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饮食健康有什么要求?
春天,从立春之日到长夏之日,包括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春为四季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为三月,谓之陈。天地生,万物荣。”意味着当春天重返大地,冰雪消融,自然界的阳气开始萌芽,万物复苏,万物欣欣向荣。“人对应天地”。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顺乎自然,向上向外发散。所以春季饮食养生一定要掌握春季气机升舒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任何伤害阳气和妨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该贯穿饮食。
在春季的饮食方面,首先要贯彻《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也就是说,在饮食方面,要多吃能温补阳气的食物。
随着四季气候的不同,在选择食物的冷、热、苦、酸、辛、甜四味时,也应该有所区别。春季是人体肝气旺盛的季节,肝脾关系最为紧密,也就是说春季肝气会影响脾脏,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来宜存酸增甜,以养脾气”,意思是春天来了,人们要少吃酸的食物,多吃甜的食物,有健脾和胃的好处。根据春季阳气上升的特点,宜选用麻辣、甘甜、温热之品。辛辣甜食有助于阳气上升,温性食物有助于阳气保护,饮食要清淡。因此,春季健康食品的选择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2)夏季六节气的饮食卫生要求。
夏是指农历四月至六月,即从长夏之日至立秋之日。它包括六个节气:长夏、小满、芒种、夏季至日、小暑和大暑。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季节气特点时写道:“夏三月,谓之美月,万物绚烂。”这意味着,在夏季的三个月里,阳光明媚,地热水热气腾腾,天地大气相互作用,大部分植物开花结果,所以是万物繁盛美丽的季节。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高的季节,气候炎热,生机勃勃。对于人来说,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有阳,也有阴,血液循环相应旺盛,活跃在体表。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张开排水,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调节体温以适应炎热的夏季气候。在谈到夏季如何养生时,王岐山在徐莉袁剑指出:“夏季要防中暑,还要防暑降温,长夏要防潮湿。”这里明确指出了夏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盛夏防暑;长夏防潮防邪。同时要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防止因夏季过度贪凉,而伤害人体的阳气,即《黄帝内经》所指出的“春夏养阳”。换句话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饮食要少一些苦味,多一些辛辣。
(3)秋季六节气的饮食健康要求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到立冬之日。其间经过盛夏、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等几个节气,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气候变化的界限。
《管子》指出:“秋始于阴,故万物皆收。”殷琦从这里开始,意思是秋天,由于杨琪的逐渐采集,殷琦逐渐长大;一切都是收获,意味着一切都成熟了,是时候收获了。
从秋季的气候特征来看,人体的生理活动由热转冷,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随着“夏长”向“秋收”过渡。所以,“养”的原则离不开秋季的饮食和养生,也就是说,秋季养生必须以维护体内的阴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两季滋养和储存气机,以适应自然界中阴逐渐生长、旺盛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的生长奠定基础,不应耗精伤阴,饮食的味道应降为辛辣、酸味。
(4)冬季六节气的饮食卫生要求。
冬天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
冬三月,植物枯萎,昆虫冻僵,是自然界万物藏精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藏在里面。因此,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体内的潜阳,以聚阳护阴为根本。因为阳气是藏着的,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相对较低,所以要靠“肾”这个生命的原动力,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的变化。中医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强,体现的是肾功能强,生命力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在冬季,正常的肾功能可以调节机体以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和疾病。因此,冬季健康饮食的口味应减咸增苦,以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