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德龄公主简介。德龄是怎么死的?

余德龄(1886 ~ 1944),笔名德龄公主,旅美作家,满族汉军正白旗人,号德龄公主或德龄公主。她因曾担任慈禧的女性钦差大臣,并用英文书写这段经历而闻名。她的亲属有:大哥(姓名不详)、二哥荀玲、四哥辛玲、五姐荣玲(山首公主)。满族,1886出生于武昌,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荆州和沙市度过。上世纪初,美丽聪慧、精通八门外语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陌生、异常的皇宫,作为一名宫廷女官员,为慈禧太后做翻译。65438年至0895年,先后随父亲余庚赴日本、法国。1903年春,17岁的德龄随父回京,不久被慈禧太后以“女官”的身份与妹妹容龄一起召入宫中。

1905年3月,因父亲生病,离开皇宫前往上海。同年65438+二月,父亲死于上海,德龄以“百日孝”为由,再也没有回宫。1907年,德令时与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副领事萨德斯·怀特(thaddeus White,后改为报社记者)结婚,后随丈夫赴美。1911年,德令时的第一本英文书《故宫两年》出版,署名德令时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辜鸿铭欣然为之写了英文书评,大加赞赏。1927-1928期间,德龄回国暂住,亲自扮演慈禧,表演英国清宫戏。同时,我找到了小等人,进一步回忆和收集有关清宫的资料。此后,德令时用英文撰写并出版了几部作品,如《晚清政局回忆录》、《御花园蓝欣记》、《瀛台血泪》、《御香烟云录》等,一度风靡海内外。德龄的清廷题材英文作品是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交流兴盛时期的特定产物。其最大的特点是作者以个人身份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国高层统治者的真实生活,部分澄清了帝国主义强加给西方读者的谣言和谎言,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清廷生活的珍贵史料,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基于此,这些作品仍然拥有广泛的受众。

德龄早年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武昌,后来

荆州和沙市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父亲余庚是满族贵族和外交官。当时,她的父亲毓赓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委派,负责沙市的收税和通关,以及洋务和教案。在《晚清政局回忆录》一书中,德龄描述了19年底叶莎的民生状况和政府的日常生活。1895年,毓赓居然被清廷授予驻日特命全权公使,德龄全家随父亲前往日本东京,在那里度过了三年。余庚从日本回国后,立即被派往巴黎担任驻法公使。在国外生活的这六年让德令时大开眼界。她不仅通过与西方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增长了见识和阅历,也深刻体会到了现代文明对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德令时随父亲在日本和法国生活了六年。他不仅会说外语,而且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他精通各国国情,曾是现代舞大师邓肯的弟子。

1902年冬,毓赓任期结束回国,被授予太仆寺称号,留在北京养病。17岁的德令时随父亲回到北京。此时外国列强入侵,慈禧太后急于讨好各国使节及其夫人。她从清亲王那里得知,毓嶦的女儿通晓外语和西方礼仪,于是命毓嶦夫人带着妹妹德龄和荣龄入宫。后来,德龄和妹妹荣龄成为紫禁城八大女官之一,为慈禧与西方使节的夫人们往来担任翻译。直到3月1905,他才因为父亲的病离开皇宫去了上海。这期间,慈禧曾有意将其许配给荣禄之子巴隆,但被光绪设计解除。

1905年3月出宫后,毓赓因病到上海就医,电话通知德陵姐妹前往上海。通过两年的宫廷生活,德龄也看到了宫廷冷酷、阴郁、险恶的一面,“上头太冷”的颤栗感也让他们时常心有余悸。这一次,趁着父亲病重,德龄让慈禧去上海,得到批准后立即离开了朝廷。

余庚去世后,德令时结识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副领事撒迪厄斯·怀特(Thaddeus White),两人随即相恋,并于5月21907在上海结婚。之后,怀特从美国领事馆辞职,留在中国成为一名记者。在亲友的要求和催促下,德令时写下了她在法庭上两年的所见所闻。这是她第一本用英文写的回忆录《清宫二年》。这引起了西方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在香港组织了保卫中国同盟,发动海外华侨抗击外来侵略。在保卫中国联盟组织的“中国之夜”和“一碗饭”活动中,德令时四处奔走,为抗日军民筹集资金和物资做出了贡献。1944 165438+10月22日,德令时在加拿大遭遇车祸去世,享年58岁。

文学地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以慈禧太后的身份活跃在上海社会的中年女性,受到当时媒体的密切关注。在人们的簇拥下,她穿着宫廷旗袍和花盆鞋,与李世民和吴爱莲一起去兰新大剧院用英语表演了一系列清宫剧。她用英文写成的《清宫二年》、《晚清政局回忆录》等作品在西方很受欢迎,后被顾秋新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行。这位第一次用英语写作的中国女作家是德令哈,她是正白旗人,一直把湖北当作第二故乡。那时候大家都叫她“德龄公主”。

《清宫二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详细描述了1903年至1904年清宫禁内院的生活,其中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当时中国最高女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服饰、言行举止。

以及习惯和性格。书中许多章节足以与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相互印证,从而以其无可辩驳的充分可信度显示出其应有的历史价值。《清宫二年》的出版首先引起了时任黄埔局总经理辜鸿铭的密切关注。这个被世人称为晚清怪杰的老人,既聪明绝顶,又奇形怪状。看到这本书,他拍手称快,欣喜若狂。他不禁满心欢喜,现在写了一篇文章《评德龄《清宫二年》,贴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国际评论》上发表。在这篇文章中,顾老先生一改自己崇尚女性“三从四德”的人生信条,热情地称德龄为“新满族女性”,并称赞:“这部朴实无华的作品,在向世人展示满族的真实情况方面,远胜于其他任何一部名著。”

辜鸿铭一向自视甚高。他一生似乎从来没有赞美过谁,但对当时西方世界的所谓汉学家,他更是尖酸刻薄,冷嘲热讽。他的英文书评《德龄清宫二年述评》能以如此真挚朴实的语气赞美一个初出茅庐的中国女人,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里特别有意思的是,光绪十一年(1885),辜鸿铭经张之洞幕僚赵凤昌推荐,进入湖广总督署任“洋文案”。在武昌期间,他与余庚一拍即合,成为密友,并与我官共事五六年。出于对老友女儿的欣赏,辜鸿铭的英文书评自然含有个人情感因素。正是由于辜鸿铭的大力鼓励,才引起了德令哈创作清廷题材作品的兴趣。以此为起点,她用英文撰写了回忆录式的作品,如《晚清政局回忆录》、《御花园记蓝欣》等,以及纪实文学作品,如《瀛台血泪》、《御香录》等,共计70万至80万字。

德令哈的这些作品起初在海外拥有大量读者,后被顾秋新、秦寿鸥等翻译成中文,传播到中国。其中有些已在《申报》等国内一流报纸连载,甚至在30年代中期成为当时大众读者关注的焦点,其广泛的传播和巨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而奠定了她用英语写作的作家地位。1927,德灵和撒迪厄斯·怀特的独子萨杜斯不幸去世。她非常难过。她回国后在上海呆了很长时间,一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二是为了讨论自己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的出版问题。

德龄的清廷题材英文作品是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交流兴盛时期的特定产物。其最大的特点是作者以个人身份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国高层统治者的真实生活,部分澄清了帝国主义强加给西方读者的谣言和谎言,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清廷生活的珍贵史料,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基于此,这些作品仍然拥有广泛的受众。

关于德陵起源的争论,朱在《德陵、荣陵撰书的历史错误》中提出质疑:

事实上,德龄既不是公主,也不是公主。清代宗室女子封爵,皇帝女儿封爵,太子女儿封爵。而且皇后被封为古伦公主,公主被封为和硕公主。此外,公主之下还有公主、郡主、郡主、郡主、乡主五个头衔,未入五等者为养女。

译者秦守鸥先生在1946为《瀛台血泪》所写的一篇文章《原作者简介》中,也提到“德令哈女士的父亲于庚公爵是清代贵族”,这恰恰说明德令哈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后裔。其实,毓赓是汉军正白旗人,本名徐,不是满清正白旗人。但是,关于余庚的称谓,还是不对的。宇耕不是宗室,不能冠以“镇主”或“辅族主”之名。他只能被封为一、二、三等公爵,但实际上只有清中叶以前有突出功绩的人才能被封为公爵。清中叶以后,就连曾国藩、、左、李鸿章等人也只能被封为侯。余庚既不是宗室,也不是武将,不可能被封为公爵。

根据德龄在书中对宫殿的描述,有许多错误,如对宫殿的布局、装饰、宴会等的描述与事实不符,还有许多是根据自己的经历编造的。从这一点来看,德令时从未在王宓呆过,他不知道王宓许多异于常人的规矩。

再次是关于德龄“女官”的官位问题。其实清朝是有“女官”的,但不是官职,而是举行仪式时负责指挥执事的宫女。只是在这种礼仪中被称为“女官”,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工作。根据清宫的记载,像德龄姐妹、清王府的四格格、袁奶奶这些人,只是陪慈禧自娱自乐,并没有被准许玩耍。

但因为慈禧的宠爱,她的妹妹荣玲被封为“山寿公主”。记住不是“寿山公主”。"

性格影响

余德龄不仅漂亮,还从国外带来了许多外国的东西,激发了慈禧对“新生活”的向往。在宫中为慈禧服务的两年中,德龄和荣龄为慈禧的命令担任英语和法语翻译。美国大使康戈女士和中国秘书威廉姆斯女士,俄罗斯大使贝特朗女士,西班牙大使德葛西女士和小姐,葡萄牙和法国代办内田女士。德龄和荣龄是慈禧画像的人体双料模特,与美国画家卡尔同居多日。德龄在光绪年间还做过英语老师,经常在宫中为慈禧等人翻译和阅读外文报纸。两姐妹每天陪慈禧化妆、玩耍、看戏、学车、写字、赏花、看狗、掷骰子、准备各种节日。按照他父亲的地位,德龄是没有资格做公主的,但是宫里几个人回忆,慈禧七十大寿的时候,她确实封(特封)了德龄和荣龄为公主(满语是和硕格格)。因为西方没有公主和公主之分,外国翻译家曾经把一个德陵公主翻译成德陵公主,引起轩然大波。翻译家秦寿鸥曾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其实不仅按照中国的习俗,堕落王朝授予的爵位都要作废,就算她真的想保留在满清获得的爵位,也只能称之为德陵公主,因为无论是她还是她的妹妹荣陵女士(封山长命的公主),都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后裔,没有晋升为公主的可能。”德灵说他熟悉八种语言。德令哈的作品全部用英文出版,顾秋新和秦守鸥是德令哈作品最有影响的译者。所以“余德龄”被称为“德龄公主”,完全是由于外国翻译家的缘故,现在仍然被称为“德龄公主”,只是称呼错误而已。

《清宫二年》这本书

晚清政局回忆录

豫园蓝欣记

瀛台血泪

御香飘渺录

德龄公主回忆录

作为天津第一家私人投资的博物馆,位于鼓楼南街30号的格格府于2009年6月20日对外开放。据了解,全国有数百家民营博物馆,但对于天津来说,格格府是本市第一家经文化部门批准的民营博物馆。

格格楼是天津鼓楼修缮时与广东会馆、老城博物馆一起保留下来的清末三大建筑之一,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格格府是清朝光绪年间于德龄格格在天津的住所,由两个院落组成。该馆总投资3.3亿元,分为瓷器、字画、杂项、珍品、青铜器、格格客厅六大展区。第一期将展示258件古董,包括17件国宝。

格格府私人博物馆是由香港天津商人臧秀云投资兴建的。臧秀云长期从事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招标和收购工作。在首次展出的古董中,有许多是从海外拿回来的,其中青铜博物馆的春秋盘胧文远鼎是张秀云投资654.38+06万元从海外竞拍回来的国宝级文物。

格格屋是1904+0905年底居住在天津的余德龄的住处。原因是1904年秋天,余德龄无意中听到慈禧和荣禄的对话,得知太后要把她许配给荣禄的儿子巴隆。余德龄满心不情愿,但她深知慈禧的脾气,于是向光绪皇帝请教(因为光绪皇帝喜欢钢琴等西方乐器和艺术,所以经常向精通西方文化的余德龄请教,两人关系很好)。于是,光绪以孝顺为由,派余德龄去天津为皇太后办理了一些稀有的西洋必需品,并暂时推迟了婚期,于是余德龄就住在了这里。后来,余德龄的父亲余庚在上海生病了,她就直接去了上海。1907年2月毓庚驾崩后,慈禧多次召毓德龄回宫。余德龄因为“孝顺”等原因再也没有回宫,拖累了这段不幸福的婚姻。

余德龄精通八门外语,非常喜欢与外国使节的夫人们自由交流。她从“夫人路线”出发,为清朝的外交工作做出了贡献。此外,她还擅长西方艺术,钢琴弹得好,芭蕾跳得也不错。她曾师从著名芭蕾大师邓肯。余德玲也懂得送礼。她送礼的方式是要稀有,但不一定要昂贵。因此,她母亲从法国带来的小梳子、小镜子、小香水等小礼物,往往胜过大臣们昂贵的金银珠宝,赢得慈禧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