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核心综合素质
论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在九项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参与);人文背景、科学精神、审美情趣(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自主发展)。把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以德育人目标的基础位置。“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怀和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研究领域)后形成的,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生物学,教育部专家讨论稿中制定了生命观、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关键表述,或者理解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和敬畏、对科技的认知和实践、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四个内容。生命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生命的总体认识或看法,不仅包括人们对生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还包括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学生的生命观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交媒体,其次是自学和学校教育。生物教学是学校教育让学生获得生命观念的主要途径,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取向,引导学生积极生动地讨论生命,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找到生命的真谛。通过教材引导学生珍爱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是生命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把理性看作是基于逻辑和推理的过程,即理性是在逻辑指导下的思维。理性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加工方式,它甚至可以比智力或其他认知能力更能影响人们生活各方面的结果,包括学习成绩、决策满意度、心理健康,甚至违规或道德行为。通过对生物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是生物科学的基本任务。在教材中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在辩论中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在逻辑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理性思维”;课后练习中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为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研究自然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在高中课本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非常重视科学史的介绍。比如在讲述生物膜的流体镶嵌模型内容之前,讲述了欧文顿、桑格、尼克松等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热情与努力。从而培养中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创新打下基础。社会责任具体指个人或组织对他人和社会应承担的任务、责任和使命,是个人或组织为了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应尽的责任。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前提。教师应通过生物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免疫系统”一章对传染病的防治、抗生素和耐药性的出现、艾滋病知识、天花病毒、生物武器等进行介绍、调查和讨论,使学生形成关爱社会、关爱环境、关爱人类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