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中医?(中医概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越来越受到一些忙碌的白领和过着舒适退休生活的老年人的喜爱。也有很多人喜欢看一些关于中医的书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类节目。这些书和节目会给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中医的人带来多大的好处?因为我很少关注这些节目,也很少看这些书,所以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但对于即将踏入中医系大门的同学,以及试图系统了解中医的人,我还是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有人说读中医就是读经典,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但一个初学者读不懂经典,就像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你不能通过训练刘翔来训练他跑步。一个能掌握中医经典之一的人,一定是医术高超的医生。所以初学者读经典,一本书读二三十遍不知道说什么是有可能的。那么初学者应该如何学习中医呢?首先,任何技术都要有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习中医的人来说,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不了解阴阳五行六淫七情,不了解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不了解经络走向的人很难理解和认识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当然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权威书籍,但不得不说一般用作教材的书籍可读性都比较低。我向同学们推荐的是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导论》,可读性很强。而且秦伯未先生外号“秦内经”,对中医经典著作倒背如流。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带领大家走进中医大门的著作。此外,方药中先生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通俗演讲也很有可读性。在了解了中医基础知识之后,要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最复杂、最难学的学科。因为中医最重要的是辨证施治。学习这门学科最系统的教材是中医诊断学。最好的教材是《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邓铁涛先生主编,但也不可读。焦树德的《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和方药中的《辨证论治七讲》可以弥补可读性问题,但这两本书都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中医知识。中医研究是中医研究的一个重点。本草是好书,也是薄书。可读性远高于中医教材。另外,《药性歌》有四百味,《药性赋》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的中医著作。如果你是学中医的学生,这两本书是背靠背的,对中医的应用大有裨益。至于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可读性很强,但看过整本《本草纲目》的人基本都望而却步。人民之名健康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本草纲目》一版,防身性极强,十几斤重,不是两三年就能看完的,更别说背了。我觉得《本草纲目》可以作为字典之类的参考书,但不适合作为学习书目阅读。方剂学其实就是一个渐入佳境的阶段。如果把中医背熟了,对中医的方子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历代初学者对《汤头歌集》赞不绝口,这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清代王安。王昂本人不是医生,而是一个富人。他组织了一大批当地名医为他撰写医学书籍,最后以王昂的名义出版。尽管如此,他整理的很多书籍都是介绍中医的优秀书籍。《汤头歌集》的写作便于读者背诵诗歌。《当代方剂学》所附的方歌,大部分出自《汤头歌集》,也有根据《汤头歌集》改写的。清末大部分名医在出道时都曾背诵过王昂的《汤头歌姬》。看完以上几本书,基本上可以说你进入了中医的大门。对于不学中医的人来说,了解了这些之后,你至少可以在中医看病的时候,从处方的合理性来区分医生的优劣。学中医的人呢?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没有完全起步。中医院校的学生读了这些书,就可以认真研究中医的内、外、妻、子。在学习这些学科的时候,有一本书值得一读,那就是医案金镜。《医宗金鉴》是乾隆年间,由当时的内廷大使(相当于院长)吴倩主持编写的教科书,供清代学医的人学习。这本书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医学的最高成就,晚晴体系中除了《伤寒论》,基本上囊括了中医除游助(医学心理学)以外的所有学科,可以说是一部医学巨著。建国前,很多医生以医宗的《金镜》为蓝本学习中医,成为名医。此外,清末民初河北张锡纯所著的《在医学热情中向西方学习》一书,被誉为“中医第一可治之书”,是模仿最多的一本书,也值得一读。一个中医学徒看完这些书,勉强能入门,就算药不能除病,应该也没有杀人的问题。如果我想摆脱疾病怎么办?系统学习中医祖传经典《黄帝内经》,也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论》(这些书在《医宗金鉴》、《医热情录》中有系统分析)。此外,他还涉猎了历代医家的著作,尤其是刘、、、的著作。如果你这样学习,你将会成为一名著名的医生。看完这些书,还有一些书要看,就是病历。中医不同于西医,医案是中医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临床指南医案可以说是医案中的一朵奇葩。中医界的领军人物邓铁涛先生曾说,这份医案教育了几十代中医。由此可见临床指导病历的价值。学基础→学临床→学经典→学异派→做临床→学医案,这是中医应该走的路。作为一个对中医感兴趣的人,也需要学习基础,而不是随大流。要知道中医保健书有的是对的,有的只是骗稿费。只有了解了中医的基础知识,才能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