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为什么要“减酸增甜”?
“降酸增甜”早已成为中医春季的饮食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在《食疗千女》序中写道:“春七十二日,存酸增甜以养性。”宋代保健学家陈至在《养老顾家》一书中更详细地指出:“春季,肝气盛,属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到了春天,其饮食之味宜减益甘甜以养脾气。”“降酸增甜”其实就是看似简单的抑肝健脾的“降酸增甜”。其实包含了中医五味、五脏、五行甚至“元气”的深刻含义。中医认为,人生长在自然界,人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规律,都要与自然对应。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五行中属木。五脏中,肝主泄气,性喜,符合春天太阳生机、活力、草木之象,故肝属木,主春。一般来说,五脏的气血在脏腑为主的季节最旺盛,春季肝脏的气血旺盛。如果木强,肝气过盛,会直接损伤属于土的脾。这时候就需要抑肝补脾养生了。抑制肝气过盛而又不损伤肝气的最好方法是调节饮食,这与五味有关。饮食中的五味入五脏,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甜味入脾,辛辣味入肺,咸味入肾。“苏文?怒达天论曰:“阴生五味;阴五宅五味伤。所以味道太酸,肝满津液,脾气绝对。“这里的‘阴’是指五脏的阴精,‘五宫’是指五脏。这句话的意思是,五脏的阴精来源于饮食的五味,但饮食的五味过浓,就会伤及藏精的五脏。酸的食物吃多了,肝气太旺,脾气就不行了。春天肝气已经旺盛,不能“火上浇油”,再吃太多酸的食物来助长肝气。所以春季饮食首先要少酸;其次,要增加甜味,因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春季肝强脾弱,会影响五脏功能。甜味入脾,就要帮助脾脏抵御春季旺盛的肝气,自然要在饮食中增加甜味来补土健脾。”酸”≠酸性食物“甜”≠甜味食物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酸”不同于酸性食物(如鸡、鱼、肉、蛋、米等。)就是现在常说的;而且“甜”不仅仅是指食物吃起来有点甜。除了酸甜之外,中医把有涩涩作用的食物和药物归为酸味;具有滋补和舒缓作用的食物和药物被归类为甜食。比如,石榴虽然很甜,但其性质是涩的,所以归入酸性食物,有收敛补血的作用;而山药、扁豆、核桃、花椰菜、莴苣、大白菜、全谷类如黑米、高粱、小米、燕麦等。,虽然淡而无味,却被列为甜食减酸增甜“不是简单的少吃醋多吃糖。”降酸增甜”就是通过饮食调理来抑肝健脾。春天可以选择黄豆芽、绿豆芽、豆腐、豆豉、大麦、小麦、大枣、瘦肉、鱼、鸡蛋、花生、芝麻、橘子、香蕉、蜂蜜、姜、葱、蒜等食物,这些食物都有生发、滋补的作用,还可以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如竹笋、韭菜、油菜、菠菜、芹菜等。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者,晚餐可加红枣、枸杞、糯米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对于春季热炎引起的皮肤干燥、便秘者,可用胡萝卜、菠菜、粳米煮粥,早上服用,有清热疏肝、润肠通便的作用。利用时令野菜,如荠菜煮粥、包饺子、煲汤等。,是春季养生的佳品。温馨提醒,蜂蜜不能和豆腐、韭菜一起吃;大蒜不能和蜂蜜、鲫鱼一起吃;韭菜不能和白酒、牛肉一起吃;洋葱不能和豆腐一起吃;服用六味地黄丸期间不宜吃洋葱;萝卜不能和木耳一起吃;山药不宜与鲤鱼、甘遂同食;大枣不能带虾皮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