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混浊简介
2概述尿浊(1)是指以尿浊、白如浆、排尿时无疼痛为特征的疾病[2]。多因饮食肥腻甘甜,脾失健运,湿邪生热,或病后湿热之邪残留,积于焦灼之下,清浊难辨,而致尿浊病[3]。若热灼络脉,络损血溢,则尿浊之病必伴血,久则病久,脾肾俱伤,脾虚则气郁,肾虚则不能固本,故精脂液向下流[3]。若脾不统血,或肾阴不足,虚火损络,亦可形成带血浊尿病[3]。如果脂肪吃多了,或者过度劳累,会加重尿浊症或引起复发[3]。
3尿浊的辨证分型一开始多为湿热,这是真的。若病久则脾肾两虚,治宜补脾肾,固下元。混现实的,两者兼顾。
3.1湿热蕴结证尿浊[1]指尿浊,小便白或红,胸闷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数。
3.1.1症状3.1.2尿液混浊或凝结,上面有浮油或血色,或有血丝或血块,或尿道有涩热感。口渴,皮毛黄腻。脉搏数。【参考资料】张伯昆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37238.3.1.3证候分析3.1.4是脂肪摄入过多,脾胃湿热所致。【参考资料】张伯昆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37238.3.1.5治疗3.1.6清热祛湿【参考文献】张伯昆主编。中医内科学[M]。3.1.7方剂治疗3.1.8程氏萆薢辨证饮【备注】程氏萆薢辨证饮(医学认识):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石菖蒲、黄柏。。【参考】张伯昆。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37238.3.2湿热下注型尿浊(1)是指尿液混浊,颜色为白色或黄色或红色,或实质混浊,或尿道有烧灼感、口苦、口干。
3.3气陷脾虚型尿浊[1]又称中气郁结型尿浊,指脾虚弱,中气郁结,反复发作尿浊,尿浊似白髓,腹胀,小便不畅,面色晦暗。
3.3.1症状:尿浊病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小便混浊如白髓,腹部胀满,小便不畅,面色晦暗,会出现或加重精神疲乏、乏力或饮食油腻。舌淡脉弱。[3]
3.3.2病因病机为脾虚气滞,微泻[3]。
3.3.3治疗方法:健脾益气,清热收敛[3]。
3.3.4方药治疗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学说(李东垣十种医书)):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苍术【备注】苍术难名丹(天下名医有效治疗方药):苍术、苍术。
若尿浊带血,则应酌情加入大蓟、莲藕、阿胶、莫桑莲[3]。
脾虚肾虚,肢冷便溏者,可加附子、炮姜。
3.4肾虚兼肾阴虚证(1)指肾阴虚,火旺虚损,小便浊赤,口干热,舌质红,脉数。
肾阳衰竭证尿浊[1]是指肾阳不足,温热无力的症状,以持续尿浊、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脉沉为常见症状[2]。
3.4.1症状:尿痛久拖,尿白如凝固的脂肪或果冻,精神疲乏,面黄肌瘦,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倾向阴虚者,烦热口干舌红,脉数;偏阳虚者,面色?白,肢冷,舌淡白,脉沉细。[3]
3.4.2病因病机为肾功能衰竭,脂肪液向下流动[3]。
3.4.3若治疗偏肾阴虚,宜滋阴补肾;偏肾阳虚者,宜温肾固涩[3]。
3.4.4若方药偏肾阴虚,用白质地黄丸【备注】白质地黄丸(药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二至丸【备注】二至丸【备注】:以女贞子、墨旱莲为主药。
偏肾阳虚者,宜用鹿龙补色丸【注】鹿龙补色丸(申氏尊圣书):以人参、黄芪、菟丝子、桑螵蛸、莲子、茯苓、肉桂、山药、附子、鹿茸、桑白皮、龙骨、补骨脂、五味子为主要成分[3]。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