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有哪些健身功能?
太极拳1有哪些健身功能?首先,练习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保健作用。
太极拳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受中枢神经系统支配。就太极拳的动作构成而言,既包括各肌肉群和关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奏的呼吸动作。尤其是隔膜运动。因为它加强了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减少了体内充血的现象。练太极拳有很多动作和姿势。所谓“气沉腹”。这是一种膈肌呼吸,在医疗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腹肌的收缩和放松不断改变腹压。当腹压升高时,腹腔内的静脉受压,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降低时,血液输入腹腔,这样呼吸可以改变和改善血液循环,加强心肌的营养。另外,横膈膜的运动可以对肝脏施加有规律的按摩,是消除肝脏充血,改善肝功能的好方法。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练习太极拳可以明显控制体重,减少体脂。
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加能量消耗,降低血浆中的TC和TG水平,并可能通过增强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能力,有利于外源胆固醇向肝脏的转运和增加胆固醇的分解,从而纠正脂质代谢的紊乱,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量研究结果证明,练太极拳改善血脂异常的机制与直接调节载脂蛋白、脂质代谢和脂蛋白脂酶有关。因此,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动脉硬化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第二,练习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保健作用。
现代生理学家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调节和支配所有神经和器官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活动来适应和改造外界环境。人体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根据需要统一体内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活动。因此,练习太极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全身都有很大的保健意义。这就是太极拳的优势。练太极拳需要“心态平和”,注意力集中,注意“意图”,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很好的训练作用。
另外,在行动方面也是如此。练太极拳时,动作需要从眼睛到上肢、躯干、下肢“融为一体”,上下照应不散,如行云流水,连贯连续。同时,由于某些部分动作的复杂性,需要有良好的主导性和平衡性。因此,大脑需要在剧烈活动下完成,间接起到训练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激活其他系统及其器官的功能活动,加强大脑的调节作用。
第三,练习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和关节活动的保健作用。
太极拳运动对骨骼、肌肉和关节有显著的影响。首先,以脊柱为例,练拳时要求挺胸、拔背、松腰、收腹。“腰椎第一高手”;以此类推,也就是说练太极拳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有很好的作用。其次,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骨和肌肉的合成代谢和重建,促进骨矿化和骨形成,增强骨强度和肌肉力量,从而减少骨丢失。此外,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性激素的分泌,调节全身的代谢状态,明显改善肌肉和神经功能,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因此,长期练习太极拳有助于提高肌腱和韧带的顺应性、延展性和柔韧性,并提供平衡和灵敏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减少,骨骼肌负荷不足会使骨量减少,而练太极拳引起的机械负荷会使骨量增加,可以阻止或逆转衰老骨骼肌表型的改变。练太极拳时,体内的血液会重新分配,增加骨骼和肌肉的血流量。骨血流量的增加也是引起骨形成增加的机制之一。因为运动增加了骨皮质的血容量,使骨内血液保持中性,防止骨质溶解;同时,骨血容量的增加使更多的营养物质输送到骨细胞,增加了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研究表明,骨血容量的增加还可以对关节软骨产生节律性压迫,促进关节软骨的营养,延缓关节软骨的退变。因此,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骨骼和关节的营养代谢,促进骨骼的重建和修复。
第四,练习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保健作用。
太极拳运动能增强胃肠道内壁肌肉的张力,激活消化腺的分泌,加速胃肠蠕动,减少肠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使大便迅速软化,消除各种消化道症状。例如,人类的消化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平衡紊乱,胃肠蠕动就会异常,出现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或腹胀、食欲不振、排便不畅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加内脏运动,引导内脏活动,直接按摩消化道,使其产生按摩作用,并通过人体感觉器官传递到植物神经中枢,从而调整植物神经,恢复平衡,恢复其正常功能。通过神经反射,改善胃肠功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练太极拳怎么才能有效防止受伤?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或某些体育项目,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富有哲理性、人文性和技术性的特点,还因为它在强身健体、消除疾病、延年益寿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那么为什么有人质疑,也有事实——有人练太极拳没有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反而有一些副作用呢?例如,最常见的膝盖疼痛,面色不佳,甚至比普通人老年前表现出步履蹒跚和其他下降。除了个人体质和遗传因素,根据练太极拳的实践,笔者认为有四个原因。
一、未能正确用力
所谓用力不正确,就是受伤;是指因运动过量、过度或不平衡而导致的损伤或疾病。按常规,练拳前一定要热身,做一些必要的简单操练或运动,活动四肢骨骼,避免练拳时高低动作的变化造成肌肉骨骼的劳损或挫伤。另外,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要量力而行,不能强求。比如年轻的时候可以多锻炼(下架),包括中架(中平架)和小架(高架);中年时运动量小,以中框为主,低框适中;年纪大了运动量又会减少,主要是小架,保持中架,低架少练或者不练。
低或快行程练习时间长度应少于六分钟,并应在短暂休息后练习;中框一趟需要20分钟以上,宜连续做两三次;小架子竖立30分钟为宜,至少一次两次。根据年龄或者专业和业余区别对待。总之,运动量取决于年龄和身体状况。年轻健康的时候,主要是基于长期的了解;年纪大了,运动量适当减少,心态为主。其实这也是太极拳修炼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第二,未能正确使用气体
所谓不能正确用气,就是伤气。中医认为,“气”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生而聚;聚则生,散则死”、“三寸之气用之千方,一旦无常,万物休”都在强调气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气”的产生是复杂的,来源不同,分类也多种多样。具有推、暖、定、防、气化五大功能。“气”的疾病有气虚、气滞、气滞、气阻等。常见的有心气不足、肺气虚、肝郁、肺气阻等现象。《灵枢口文》中对气虚的症状有描述:“上气不足,导致脑中不满,耳中苦响,头中苦倾,目中眩;中气不足,则痰变,肠为之鸣;下气不足则瘫痪。”
伤气现象主要有两种:一是心神不宁,运动量过大,过于激烈,过于焦虑,练后气喘吁吁,气色不佳;二是意图过多,过于注重呼吸,风格要与呼吸协调,甚至用“气”来“督促”动作,造成呼吸不畅、气滞、胸闷、头晕等现象。这些都是练拳过程中的误区,容易造成伤病。拳论里说:“用心呼吸空气,心平气和。有了气,才能使事情顺利。”太极拳的练习要求完全放松自然,快慢也随力量的气息而动。他的功夫也是基于灵活和积累的慢功夫,不是赶出来的;呼吸更自然,以意引势,以势导气,顺势而为,相得益彰。气的运用存在于松中,松只存在于筋中,似乎被一条线所牵连,而这条线就是气。只有把气的含义改为如何放松,从如何舒筋通络的角度去理解,才能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三、姿势不正确,动作不慎造成骨伤。
骨伤是由不正确的姿势或不小心的动作造成的伤害。突出的现象是腿部受伤,尤其是膝关节。一方面,腿部力量和运动功能是人体退化较早的部位;另一方面,结合长期半蹲的运动负荷或过度追求姿势变化的难度和强度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以提高成绩,如太极拳转体后单腿落地,会给练习者的腿部带来很大的损伤,容易导致腿部功能过早退化、骨骼损伤或后遗症疾病。如果没有正确掌握太极拳的要领,也很可能形成明显的或慢性的骨伤,比如膝盖交叉脚尖,左右转脚时膝盖用力,前后踏步,腿膝盖过低等。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深入思考和研究太极拳运动的本质和内涵,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使其在健康的道路上传承、创新和发展。
第四,对太极拳运动的本质缺乏认识。
人们健康长寿的秘诀是按照自然季节生活和工作;喜怒哀乐,世俗欲望都应该符合人性与伦理的出世与平静,它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压抑。它的体育锻炼也要适应人的成长规律。超负荷运动,逆势而为,求奇效。虽然能暂时获得身体极限的闪光点,但也会给身体带来重创和伤害。一定要不断改善个人心态,不要因为成功而懈怠,不要因为名气而自大,保持生活锻炼的常规,这样才能远离疾病,延缓衰老。太极拳的运动机理遵循人、地、天、天的自然规律,融合太极阴阳元气,成为一种内外兼修、养生与武术相结合的运动模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只要真正按照太极拳的动作规律去理解和练习,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有规律地练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能走出误区,从而避免因练习不当而导致的伤病。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初衷——攻、练、养生、健康、长寿的终极目标。
太极拳有哪些健身功能?2《书法太极传》诞生于五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与太极传养生文化完美结合的历史使命。不仅可以养生陶冶情操,还可以体验中国书法笔画的艺术魅力,加深对太极拳八法的理解。太极功夫大有“以字写画天,飞龙飞马”之势。书法太极拳的作用及其养生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拓宽对汉字笔画含义的理解。
汉字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工具。练字主要是用笔写字和思考相结合。但由于写手忽略了姿势的正确和放松,积劳成疾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很多人因为写字姿势不当,导致手腕关节炎、近视、驼背、探头等疾病。从保健的角度来说,建立一个符合身体生理规律,促进气血自然循环的姿势架是非常重要的。运动保健的核心是先端正姿势。练字和太极拳时,一笔一笔临摹,能有效修复写字后留下的不良后果。其次,健身养生时,需要静心养气。在练习书法和太极拳的时候,可以体会到精力充沛的奇妙感觉,比如吐丝(尤其是书法),对身体的血液循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姿势正确了,血液循环好了,你自然就健康了,特别是为你的大脑清晰明了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提条件。
对于热爱中文的外国人来说,你可以用太极传的笔画,然后写在纸上,一举两得,既能帮助他们学得更快,又能保持健康。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紧张的时候,可以在课间练习书法太极拳,不仅可以调节紧张的神经,还可以开发智力,保健身体。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促进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了解中国武术的攻防含义和阴阳辩证思维的哲学。
再比如,人们对电脑的依赖,降低了手写的能力,增加了电磁辐射对身体的伤害。如果在电脑前工作时,站起来隔一段时间练习书法和太极拳,有助于加强汉字笔画和汉字临摹的记忆,减少电磁辐射对身体的伤害,有效提高免疫力,从而告别亚健康。
没有墨水,没有水,没有纸,没有笔,我尽我所能画出天空,这样我可以练习汉字,锻炼身体。为什么不开心呢?当然,代笔是不可取的,只能是学习书法的一种特殊辅助手段,也是培养运动健康习惯的一种方法。
第二,为生活质量增加能量。
在中国,每个人都喜欢生肖,这也是他年轮的象征。有五千年历史的《易经》认为“生肖是人类生命命理的安排,承载着人一生的命运。”
人类出生的年份和地球的时间轴有着先天的特殊能量(现代科学称之为暗物质)这是一种自身不变的基本能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改变命运,需要你在未来不懈的努力和感恩,为命运不断增加能量。
研究发现,增加能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太极运动(不仅仅是书法和太极拳,任何与太极有关的合理运动)不断锻炼自己,以此来告诉自己:“我在乎我的生肖!我在用行动增加能量,我想让自己更健康!太极是阴阳两个极端,而太极拳走阴阳中庸之道,刚柔相济,力大无穷,棱角分明,所以非常流畅,像一个充满气的球,既有弹性,又能负重物...比如属鼠的人,在练太极紫树拳时自然会增加暗物质中的正能量。
第三,可以达到康复、保健、养生的效果。
书法太极拳刚柔相济,外柔内刚。每一个完整的动作都是由很多小细节组成的。动作越小越慢,越容易获得空气感(场)效果。
气在体内运动还是在体表涌动成卫气,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因此,练习太极拳以获得行气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实践中,健康状况越差,越敏感,越容易得气效。气感越大,经络不通的因素越大。而健康人往往很难获得明显的气感。然而,一旦他们练习了气感,他们就会表现出健康的气场。
中医认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都源于气与经络之间的衰竭。上下五千年的养生文化,一直注重自然的治愈力。道教和佛教积极采用练气的方法来保护健康,而中医则利用草药的能量来疏通经络和活络。这些方法一直延续到21世纪,是最早对抗污染的传统绿色养生疗法。
在太极拳中,首先要建立一个符合身体生理规律的运动架,称为标准化拳架。拳架很重要,关系到:一是能否为自身血液循环建立通畅的通道;第二,能不能为你的内脏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第三,一个人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与使用的运动量成正比;第四,运动时自己不良的姿势和动作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书法太极传非常适合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贫血、假性近视、结膜炎、风中泪、胃癌、肠癌、肝肿瘤、发育迟缓、身体协调性差。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一定是可行的。当然,有些疾病是需要用医学手段治疗的,但药物有利有弊。有些疾病不应该拒绝药物,也不应该过分依赖药物。即使依赖药物,也要主动参加合理的运动。这样不仅可以降解化学药物污染渗透到身体组织细胞中的不良成分,还可以通过汗腺穴位的开放,将一些不良成分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提高免疫力的特殊功效。
近年来,养生保健方兴未艾,养生保健深入人心。如何更好地将文化与养生结合起来,让人们在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是书法太极拳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