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医的几点体会
一个同事过年的时候扭伤了胳膊。吃了很多药,做了相关治疗,效果都不太好。于是我让他们帮我按摩一会儿,动一会儿,按一会儿,立马感觉轻松了很多。然后,来逛庙会的人也说很有效果。道教养生源远流长。没接触过道医,闲暇时跑过去找他们,想问他们点事。
聊了一会儿,我和他们聊起了我的一些烦恼:鼻血不规律,走路有时会腹痛。男人听了这话,笑着说,你的问题好解决。小腹疼痛走路的时候搓搓手,趁热按摩丹田,一会儿就好了。至于你说的流鼻血是血热。可以采一些常青的叶子,烧开水喝,躺着也能进去。这些都可以。
这两个症状我还没见过,也不确定这些方法的有效性,但是通过这两天的观察和和那个人的交流,我和中医有了一些联系,做了一些思考:
(1)古代道士常年生活在山里,身体难免会出现一些疾病,所以在长期的生活和修行中摸索出一些简单快捷的应对方法,所以得到了相对较快的效果。他们面对的大部分人都是同类,症状也差不多(类似于现在常说的“职业病”)。中医面对的人群很广,从御医到医生,治疗王公富家的各种疾病;从老中医高晓普的贝尔大夫到普通百姓,人数众多,僧人占一小部分,所以中医面对的疾病和人群比较复杂,需要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比较全面。
(2)道教有自己的养生之道,也有一些我们普通人都有的打坐等长期修行基础。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我们有些不同。它们可以缓解暂时的疼痛,但是我们无法满足长期的调理,所以还是需要中医来完成。
(3)孙思邈收集了道医、藏医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民间验方,博采经典,勤求古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不断致力于中医的研究,最终被后人称为“药王”。这让我想起了李时珍,对他的一些感受,可以从对李时珍的一些思考中看出,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让我想起了昨天群里关于中医和西医的一些讨论。我觉得中医和西医各有千秋,没必要刻意排挤哪一方。中医要看医生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可能十个人有八个不一样,开的方子可能也不一样。如果结合西医、仪器检测、具体数据分析,对症状的把握可能会更准确。但是,参考不是执着于那些数据,而是放弃了基础。
凡事必有其合理性,我们可以吸取其精华。我们掌握后再用不是更好吗?
因为不认识道医,只接触过这些人很短的时间,对西医没有概念,对中医更是知之甚少。有些观点可能是不成熟的。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之处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