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政治工作总结报告

Xxxx年是深化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区县(市)的支持配合下,全市医疗工作紧紧围绕杭州市卫生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医院管理,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积极解决“看病难”问题,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一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全面推进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省卫生厅《浙江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认真实施全市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一是制定杭州市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杭卫发(XXXX)241号)活动方案,实施全市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二是成立市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和医疗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制定工作方案,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扎实推进。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质量信息报告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质量管理教育和培训体系。对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进行公开竞争,调整确定15中心承担单位;完善以市质控中心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特别是信息报告和监控体系建设。四是推动重点工作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院建立了第一类技术的管理制度,开展了第二类和第三类技术的应用,切实加强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杭州市第一医院、浙江绿城医院等医院启动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试点;落实《浙江省医院门诊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开展地方医院护士配置调查,将护士配置纳入院长综合目标考核;在全市开展血液透析、医院知晓等重点科室质量管理调研和督导。

2.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新时期医疗管理的重点。一是加强对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并加大权重,纳入各地医院院长综合目标考核;将县级医院建设和质量管理纳入区县(市)政府公共卫生目标考核,引导医疗机构加强医院管理,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二是依托并充分发挥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着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各质控中心调整后,对检验、麻醉、病理、血液透析、院感、急诊进行全市性的调查检查。护理质控中心对各县(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夜航检查;组织市级专家对部分区县(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在当地医院开展“质量万里行”和“医疗安全百日活动”检查。三是开展市内二级医院合格“临床实验室”验收。全市45家二级医院(相当于二级医院)考核合格,41被责令整改复检4家。四是结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局级医院处方点评,制定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办法,推进医疗机构处方点评,促进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重点的合理用药和治疗。

3.深化医疗安全管理。一是继续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结合“医疗安全百日活动”和“平安医院”建设,细化落实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二是出台《关于实行医疗纠纷认定和责任追究评价制度的暂行办法》,每季度对地方医院上报或地方医院举办的医疗纠纷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是否落实。三是积极配合司法部门开展杭州市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的研究,并上报省卫生厅、省司法厅做好实施准备。四是认真落实卫生部《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投诉管理,建立健全投诉接待部门,落实“首诉责任制”,积极做好医疗纠纷处理和信访接待工作。全年,市局共受理省卫生厅、市领导、信访局和12345的来信来访93件,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00余人次,协调调解重大医疗纠纷和投诉13件,为稳定医疗秩序、缓解医患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实施“大竞赛”,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围绕局党委提出的“大建设、大融合、大竞赛”的中心工作,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一场医术“大竞赛”。先后组织了全市急救技能、诊疗技能和护理技能“大比武”活动。全市各医疗机构都经过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 *全市大赛有67个单位359人次参加。通过医疗技能“大比武”,全市医疗机构掀起了学习知识、演练业务、强化技能的高潮,形成了“比武、学习、帮扶、超越”的良好氛围,对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彰显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应对“H1N1”疫情,圆满完成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及时研究制定全市“甲流”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临床救治工作;为应对“H1N1”疫情,及时调整预案,做好了场地、人员、物资、技术、医疗设备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对全市各级甲型流感(H1N1)定点医院进行全方位、多频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培训;及时组织督导,完善医疗机构重危疾病诊断、会诊、转诊、治疗工作流程;投入大量精力,重点救治全市“甲型H1N1”重症和危重病例。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全市“甲流”医疗救治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全市确诊“甲流”病例2035例,其中住院626例,重症171例,危重36例。

四、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1.积极参与杭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各级卫生部门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机构审批管理的新要求,及时制定和完善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规划加强医疗机构审批。

2、强化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制度的实施。市卫生局完成了7家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开展全市医疗机构健康体检服务登记备案工作,完成市本级所辖医疗机构健康体检服务登记备案工作,15。

3.特别注意人员访问管理。严格执业医师和护士考试注册,加强人员资质管理,把好人员准入关。全市完成执业医师操作考试3198人次,理论考试2703人次,医师注册1957人次(市本级919人次),外籍医师注册17人次,首次注册1146人次。完成护士注册15877人次。

4、认真开展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制定医师定期考核实施细则,加强医师执业准入后的动态管理,规范医师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市级完成2923名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其中合格2922名,不合格1名。

5、全面开展医疗机构校准工作。今年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校准年。该市以医疗机构校验为抓手,重点严格规范诊疗科目、床位规模、名称核验。全市共有医疗机构4375家,其中重新核准133家,清理治疗206家,暂停69家,注册127家,撤销3家。

6.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坚持“谁发证,谁监管”的原则,服务与监管并重。一是通过议事协商成立市民营医院管理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二是以检验、院感、麻醉等质控工作为切入点,逐步将民营医院相关质控纳入质控体系;三是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排查,局主要领导到爱迪康医学检验中心调研指导。

五、坚持整体服务,积极实施创新项目。

1,创新创优工程顺利实施。

围绕市政府确定的我局创新项目“以完善惠民医疗救助措施为平台,提高城乡贫困人口和农民工医疗保障水平”,积极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措施。重点加强社会宣传,强化医院自我意识,强化“爱心门诊、惠民病房”各项措施的落实,完善工作流程和衔接,真正让群众受益。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爱心诊所共收治患者239738人,减少医疗费用206.33万元;惠民病床收治住院病人3886人,减免医疗费用41.74万元;惠民医院治疗22993人(其中门诊18884人,住院631人,血液透析3478人),减收1245438+0000元。

二是加强对流浪病人的治疗。制定了《关于加强流浪乞讨人员中无家可归病人救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调整增加定点医院,规范救治流程,切实落实无主病人医疗救治工作,得到了市政府何冠新副市长的高度肯定。专题信息刊登在《杭州政务》第365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定点医院共收治无主病人1.925人,支付医疗费用249.59万元,其中住院病人401人,住院费用1.71.000元,门诊病人1.524人,门诊费用。

三是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服务。认真落实《杭州市抚恤优待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医院主动对抚恤优待对象实行“四免四减”;市级层面确定杭州市第三医院为抚恤优待定点医院,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

四是开展残疾人康复工程。通过创建全国残疾人示范城市,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100%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将进行复明手术,贫困患者手术费用降低,全面建设白内障无障碍城市;为解决淳安县眼科医疗技术薄弱的问题,联合市残联派出由6名眼科医生组成的医疗队到汾口镇(淳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送光明下乡”活动,为当地14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免费复明手术。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萧山、富阳、临安8个区县(市)通过中国残联和省残联检查验收,被全国残疾人康复办授予首批“全国无白内障县”。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增加康复医疗功能,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诊疗服务,承担残疾人康复训练和技术指导;增加市第三医院作为听力残疾鉴定医院;杭州市残疾人康复与健康教育讲师团成立,开展培训。全市完成白内障手术5066例,其中“小康工程”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2086例。唇腭裂免费手术:21例。

2.旅游业的国际化稳步推进。

一是积极建设广兴堂-三台山庄养生中心,使之成为休闲、养生、休闲的一体化产品。设计和推出特色健康旅游线路;三台山庄、广兴堂中医养生馆推出了食疗、中医保健、按摩、针灸、休闲体检等新项目。接待特殊健康旅游团;引导市疗养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中医养生健康旅游推广联盟,积极策划成立中医养生健康旅游推广联盟和中医养生健康旅游系列活动,扩大宣传,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通过“行业联盟、横向联合”的形式,努力打造杭州中医养生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和形象。

二是制定出台了《杭州市旅游国际化医疗援助计划》。进一步明确指导我市开展旅游医疗救助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三是加大对景区、景点工作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

四是开展疗养专题研究。《杭州市康复产业现状及产业发展研究》于xxxx年被列为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A类项目。

六、完善急救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完成市急救中心迁建,形成全市医疗急救指挥通信系统;完成县(市、区)急救分中心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改造,形成全市统一高效的院前急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

2.启动制定院前急救诊疗规范,修订急救分中心、站建设标准,开展院前急救人员培训,加强院前急救内涵建设,提高院前急救能力。

七、坚持统筹规划,完成医疗工作。

1.今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第一年,积极配合相关工作,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2.深化公立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对口支援。继续做好“万名医生下基层”项目,全年分三批共派出69支医疗队;派出4批30多人的援川医疗队;按照省卫生厅部署,做好三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贵州省县级医院工作。

3.完成西博会、焰火大会、国际马拉松、中考、高考等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和应急医疗救援。全年完成市级医保100余场次,参合医务人员1000余人。

4.完成“绿色医院”创建和相关生态环境省市建设目标。新建省级绿色医院4家,市级绿色医院9家。

5、依法加强血液管理,不断推进献血工作。截至1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160427人次,其中68.86%的人一次性献血量超过300ml,100%的人继续自愿献血,100%的临床用血来自无偿献血。

6.完成高校招生体检。全市抽调医务人员286人,完成体检1.8万人次,认真落实“阳光体检”措施,及时上报信息,保质保量完成体检任务。

7.完成征兵体检。全市体检站12个,选拔医务人员446人,完成体检9960人,其中女兵165余人,为部队选拔新兵3200人,其中女兵93人,特种兵27人,圆满完成征兵体检任务。

8、做好精制麻药的认证工作。* * *全年发放证书275张。

9、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审核工作。全年完成41医保定点医院前置审批。

10,积极开展人防工作并参加了“金盾-9”省市联合人防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