!精彩!我从宰牛的过程中学到了养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