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中寻找现代养生哲学和方法

说起《黄帝内经》,大家一定不陌生。作为中医的基础,它对中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名著,也是一部养生经典著作。因为它全面阐述了秦汉以前养生的成就,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养生的相关理论、原理和方法。

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人与天地相关,对应日月”的养生思想;“虚则气在内”的精神养生思想;“饮食适度”、“五味调和”的饮食养生思想;养生的“技数合一”思想:“未病先防”的预防养生思想他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我们用简洁明了的话描述一下吧。

自然界和人类的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天人相应”思想对养生的最大启示是,我们在养成习惯的同时,也要顺应自然规律。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为重要。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暖春健,夏热夏长,秋凉冬收,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冷、热、凉、生长、收藏的变化,才能实现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暑的变化,都是自然界阴阳运动的结果,会影响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的时间和季节变化是有同步变化的,人体的身体状态会随着四季的运动而自我调整。

《黄帝内经》记载“无有,真气随之,神在内,病常安”,对指导我们的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保持自己的思想干净、清晰,摆脱不良情绪,体内真气就会通畅和谐,精神就会藏在里面,就不会生病。现在的人把酒当水喝,把放纵当成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知道如何让身体充满精气,也不会适量使用精气。他们只知道一定要让自己开心,作息不规律,所以容易生病。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饮食适度”和“五味调和”两个方面。“饮食适度”中的“节俭”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饮食要适度,不要太饿,也不要太饱;二是节奏,吃饭时间要有规律,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以免伤脾胃。

而“五味调和”就是营养均衡,分配合理,是饮食健康的关键。饮食是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来源,是滋养机体的基础。《苏文》强调饮食要多样化,补精,更好地修形。饮食要适度,既不暴饮暴食,也不偏爱某种口味,比如总是追求太辣太咸。总之,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多吃米饭、蔬菜、水果,这与现代倡导低脂、低糖、低盐、低胆固醇饮食的理念不谋而合。

《舒舒疏》和谐的中心词之一是“和”,意思是温和、稳定、协调、平衡,人体应保持阴阳平衡和谐的状态。舒舒,古人指的是调神、锻炼身体等一些养生方法和技巧。《内经》中提到的一些手法是趋向于静观的,比如引导、呼吸、气功等等。引导、呼吸、气功等。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等。通过调理我们的身体,调理我们的精神,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气质,让我们的性格更加沉稳,增强我们的心理控制能力。散步,也是目前备受推崇的一种有效健身方式,具有疏通气血、放松关节、促进消化、调理空气的作用。古人养生,讲究动静结合,静气藏神于内,动能和血循环,但“动”不宜过度。我们要科学运动,够了。

当你已经生病的时候,再想办法治疗疾病,已经太晚了,就像当你口渴的时候挖一口井,当战斗已经开始的时候铸造武器一样。可惜现在大部分医生都在做这种事情。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种防病养生策略,是我国迄今为止医疗卫生界最早倡导的“预防为主”的策略思想。它有三层含义:病前预防,病后预防,病后预防。强调人们要注意保养身体,提高免疫力,做到病前不发病,病后不进一步发展,病后不复发。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完美治病”的“功力”。

“治未病”也意味着养生要从小开始。比如,对于一个有家族性高血压或冠心病的人,如果从小就注意饮食,不吃肥肉,多吃低盐少糖的食物,长大后冠心病的发病率自然会降低。否则,到了老年,血管已经硬化,再去控制饮食,往往效果不好。

《黄帝内经》把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各种因素依次作为手段,把目的和手段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医养生的独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现代养生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应该掌握它的养生知识,使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