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经典有哪些?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道教创始人老子生卒年不详。自从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销声匿迹后,他的后继弟子有耿桑初、观音、列玉口、杨朱等人,代表人物是庄子。道家名著有《老子》、《庄子》、《列子》、《黄姬静氏》、《文子》、《田字》、《黄帝四经》、《老来子》等。道教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汉书·艺文志》云:道者流,因史家,而录成败、存亡、福乐、古今之道,进而知须固本,清空以自持,卑弱以自持,此君亦南技也。创始人老子死后,道教继续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种是“无为”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西汉初年的黄老学派。这一派主张“无为而治”,另一派是“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老子曾经为周保留了藏室的历史。藏书室不仅收藏了武王以前的周朝和周朝的书籍、史书和珍宝,还记载了各氏族的起源和夏商遗民的遗物。我们都知道大禹做的九鼎也在这里。在这里,老子接触到了当时和古代大量的遗书,为他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华夏文明始于伏羲,盛于黄帝。当时的文化是巫史文化,产生了易的思想,从中产生了阴阳术和神仙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从各自的角度对混乱的古代文化进行了突破。老子在撰写《道德经》和阐述道的思想之前,查阅了大量包含“道”思想的古籍,如《易经》、《太公》、《心家》、《荀子》等。

道教经典

《周易参同契》、《太平经》的出现,以及五斗米道、太平道派的出现,是道教形成的标志。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炼丹术理论,被后人称为“单晶之王”。它是对以往金丹液冶炼技术的总结。“参同约”是指易、黄老、霍合而为一:太易性情,各有度;火灾这件事确实是有根据的;黄老用研究,比较皇家;三条路通向一条,都要经过这条路。这本书是汉代黄老派方士魏伯阳所著。描述炼丹器械的准备,药物的种类和用量,火的调整,药物的反应过程,或者炼制后的服用方法,以及效果。书中详细描述了丹药的反应原理和掌握火候的方法,一直被后人奉为圭臬。

《周易参同契》也是汉代学者对炼丹过程的记述,是易学与炼丹相结合的产物。它还把汉代易学中的“卦气”理论发展为“月体甲”理论,因而其理论在易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如果从易学的角度来看《周易参同契》,用阴阳变化的理论来解释丹药形成的原理,用“月之体”的理论来解释掌握火的原理。如《易经》开宗明义:“诸卦之父母,愿于坤工,头转谷右轴,念四卦,以为畏阴阳,尚于内廷者,骄严,历算之,月节有五六。”干坤李侃和后面提到的“60”指的是六十四卦,解释了炼丹的整个过程。六十四卦中,干坤李侃分为四个基本卦,是丹药形成的基础(干坤为炉鼎,上釜为干,下釜为坤,取天地之象。痈指毒品,痈为铅,痈为汞;或者岭为水,远方为火;火是指药物的蒸馏,水是指药物融化成液体。干卜、留卜为阳,坤卜、坎卜为阴;鼎上阳,鼎上阴;水银为正,铅为负;火是阳,水是阴。丁陆和医学都是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提炼的,尤其是“四卦是用来混淆或取阴阳之道”的说法,表明炼丹的过程也要根据自然界阴阳力量的消长来掌握温度。

《精卫出使日本》解释说,其余六十卦分布在三十天之内,每天两卦;“刚柔有表里”说明阴阳属性相辅相成。易经的《神通契》特别强调了两卦的作用,同时明确提出“易即”,而讲阴阳变化,并不违背阴阳变化原理和炼烧原理。炼丹的过程,药、水、火的变化,铅为阴,遇火融化成白色液体;水银为阳,遇火升华;水为阴,火为阳,混为一,炼成丹药,谓之“易离。”

《周易参同契》中的“月体受甲”理论表明,炼丹的温度要随每月月亮的盈缺而调整。但是火有两种,慢火和猛火。减炭是慢火,加炭是猛火;一个月内,前半个月用文火,后半个月用猛火;有一年,冬天的至日过后,用文火,夏天的至日过后,用猛火。需要炼金术根据自然界阴阳力量的消长来掌握温度。

《神通气》中有三种“纳甲论”,解释炼丹、运火的过程,故称“月体纳甲论”。

第一个是六十卦,说的是一个月会分成六十个昼夜,六个卦,每天早晚用火。

第二种是八卦理论,用月亮的盈亏来解释一月用火,用两个卦代表太阳和月亮,用剩下的六个卦代表月亮的盈亏过程,每个八卦都有天干地支相伴。

第三种是十二卦,是用十二卦(伏、林、太、大都、比、干、比、敦、无、关、皮、坤)来表示阴阳的盛衰。

《神通器》用这十二卦配合天干十二法,解释用火一个月或一年的程序;五行之间的关系也被用来解释铅和汞在加热时发生反应并转化为仙丹的过程。

阴阳五行学说是汉代思想的主干,所以我们可以在神通气中看到道家的背景,同时看到道家的阴阳五行和儒家的成分。

《太平经》是迄今传世最早的道教经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韩曙》记载,西汉末年,齐人甘仲曾撰写《天官包利元太平经》。

《太平经》产生于东汉安顺帝时,是嵇等人所撰。后来在桓帝时由项凯呈献给朝廷。原经一百七十卷,今存道经五十七卷。

《太平经》的目的是兴国和扩子孙的艺术。是讲“气”养寿,是生命存在和长寿的方法。“太平静朝?6?4《德古比安部》说:“三气* *一为神根,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这三个齐* *一个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人的齐。神受制于天,精受制于地,气受制于中和,与* * * *相合。故神乘气,精在中,三者相济共治。一个想要长命百岁的老朋友,要爱气,敬神,重精。说明“精神”是人的生命之本。“太平静朝?6?4《仁布》说:“人有一身,与精神相合。形主死,灵主生;如果一直在一起,你会很幸运,如果去了,你会很凶;没有精神,你会死,有精神,你会活。合二为一,可以天长地久。」

历史上的“神”在《太平经》中有了新的进展,所以“神”的本质与人的行为、人的身体密切相关。但是“精神”有善与恶,好与坏,人的精神也是如此;因为精神的本质决定了人类行为的善恶,所以性与生命有很大的关系。人的行为本性也可以使相应本性的精神进入身体,精神可以进出身体,赋予精神人格神的特征,表现在人格神的精神中。

其实人体内有所谓的“人体之神”、“五脏之神”。监督者称为“看门狗”,是监督行为过错的神。这种神在《太平经》中称为“六统领神”,证明五脏神也有统领的作用(所谓“你知我知”)。

五脏之神“心、肝、脾、肺、肾”对应着《太平经》对形神求仙的论述。所谓“灵行,神随人愿,神管之”,就是基于这个论述。还包括“守神”、“造神”、“还神”三种。守神有两层意思:

第一,把现有的精神留在体内,不要流失或飘离身体。

第二,守神可以防止邪灵在体内捣乱。

“致神”是为了防止外面的灵侵入驻地。

“归神”的对象是在体内但暂时出体的灵。通过归神,使其回归人体,与自身体型相契合,从而达到消除疾病、长视力的目的。这种方法重在“思考”。想神的时候要把这些神挂在安静的房间里冥想,要戴上神的符号,要吞下丹书。

《太平经》中的“忍”的概念也是道教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解释了人的行为的后果。因为一个做好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结果,邪恶也会得到好的结果。这个问题被《太平经》认为是“承”所致。“承诺”是指人这辈子的经历受到前辈行为的影响,这辈子的行为也会给后辈带来快乐;传承者第一,失败者最后。《谢石战略》一书中说:“承诺是告诫人们为后代做好事,避免承担责任的负担;我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免除负担。」

庄子

道家经典。写给周庄的周。也被称为《南华真经》,书中有33篇文章,大部分用寓言来说明哲学,也有很多关于气功的论述。如“踵息”、“断心”、“坐忘”、“督思经”、“息经”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列子

道家经典。为周写的列御口。也被称为“徐冲之德真镜”,这本书有八篇文章。它是以“为空”和“为死”的思想家为前提的,其目的与老庄相同。书中很多解释都与气功养生有关,为后世气功所重视。

道家经典。这是黄帝写的。它被称为黄帝阴符经。自唐代李贽公开传播以来,此书引起了道家学者的关注,各有心得,现已有40余种注释。书中的一些论述对气功养生有指导意义。

黄庭景

道教气功经典作品。有三种书:黄婷内景、黄婷外景和黄婷中景,每种一册。《内经》写于西晋太康年间,《外经》写于东晋,《中经》写于南北朝。它是在“内”和“外”经典的基础上产生的。《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婷”和“三丹田”理论源于《太平经》的“三位一体”理论。黄婷去丹田,指脑,是众神之主;中黄庭即中腹,指的是体内的心脏,是脏腑的基础;下黄庭意为下丹田,指脐下关元穴,为阴阳之门户,精气之命脉。只要想到黄婷,修炼炼丹场,就能固本培元,长生不老。具体方法各不相同。

抱朴子的内篇

道家经典。二十卷。东晋葛洪写的。第二本包括道教理论、神仙方子、鬼变、养生长寿等。,而且是道家和道教的融合之作。该书阐述了不朽的理论,并提供了自先秦时期以来的各种内部训练和养生方法。其中,气功的内容体现在《堆海关》、《李智》、《石池》、《杂营》、《地阵》等篇章中。明代《抱朴子内篇》,末附一卷《别志》,致力于释经导经,是气功专文,极有参考价值。

宁静经

道家经典。全称是“太上老君说它永远安静奇妙”。一卷。唐朝作品,不是作家。此经以老子的“静”为宗旨,认为人若能静,便可得道,在世间生活多年。获得平静的唯一方法就是仰望天空。

辽心经络

道家经典。全称是《太上老君说心经》。一卷。唐朝作品。不用写人。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由心生”。只有从平静的心态出发,修炼才能成功。

天基井

道家经典。又名“阴”。一卷。唐朝作品,不是作家。此经是为解释《阴符经》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