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庄子之道,可以用1000字左右来概括。

第一部分:江南真人——庄子。

庄子是一个出身于腐朽贵族家庭的知识分子。他在家乡当过负责漆园的小官,有时以打草鞋为生,生活贫困。但他学识渊博,交游广泛,名声很大。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生于战国时期的宋郭猛(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他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创立了一套重同、崇尚自然的学说。

有一次,楚威王特地派官员到他家,想请他用女儿的薪水做楚国的宰相。但他对使者说:“一千美元的工资是很高的价值;“一个国家的地位是高贵的。但是先生,你见过献祭用的牺牲牛吗?当祭祀的人要拖着它做祭祀的时候,用灿烂的鲜花和扎好的丝带来装扮它,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但当它要进庙,知道自己要被宰的时候,不享受这份荣耀,是不可能成为一只委身的猪的。拿一千块钱让我当宰相和戴上锦绣丝带让我当献祭牛有什么区别?听说楚国有只乌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君主仍视其为圣物,用锦巾包裹,小心翼翼地放入木盒中,供奉在殿上。请问先生,这只乌龟是愿意被人当死骨头尊重,还是愿意在泥塘里自由的生活和爬行?我们走吧!别再玷污我了。我宁愿做一条在泥地里自由摇摆的泥鳅,也不愿做一只献祭的牛。”

《庄子列御口》包含了两个故事,巧妙地展现了庄子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

宋国有个叫曹尚的人,他派了一个使者去秦国见宋王。我去的时候,宋王送了几次车;在他回来的时候,秦王派了一百辆车。回到郭颂,鲁豫庄子嘲笑庄子:“至于在穷胡同里,穷得靠织麻鞋为生,细颈消瘦,满脸菜色,这是我丈夫所擅长的,是我曹尚所欠缺的;而我见万骑之主,得到百骑,却也是我曹尚的实力。庄子平静地说:“我听说秦王病了,请了医生。凡破痘挤脓者得一骑,舔痔者得五骑。他们病得越重,就会有越多的车。你在舔他的痔疮吗?怎么会有这么多车?离开这里!"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去拜访宋襄王,被赏了十骑,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对他说:“河边有一户人家,穷得以编芦苇席为生。他们的儿子跳入深渊,得到了一颗金珠。他的父亲遇见了。连忙说,‘用石头砸它!想一千块钱的珍珠一定在九重深渊的黑龙下巴下。你可以得到它,它必须发生黑龙在睡觉。如果黑龙醒来,恐怕你就有生命危险了。如今宋国的深度不仅是九重深渊;宋王的凶猛不仅仅是一条凶猛的黑龙。如果你能搞到车,那你一定是在睡觉的时候遇到了他;如果宋王醒来,你会粉身碎骨。"

基于这种野心,庄子一生从不做大官,始终维持着平民的贫苦生活。庄子的知识与老子的知识密切相关。如果说老子是道家的鼻祖,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二代宗师。东汉时期出现的道教,尊老子为教父,在后期的延续中给了老子很多称号。最受欢迎的是《太上老君》,庄子也因此受到了优厚的待遇。到了唐代,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他的著作《庄子》也被列为经典,被称为南华真经。

了解一些中国的哲学

第一部分:奇物论。

这就是庄子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表面不同,形势不同,本质上却是同、同、同。庄子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庄子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普通人站在地球上看世界,所以放大事物,放大事物之间的差异;庄子站在宇宙的源头看世界,所以他把事物缩小,把事物之间的差异抹去。

庄子以奇物论为基础,否定认识的客观标准,认为客观事物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相对的。所以所谓的是非观念都是人的“偏见”造成的。他说,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会得风湿病,腰酸背痛。泥鳅也是这样吗?当人们爬到树顶时,他们会胆怯和害怕。猴子是这样的吗?那么,人、泥鳅、猴子,谁知道世界的“对处”?庄子觉得很难说。再比如人吃蔬菜,麋鹿吃草,蜈蚣吃蛇,猫头鹰吃老鼠。谁知道四人的“正味”?庄子觉得很难说。再比如,强茂和李记(传说中的美人)都被认为是美人,但是鱼看到她们就逃到深水里去了,鸟看到她们就恐惧地高飞了,麋鹿看到她们就逃跑了。四人的“正色”是谁?现在还不好说。

甚至,庄子直接否定了认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秋水》中记载了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施好良的一段著名的对话。庄子说:“白鱼逍遥自在游!”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如果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惠施说:“我不是你,我当然不认识你;你不是鱼,当然你不知道鱼是否快乐。“这段话的结论是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事物是未知的,最后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既然事物是不可知的,人们就没有必要自找麻烦,把精力花在追求知识上。所以他说:“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有了极限,就差不多了。“也就是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如果一定要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

不难看出,庄子看到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但他片面夸大了这种局限性。

了解一些中国的哲学

第一部分:四处流浪。

“自由徜徉”就是自由自在地旅行,没有任何约束和条件。快乐旅行是庄子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用了许多著名的寓言来说明庄子所提倡的人生境界。

第一个寓言是鲲鹏变。据说北冥里有一条叫鲲的大鱼,大到不知道有多少里。它变成了一只鸟,叫彭,彭的背不知道有多大几千里。彭腾地飞着,翅膀像云彩一样从天上垂下来。当大海在颤抖的时候,它飞到了南海。它先用翅膀拍打大海,激起三千里宽的波浪,掀起旋风。然后它在万里高空盘旋飞行了六个月,最后到达南海坠落。但小鹊听后嘲笑大鹏说:“它为什么飞那么远?”我向上飞了才几英尺就掉下来了,在蒿草中间飞得很开心。这已经达到了飞翔的巅峰,但是它会飞向哪里呢?“在庄子看来,飞鸟嘲笑大鹏是可笑的,也是可怜的,但它们的飞行只是大小和距离的差别,实际上是受到空间的限制。所以,他们的自由也是有限的,是“在等待着什么”。"

后来庄子谈到一个叫宋的人,说他对自己的内外事都有自己明确的看法,对荣与耻都有自己的标准。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世间凤毛麟角,但他还是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还有一个列子,能在风中飞翔,轻盈奇妙,飞了十五天才回来。庄子认为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快乐自由。但他虽然不用脚走,还是要靠风,还是有事可做。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的本性,能够驾驭天地之间的阴阳、风、雨、阴、明的变化,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自由遨游的人才是“闲”。“无等”是庄子理想的最高境界,即绝对自由的境界——无忧无虑的旅行。

由此,庄子建构了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他说庙古蛇山上住着一个神一样的人。她的皮肤像冰雪一样白,身材像处女一样美。她不吃五谷杂粮,喝露水。她乘云驾飞龙,漫游四海之外。她的精神集中,专一,可以保护万物不受疾病侵袭,年年丰收。她与一切融为一体,没有什么能伤害她。

了解一些中国的哲学

第一部分:无用与有用

要理解庄子关于有用和无用的哲学含义,我们必须先读一个故事:

庄子和他的弟子来到一座山脚下,看到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立在小溪旁,格外显眼。但见此树:百尺粗,千尺高,直指苍穹;它的树冠像一把巨伞一样宽,可以覆盖十多亩土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工人:“请问师傅,这么大的木头,为什么没人砍?”哪怕几千年?伐木工人似乎对这棵树不屑一顾,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这棵树是无用的木材。用作船,沉于水中;用作棺材,会很快腐烂;当器皿使用,容易被破坏;如果用作门窗,油脂不会干;当用作支柱时,它易受昆虫侵蚀。不是材料的木头也没用,所以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庄子听了,对弟子们说:“这棵树没有用,因为它不是材料做的。难道除了为自己做点什么,什么都不做就没用了吗?”换句话说,这棵树之所以能继续生长这么多年,是因为它没有用。这不是没用吗?弟子恍然大悟,点点头。庄子也说:“树无用,不求有功,免于斧劈;额头白的牛、有康曼的猪、有痔疮的人被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河神不会把它们扔到河里;征兵时不会征残疾人,让他们过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身体残疾,你仍然可以保持健康,挽救生命,何况是那些身体残疾的人。一棵树长不好,就免了灾;人不能有才能,但也可以自保。”庄子越说越激动。他总结说:“山木弄巧成拙;糊火自己煎。广西可食用,故切;油漆可以用,所以剪吧。有用的大家都知道,没用的大家都不知道。”

师徒出了山,投宿在庄子一个老朋友家里。主人很高兴,命令儿子杀鹅娱乐。儿子问:“大雁会唱歌,大雁不会。我该杀哪一个?”大师说:“当然不能杀。”第二天,离开朋友家没走多远,就忍不住问了一句:“昨天山里的木头死了,因为不是材料做的;今天主人的鹅因为无能被杀了。弟子很困惑,请问:王先生会在哪里?"庄子笑着说,"我,庄子,会介于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物质与非物质之间,似是而非,累还是难免的...”庄子犹豫了一下,弟子们都急着看下文:“人生呢?不是有材料,不是没有材料,在材料和材料之间,我们该怎么办?"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若以德浮,则不同:无誉不灭,一龙一蛇,与时俱进,不肯专精。上下,以和为量,浮于万物之初,物不在物,那还有什么好腻的?这是神农黄帝的规律。至于事物的本质,人情的感情,则不然:成则毁,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失,贤则厚,无良则欺。你怎样才能避免疲劳?弟子切记,唯有道德的故乡才是逍遥的!”

弟子说:“人只能在道德的故乡徘徊;在当今乱世,人们如何能安息?”庄子说:“你知道鹌鹑和飞鸟是怎样吃和住的吗?”

弟子说:“先生,你的意思是人要活得像鹌鹑,以四海为家,住在无常中,对一切都要快乐;吃得少:不挑细选粗,不挑肥拣瘦,吃饱了撑着;像鸟一样行走:逍遥自在,不留痕迹?”庄子笑着点点头。

了解一些中国的哲学

第一部分:一眨眼的功夫,只是突然。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是庄子对人生苦短的比喻。意思是说,人生就像一匹白马穿过地面的一条小缝,但它是瞬间的,极其短暂。

庄子在《知北游》中阐述了他对生死的态度。他说:人活在天地之间,就像一匹骏马飞奔过一个缺口,一眨眼就过去了。世间万物,包括人,不是生而旺盛,死而不萧萧。生物为此而悲伤,有情感的人类也为此而悲伤。与其这样,不如解开自然造成的束缚,随物旋转,灵魂游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不要太执着。这是人和一切的最终归宿。尽管如此,这些都不是追求理性的人所追求的。这些都是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但是达到最合理水平的不讨论,参与讨论的也没有达到最合理水平。正如老子所说,“道可为道,而不可为奇;名字可以点名,很有名。“大道是无形的。闭关求道,胜于耳闻求道。知道这个道理就是最大的收获,人生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

其实庄子的论证包含了几层意思。人生很短暂,就在路变的一瞬间。路变如奔马,人生如飞马;生老病死是道路变化和生物变化的自然过程。每个人都是这样,谁也避免不了。每个人都有生死。有鉴于此,人应该从死亡的悲伤和悲痛中解脱出来,顺应生物的自然变化,生而无喜,死而无悲,生生死死心中不动,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样做,你就达到了真理,回到了大道,人生就圆满了;达到智慧回归生命之路的人,不区分生命与非生命,有形与无形,视生死为一体,把有形与无形归为一类。正因为如此,不需要言语和争论。

了解一些中国的哲学

第一部分:养生与解决牛的问题。

“懂牛的专家”是庄子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说:

我为文宰牛,技艺精湛,动作如舞桑林,声音如奏佛经之乐,抑扬顿挫,优美动听。文惠均站在一旁,看得出神。他不禁称赞道:“宰牛的技术能有这么高超?”我的技工放下刀,回答道:“我追求的是宰牛的真相。真理胜于技巧。一个好厨师每年都会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它来切肉,时间长了刀就变钝了。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一个月需要换一次刀,因为用不了多久,他就要用刀砍骨头了。我的刀用了19年,解决了几千头牛,但刀刃好像是新磨的。要知道,牛的关节中间是有缝隙的,但刀刃并不厚。拿一个没有厚度的刀片,在有缝隙的骨头之间刺入,绕着刀片游,一定是可行的。正因为如此,19年过去了,我的刀刃依然如新磨。”文惠均听后叹了口气:“太好了!听了你的话,我明白了养生的道理。”

在这个故事中,文说他知道如何保持健康,虽然他是在解释牛的真相。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养生和解牛有相通之处,就是不要做对自己有害的事情。要长时间保持刀刃锋利,不要碰牛的硬骨头;一个人的身体要想永恒,就不能碰那些伤害他的硬物。这些硬东西,在庄子看来,就是名和刑。很多人为了出名,要么真的做好事,要么假装做好事。真正做好事,往往会忘我,努力把身体搞垮;你做好事,就会暴露在世人面前,名誉扫地。触刑就是做了坏事,必然有报应。

所以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不仅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且要顺其自然地做好事,绝不刻意,不为名利。做坏事,为了名声做好事,就像刀刃碰到牛的骨头,会伤到你。这就是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