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麦积区政府工作报告2010任务

2010年是提前一年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决定性一年,也是全面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巩固“十一五”发展成果,保持和扩大良好发展态势,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良好开局,具有重要意义。

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启动,标志着天水作为甘肃唯一的区域,进入了国家建设西部内陆开放开发战略高地的视野。全省确定了“中心带动、齐飞两翼、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总体发展战略,我市提出了实施“1135”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小麦产品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区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副核心城市天水的前沿阵地,既是我省“齐飞两翼”战略中“东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连接东西的重要节点。区域经济发展以特殊的地位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实现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天水城市发展重心东移战略的实施,包天高速公路及其过境段、天平铁路、田萍高速公路、包兰客运专线、天水经济开发区社塘工业园、甘泉现代物流中心、华能热电联产、渭滨新城开发建设、麦基污水处理厂等重大项目,已陆续上马,我区城乡基础条件将有较大改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今年提前一年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中抢抓机遇,掌握主动,不断开创小麦生产发展的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根据区委确定的“13345”发展思路,统筹兼顾,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保稳定、促和谐为主线,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重点,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壮大特色。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推动麦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努力建设陇上经济强区。

围绕今年提前一年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要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2亿元,增长1.5%;大口径财政收入6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5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3004元,增长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2%。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

充分发挥麦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特殊地位和区位、交通、资源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战略决策,抓住机遇,调整部署,积极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努力实现麦基发展新突破。

科学规划长远发展。立足全市、全省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大局,进一步深化对区域形势的认识,明确发展定位,完善我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认真编制全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努力把麦基经济区建设成为承东启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建设期间,全区经济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主要指标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加快,力争到“十二五”末,经济总量跃进全省86个县区前十,进入关中-天水经济区66个县区前二十。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发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天水经济开发区、天水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国家级、省级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一产,突出二产,扩大三产,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打造全省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陇东南重要交通枢纽、陇东南现代物流中心、西部旅游胜地。围绕国家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全国十大循环农业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实施天水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利用监管,强化土地、矿产、水资源管理,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的农业生产方式,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确保节能减排各项主要指标全面达标。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持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实现与关中地区的有效对接和融合。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简化程序,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投资发展环境。积极争取省市对小麦产品开发的更大支持,在城市发展、土地管理、旅游资源配置等方面获得更大自主权。进一步加强与关中地区及省内外相关县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重点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定期交流、项目合作等长效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加快城乡一体化。抓住我区被列为城乡一体化省级试点的机遇,科学制定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坚持以分配结构调整为核心,以体制改革和户籍管理改革、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城市文明向农村蔓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和经济融合,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

二是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按照“保生产、抓续建、争开工、促前期”的思路,全力以赴抓好项目竞争和招商引资,积极实施项目对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全面实施重点工程。积极配合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等协调、保障和服务工作,全力保障宝天高速公路过境段、天平铁路、陇海铁路龙源段改造、华能热电联产、凯蒂生物质能发电、酒钢物流中心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争取建设宝兰铁路客运专线、田萍高速公路等项目,争取天水机场迁建。

积极争取项目投资。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等难得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服务等产业为重点,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衔接协调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规划板块,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力争年内争取项目150个以上,资金8亿元以上。储备项目130以上,项目采用率不低于15%。

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注重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突出招商做大做强,拓展招商平台,创新招商方式,扩大招商规模,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年内实施投资项目不少于100个,涉及投资30多亿元,到位资金11多亿元。积极争取总投资85亿元的华能天水2×1000 MW火电等重大项目尽快落户我区。

全面加强项目管理。全力实施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规划设计审查制等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

第三,加大开发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基础条件。

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与关中地区对接融合的突破口,抓住天水城市发展重心东移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积极筹措发展资金,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全面掀起新一轮开发建设高潮。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渭北旧城开发改造,加快桥南渭滨新城开发建设,配合实施季承大道、渭滨新城路网、社塘渭河大桥等亚行贷款项目,建设马跑泉大道,完成马跑泉市政广场地下停车场主体工程,启动渭河城区景观工程规划设计 启动渭滨北路西端山洪防治和东延绿化工程建设,加快渭滨北路景观长廊建设和北部街景整治。 完成麦基污水处理厂主反应池及厂区土建工程,新建水冲式厕所5座,建设沿街花坛7座,改造城区12车道,建设城市路灯监控中心。

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给予的优惠政策,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现有资源,加快开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麦积区城市开发建设的市长办公会议纪要》(发〔2009〕24号)精神,继续建设霍星小区、龙林佳花园、惠民小区、渭水家园廉租房,建设区看守所、法院审判室、检察院技侦室整体搬迁,积极协调兰州铁路局尽快启动东货场、道北吴极新村拆迁改造,加快区政府路街景改造工程。

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全力协调保障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县乡公路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等级标准,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强化陇东南交通枢纽地位。积极配合平凉至麦基二级公路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启动。继续完成大营梁至凤凰桐乡输油管道、元(甸)温(泉)公路、石(嘴)嘉(河)战备公路,力争启动后川(树里)至桐乡输油管道工程,确保100公里以上工程顺利完工。积极开展农村公路自建自养,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等级水平。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以乡镇街区改造、市场建设、道路硬化和新农房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镇、商贸镇和旅游新城,提升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发展水平。完成宝田高速公路沿线5个出入口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渭南等5个乡镇总体规划和诗佛杨庄等20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建立东岔、甘泉等3个乡镇390余户近11750人生态移民安置项目,加快甘泉镇世行贷款经济综合发展示范镇建设,启动桥南、道北、甘泉建设。

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深化“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延伸管理触角,扩大管理范围。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集中整治城市“八乱”现象,优化城市环境。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严厉查处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违法建筑。加大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力度,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渭河等流域污染防治,依法关闭新增落后淘汰“五小”企业,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第四,大力推进工业强区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优强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园区产业,一手抓现有企业的扩张发展,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全力支持优强骨干企业发展。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机遇,立足做大优势产业、做强骨干企业,全力扶持星火、气动、锻造、电传、华源制药等企业。加快新项目投产和市场开发,强化扩散联盟,开展技术合作和自主创新,促进优强骨干企业的壮大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实施总投资超过38亿元的星火、气动、锻造、马奔啤酒、电传等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项目26个,确保星火3万吨树脂砂铸件、高档锻造系列摆式剪切机和折弯机开发、气动石油钻杆生产线二期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力争星火大型数控机床生产、25万吨大型直缝埋弧焊管锻造自动化生产及超大型机床开发、年产65438+万吨马奔啤酒改扩建生产等16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力争管件锻造成套设备、气动YT28凿岩机进入“中国名牌”行列。认真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管好用好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中小企业依靠大而强的合作和支持,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力争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增长24.2%。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天水经开区为龙头,以社塘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完成四期2000亩征地围堤工程,启动园区4、5、6两条跨河桥梁和道路建设,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园区,年内初步建成功能较为齐全的高科技创业园。加快三阳工业集中区规划、项目环评、土地审批等前期工作,围绕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完善20店工业示范区路网建设,启动新一轮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入园项目建设,强化绩效监管,确保青岩利华二期等8家企业年内建成投产,长城自控等17家企业实现达产目标,争取天森药业等7家企业进入“50强10企业”名单。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做好企业改制“回头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杨胜农机、华胥木业、胡阿祥工艺等已停产或停产企业利用闲置场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引导毛纺厂、废金属冶炼厂等企业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招商引资,充分盘活存量资产。配合焦化、天拓等驻地企业完成破产重整和重组,积极支持星火、锻压、气动等优秀骨干企业上市融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动词 (verb的缩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深化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积极实施种子、植保、沃土、覆膜四大科技增粮工程,完成全膜粮食覆盖1.5万亩。实施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工程,以郊区南山苹果、北山葡萄、三鑫羊片区高效农业和畜禽养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进水果、畜牧、蔬菜等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年建成优质水果基地65438+万亩,发展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25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5400亩,新增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养殖场13个。大力支持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航天育种工程中心。积极推进三新阳地区开发建设,扩大山东卫龙集团水果基地规模,启动20万吨气调贮藏库建设。进一步加快“三山一廊”苹果产业带建设,打造九龙山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加快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建设,加强果园管理,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南山基地向颍川河、东客河、横河峪河流域扩展,年内建成果园5万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进建设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年内发展5个经济合作组织,新增龙头企业10家。

搞好新农村建设。以“八通六有”为重点,加快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行政村硬化工程,开展社塘镇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和麦基镇农村清洁工程,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高度重视中滩县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项目,完成水利、道路、土地平整等年度建设任务。积极探索整合项目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形成整合资源、集中项目、倾斜资金、重心向新农村建设转移的工作格局,推动全区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努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积极争取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等重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完成造林654.38+0.8万亩,新建梯田3.5万亩。通过治理654.38+0.659平方公里的流域,启动了甘泉颍川河、中潭渭河大堤、甘泉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了五龙三县供水工程建设,实施了甘泉、武隆土地整理和西北三省区林业开发项目654.38+0.92万亩,完成了凯蒂生物质能源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化社会救助,启动马炮泉木潭等5镇8村项目建设,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全面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完善信贷担保机制,促进农业投入持续增加。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的新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强化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农产品无公害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不及物动词突出搞活商务旅游,发展第三产业。

围绕打造陇东南现代物流中心、打造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旅游服务,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内在活力,促进第三产业快速扩张发展。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甘泉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面启动园区道路硬化、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组建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和集团入驻园区,逐步建成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区域性绿色物流中心。进一步加快城乡市场建设,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补贴政策,实施“千村千乡”、“双进工程”、“市场回归”等工程,着力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等项目,完成花牛伊瑞综合农贸市场、社塘农贸市场等续建项目,启动渭滨北路锻造厂、道北天乐苑小区等商业网点建设,新建花牛夏媛。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巩固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产业,支持保险、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加强“花牛”苹果、“瞿霞”葡萄、龙源辣椒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巩固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积极开拓国际消费市场,实现产业发展与市场消费的有机结合。

加快旅游业发展。以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为重点,全面实施旅游产业倍增提质三年计划,加强与关中地区的联合合作,精心打造伏羲文化游、石窟文化艺术游、保天高速沿线生态休闲度假游、高科技农业观光游“四大旅游品牌”,逐步把麦基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胜地和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加强宣传推介,加快开发建设,全力配合落实麦积山景区世行贷款项目、基础设施和服务中心建设,确保麦积山景区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结合天水百里生态旅游线启动建设,加快宝天高速沿线景区开发建设,完成瓜台山总体规划和主要建筑详细规划,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43.8+0亿元以上。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重点培育大企业和大集团。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800家,私营企业60家。

七、加强财税征管,提高发展支撑能力。

加强财源建设,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的有益财源,发展壮大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主体财源,夯实增长基础,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可用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坚持“抓大不放小”,依法加强税源跟踪管理,加大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分散税源的监控力度,以票控税、以票管税、以票促税,促进税收均衡入库和稳定增长。完善区内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市级融资担保平台,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加强非税收入和专项资金监管,逐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规范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小金库”专项整治力度,强化财政审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安排各项支出,加大对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的投入,压缩和控制一般性支出和行政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力争今年财政支出比去年有较大增长。加强金融协调服务,推进“诚信”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提高服务效率,努力实现地方经济和金融业的共赢发展。

八、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优化配置,加强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队伍。优先发展教育,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推进行政村小学集中、初中向寄宿制学校过渡、城区高中集中。加快实施学校安全工程,启动八中教学楼、职业中专学生宿舍楼、搬迁新建天成学校等项目,建设龙源小学,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城区高中集中的需要。推进教育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免抵补各项政策,力争本科高考人数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认真开展第四批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48项,取得科技成果8项以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院业务实力,完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市二院中西医结合楼、市四院业务楼、市五院业务楼,争取建立区中医院启动建设,实施农村厕所2000座。推进文化大区建设,积极配合麦积山“申遗”工作,改善文体设施条件,实施桥南、道北体育馆改造工程,启动区广电中心大楼和区博物馆文物库房建设,完成8个乡镇文化站和100个乡村书店续建工程,新建150个乡村书店,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启动花牛、社塘、渭南、诗佛四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奖优扶优政策,抓好节育措施落实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达标。精心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双拥、老人、妇女、儿童工作,推动统计、档案、人防、地震等事业全面进步和发展。

九、努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构建和谐小麦。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建立健全政策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服务补贴、返乡创业等政策,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和劳动监察,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争年内城镇新增就业65438+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40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技能培训,努力扩大组织输出规模。全年转移城乡劳动力65438+万人,劳务收入8亿多元。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工作,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努力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加大力度扩大征缴范围,确保各项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规范城乡低保、五保户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分类动态管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和残疾人工作,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高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供应比例,有效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行业市场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依靠真实的工作责任逐级落实,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等应急管理机制和工作预案,扩大区级粮油储备量,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力度,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放心小麦产品”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