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泰姬传的详细训练步骤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在杨式传人杨振铎和杨振基的作品中有所论述。作者的前辈、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赵斌先生在《杨式太极拳正宗》第四章中也专门谈到了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七句话:“柔中有缓,虚实分明,圆润连贯,速度均匀,上下贯通,全神贯注,呼吸自然”。其拳法“舒展大方,结构严谨,姿态挺拔,动作流畅,轻盈从容”。杨成福的另一位弟子崔先生曾论述过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宽厚、温润、平和、淡定、结构严谨、浑厚、庄重”。上述某些特征是各种教派都具备的,但《杨泰集传》更为明显。其他的都是杨式太极拳独有的。晚年,赵斌先生在教授太极拳时,对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谈了一些重要的看法。我曾经听过老师这方面的真实教导。现结合本人30年的练拳实践,试从以下十个方面阐述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一,站直,舒服。太极拳各派各派都很重视身法。早在20世纪30年代,杨成福先生就提出“太极拳十要”主要是对身体姿势的要求。而“挺立舒适”的特点,对杨式太极拳尤其有利。它包括两个方面。6?1第一,练习时姿势要端正,大部分动作要使上、中、下穴位(即百会、银辉、涌泉)基本保持垂直、挺立、不偏不倚,形成重力垂直线,使身体不能前倾、后仰。二、尾门要保持直立,脊椎从大椎穴到尾门(长强穴)要保持放松和垂直,形成长长的上下对,尾门要像舵一样引导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以上两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刚正舒适的特点。杨风格的这一特点为许多著名艺术家所熟知。《杨承福》中的高足人王永泉先生形象地把人体比作一口古钟,颈、顶为肩环、腰环、口为臀环,中央竖线为铃绳,锤拴在中央竖线下端,称为铜钟的五个点,非常强调直立。杨式太极拳名家李先生的客厅里挂着一副对联,第一联是“身姿挺拔”,也是强调体态上的正气和舒适。

第二,拳架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就是要大方。他认为只有慷慨才能有助于四肢的上下左右伸展。大方需要身体内外放松,手势一定要到位。上下双抽长的典型拳势是“白鹤亮翅”,左右双抽长大方。是衡量拳击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大方的重要标准。

第三,动作柔和缓慢。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杨式太极拳闻名中外的主要原因。杨鲁禅到河南陈家沟跟陈长兴学了几年拳,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没有陈式太极拳的弹跳、跳跃、抖脚等明显的刚劲动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而柔的风格。这是一种独特的由松入柔的训练方法,也是咸宜老少皆宜的健身方法。据说杨承福教拳,教弟子,最强调的一个字就是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告诉你,三辈子也学不会。”他可以一言不发地看着徒弟练很久的拳,但有时候“松”字要说几十遍。这种松而柔,绵里藏针的拳法,也符合中国道家鼻祖老子的哲学思想,弱胜强,无为而治。

第四,工作速度统一。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速度和力度交替,而杨式太极拳强调慢和柔,特别强调速度均匀。禁止忽快忽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性不仅包括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套路,还包括单个动作的手脚奔跑速度和配合,以及上一个动作与下一个动作过渡的自然协调。一套85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概需要22分钟,下一套功夫打好可能需要40分钟到一个小时。而且整个拳击套路的速度是由出发的速度决定的,所有套路的速度都是一致的。“走起路来像猫,跑起来像绕线轮”要求动作变化时重心要慢慢反转,起点要轻,速度要一致,不能“慢一点慢一点”。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得稍微快一点,但整体来说,就像是行云流水,速度均匀。即使是转身甩莲、转身踢左等动作,依然强调速度均匀。

第五,招式清晰。杨承福在《太极拳十要》一文中,开篇就明确提出太极拳的艺术以虚实之辨为第一要义,可见虚实之辨在练习杨泰太极拳中的重要性。杨的85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虚实分明,大部分动作都是一条腿承受大部分重量。当整个身体都坐在右腿上时,右腿是实的,左腿是空的。整个身体坐在左腿上时,左腿是实的,右腿是虚的,两条腿平均承担重量的动作极为少见。除了起跑、云手、右打虎、转身、右踢的过渡动作中有一个短站位外,其余几乎都是虚与实。此外,杨太极拳的虚实转换是从半虚半虚、半虚到全虚全虚的渐进过程。比如脚踏实地,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和脚趾依次着地,最后都是踏实;后退时脚尖先着地,脚掌和脚跟依次着地,最后全脚着地,就像太极图中阴阳鱼互相起落的情况。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在《杨泰集传》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