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富婆出轨快递小哥”事件告一段落。如何防止网络谣言成为法外之地?
一则“已婚富婆劈腿小哥”的谣言,伴随着一段9秒曲解视频和数十张虚假聊天截图,在过去的四个月里迅速传播,甚至登上了杭州的热搜。
传闻中的吴女士,经历了一个灾难从天而降的多事之秋。她被公司以“不会出差”为由辞退,至今没有找到工作。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社会死亡”。数百名匿名网友发私信辱骂她,质疑她“炒作自己”。她清空了手机通讯录和微信里的400多个好友,一度与外界断绝联系,几乎不出门,不久前被确诊为抑郁症。
当事人微博截图
用她自己的话说,“社会死亡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未知的。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也不知道你会死多久,一年?五年?十年?还是一直要死。”
10 10月26日,吴女士向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经过两个月的取证和申诉,她用各种方式重复了一句话:“很多人跟我说我没有错,但我想说我没有错。我什么也没做。”
至此,造谣者郎和何均仅因诽谤罪被行政拘留9天。拍摄视频的超市老板郎解释说,他的行为“没有恶意,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
在道歉的视频中,超市老板作为加害者,不仅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发自内心地认为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与自己当初的目的相去甚远。他们戴着口罩和墨镜记录着对公众的道歉,态度敷衍。他们还声称吴女士的经济损失太高,实在是“敲诈”。
道歉视频截图
校长的父亲甚至跑出来说话:孩子不懂事。
可怕的是,这不是诡辩。谣言从头到尾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小心被广泛传播的玩笑,无伤大雅。
讽刺的是,如果他们真心认为这件事“无伤大雅”,又怎么会编个视频,扯出后来被造谣追的狗血情节呢?
他们当然知道,什么东西能吊起大众的胃口,造什么谣言,抓什么词,最能体现“故事”。
为什么是“她”?至此,当吴女士的无妄之灾被广泛同情,谣言的敷衍和轻佻态度被广泛谴责时,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谣言:“已婚富婆出轨小舅。”
短短的10字,就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甚至是全城的关注。不是每个字都是无辜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是“富婆”、“出轨”、“快递小哥”,最大程度的集中了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大众的窥探欲和想象力。
捏造的聊天记录
把它们结合起来,制造一个不真实但足以吸引眼球的“新闻”并不难。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已婚女人”,而是“已婚男人”?
如果她不是“富婆”,而是一个普通的“淑女”呢?
如果不是“快递小哥”而是“西装男”呢
人对新事物的嗅觉生活在一个相对特定的范围内:本能的好奇,但在平时的认知中要符合社会运行的逻辑和规律。
太诡异的谣言没人信,太不寻常的信息也不能称之为谣言,因为它在传播之前就被越来越吸引眼球的新闻掩盖了。
65438 2月17日《新京报》的采访视频中,除了已经澄清和还原的基本事实,吴女士还逐字逐句地讲述了最近几个月一直伴随着她的烦恼:
“作为一个爱美的女生,我不敢穿裙子和短袖。就算每天穿西装,我也会问男朋友:我今天是不是光着身子?”
当记者问及事发前的类似经历时,吴女士也轻描淡写地回忆了咸猪手、言语性骚扰等“小事”。看一个人漫长的历史,这些细节可能确实属于“小事”,但对于那些遭受痛苦的人来说,它们不会消失,就像谣言会被真相澄清,但他们身上的污点不会那么容易消失。
谣言传开后,“出轨”的标签像一阵风吹来的树叶一样贴在吴女士身上,却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我无法摆脱它。我只能把它藏起来,尽力避免随之而来的“荡妇羞辱”。
电影搜索剧照
今后,不管你认识还是不认识谁,别人对吴灿女士的印象都离不开“出轨”二字。不管是不是谣言,这个词已经扣在她身上,万劫不复。
不可否认,与男性相比,诋毁女性的婚姻忠诚是最容易,风险最小,也是最有想象力的土壤和传统基础。
当被告女第一次跳出来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时候,她就已经被卷入了这个虚假的漩涡,而当她从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时候,身上早已沾满了泥巴。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吴女士拿起法律武器,想尽办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但被暗箭刺穿的伤口已经不可逆转,伤疤已经暴露在路人面前。大多数人没有理由也没有心思去等待事件“逆转”。
余杭公安警报
这是谣言的逻辑,也是传播的逻辑。
?当然,谣言和新闻的产生毕竟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后者比作一个有见识的、健康的、完全独立的人,前者就是一个牵线木偶,不需要有血有肉的思想,只需要几个刚好符合社会痛点的关节,就可以吊起独角戏。
今天的互联网世界就像一个大型编剧的接力场。在长时间刺激感官的信息下,一些被流量主导的大数据系统训练有素的网民,也进化成了流水线式的信息生产工具:
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就可以根据淫秽性和联想性,自动建模,产生吸引眼球的爆款故事。
除了“富婆出轨”,“师生恋”,“包养小三”等关键词也能激发大众的欲望和想象。
电视剧《请输入搜索词:WWW》剧照
今年8月,一对情侣的私密视频不知从哪里流出,在网上疯传。“17岁”“作弊”等吸引眼球的噱头迅速得到补充和传播,直到视频背后的故事被描述为“镇江某高中中年男老师对其17岁女学生不忠”。
几经“接力编剧”,无数人来指责这对情侣“单恋”,躲在键盘后面辱骂“狗男女”
即使后来澄清了事实,男老师离婚了,女方已经毕业六年了,两人是正常恋爱关系。然而,视频最初流出的渠道已经模糊,“罪魁祸首”无法追溯。
英剧《维也纳血案》剧照
社会合力制造谣言,进而映射公众窥探欲望的方向。
比如法国学者卡普弗雷对谣言的总结:“事实上,我们都带着大量的思想、观点、形象和信仰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上。这些思想、观点和信念往往是从口头媒介即道听途说中获得的。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获取过程,因为它是缓慢的、偶然的和难以察觉的...谣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它再现了这个缓慢而无形的过程,却加快了步伐。这个过程终于变得可以观察到了。”
乌合之众也是挑剔的。不是每个谣言都能被他们接受。有的人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价值”而死在造谣者的口中,有的人则像一把剑封喉。
微博截图
在对戏剧和矛盾的渴求中,一个人对一件事的判断更加草率和简单,接受者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他们看到短短的9秒视频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独立思考所涉及的人物的各种可能性,而是盲目地听,盲目相信。
传播学中的“回音室效应”认为,如果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发布,* * *欣赏并转发一条消息,那么这条消息的影响力很可能被放大。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有谣言,也有以听谣言为乐,以娱乐为烦的人。前者不必承担责任,后者也不必。
回到吴女士事件,说实话,如果超市老板只是幻想自己,或者拍视频自娱自乐,甚至在反派内部传播,这件事引起的社会关注不会这么广。这样的人无处不在,恶意傲慢,有的止步于行动,有的因为胆怯而忍气吞声。
当事人吴女士收到198网友提供的谣言传播渠道。
传播和扩散是双向的过程。正因为有那么多人对这个谣言的面目那么感兴趣,眼巴巴地盯着事态的发展和背后的真相,谣言才有可能蔓延到整个城市。
尤其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里,人性的黑暗部分被无限放大,每一个看客都对那些被网络暴力伤害的人负有责任。
吴女士的造谣者在被拘留9天后,继续回归原来的生活。
图片来源微博
舆论对此事的态度,无论是跟风还是攻击诅咒,都无法消除那十个字给吴女士带来的影响。它是扩散的、持续的和不可逆的。
?作家王安忆曾在一篇散文中这样描述“谣言”,即谣言:“是下水道里的水...它没有责任感,不承担后果,所以有些武断,像水溢出来一样。”
27岁造谣者的父亲跑出来试图讲和:孩子在“开玩笑”。
众怒立刻找到了新的嘲讽对象:巨婴。
一片混乱中,“出轨”不再是关键词,什么“富婆”“快递小哥”都不重要。谣言一破,犹如鸟兽散,就像一部被戳中抄袭的电影,看客们顿时沮丧。
当吴女士从“骗子”,到“谣言受害者”,再到“指控者”,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时候,很多人对她的耐心已经耗尽。
备案验收
但社会信息仍在快速流动。你不能否认,舆论往往像谣言一样,“随心所欲,如行云流水”。他们必须找一个藏污纳垢的山沟,找一个能抚平刚刚经历过的欺骗、盲从、羞涩等情绪的径流。
所以,即使事实已经澄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仍然有陌生人出来质疑吴女士是否投机,其中有男有女,但其中最令人沮丧的不是质疑的声音,而是劝她“就此打住”的声音。
的确,有些人,甚至是吴女士的亲友,从真心建议的角度,真心相信她不必那么“开战”,不必打官司,但她的“出轨谣言”却被进一步传播。吴女士说,她甚至和男性朋友关系都很好,还真心劝她:“算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难发现,很多一炮而红的人、事、物,在被动曝光到一定程度后,引起了公众的厌倦、厌恶和抵触。
在某种泛道德主义的审判机制下,舆论对所见所闻做出了武断的决定,同时也自发地遵循着一种“停止”机制。一旦局势失控,他们就会自发融合,让那些不真实、不光彩的信息“过去”。
在这种情绪传播中,主次逐渐混淆,最初最重要的任务——纠错——甚至变成了最无关紧要的一项。
所以“吴女士”需要战斗到底,坚持下去。这不是大惊小怪,这是关于每个不想被谣言伤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