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雪峰谈如何正确理解站桩时的感受?

随着筋拔骨练习的不断积累,桩架由粗到细的标准调整,以及腹部、肾脏等人体先天机能的觉醒和修复,身体会在武术练习的作用下,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更符合健康要求的新平衡。当新旧平衡发生变化时,往往会有明显的体感,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感。这时候师傅的作用就很关键了,因为有的体感是练习不当造成的,需要及时纠正,有的则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机会。一旦错过,就很难找到了。

尤其是在站桩的前期,或者是之前的松散练习进入规范练习的时候,各种体感的出现会更加频繁和反复。这时候及时与师父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修行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回到修行中去,找到问题的根源,部署修行内容,才能彻底解决,这也是修行规范化、职业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否则,如果我们仅仅依靠“放松和练习”或“顺其自然”等普遍但有针对性的咨询,练习就不容易深入。久而久之,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实践的效果自然会有明显的不同。

酸、胀、痛、麻是站桩初期常见的体感。产生这种体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身体由“笨拙”向“整体”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工作、生活习惯的原因,身体会逐渐脱离符合健康要求的“平衡”状态,比如双腿承重不一致,颈椎、腰椎异常弯曲等等。所以站桩的首要目标是疏通经络,平衡骨骼,使气血流通顺畅成为必要前提。在这个练习阶段,通过规范练习形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尤为重要。为了有效缓解这种体感,需要回归到不同个体的具体练习中,根据不同的年龄条件和不同的身体基础条件进行合理的练习,让每个练习者尽快摆脱“煎熬”。

酸、胀、痛、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排病反应”。比如身体之前受过伤,或者某个部位因为工作原因太累,这种体感的出现往往会更强烈。这时候释放焦点的核心就是师傅的理论指导和练习内容的调配。比如在撑筋牵骨练习中如何增减耗时,如何借助意念缓解症状,如何结合不同个体增加一些有效的辅助练习等等。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必须及时、客观地向师父反馈我们的身体状况和练习情况。在许多情况下,病灶的缓解和疗效的提高可以同时实现。把握好时机可以事半功倍,从而体现出站桩“训养结合”的价值。

气的感觉是最受欢迎的感觉之一,但也是最不形象的感觉。随着身体逐渐变得直立、平衡、放松,此时,往往会伴随着一种清脆、灼热的感觉。首先要明白这是一种好的身体感,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身体或身体感的出现是必然的,所以对待这种感觉最好的态度就是:“不欢迎,不送。”“不要追,不要爱,更不能去比较和面对和幻想。不同的人,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训练体系,不同的训练阶段,都会造成这样的感受不一样,或深或浅。有一个好的身体意识当然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没有这样的身体意识并不意味着练习是无效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爆发期”。只要修行是“道”,那么每一次的坚持都是积累和沉淀。

说到齐,就不能不提到。功法中所说的气,更多的是指先天的“气”。众所周知,站桩是一种功法,不仅仅是摆出一个“形”。具体练习中对“形”的要求必须符合“内外兼修”的原则,这也是站桩练习的核心价值。日常实践中,任何对桩架“形”的调整,都离不开这个核心。只有朝这个方向练习,钟山的横膈膜和穴位才能慢慢松动,身体逐渐变得通透,以满足唤醒先天机能的要求。这样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控制思路,熟练的掌握练习节奏,才能真正体会到“呼吸精气”作为丹田入口的体感和意境。

当休眠的丹田逐渐苏醒,肾脏的功能恢复良好时,就需要进一步练习强化丹田的功能,促进元、精、气更好地交融,使全身的筋骨、筋膜、脏器得到更充分的滋养,进一步诠释和体现“调养”的宗旨。有规律的练习有:腹部打鼓、哼、哈、腹部筋骨气劲的挂勾练习等等。通过这些内外一体,动静相宜的练习,丹田的扩束频率和骨缝的开合都可以顺利实现,全身就像一个气囊。这时候对气感的认知和理解自然和以前不一样了。同时,通过这些练习的练习,对体内深层隐藏病灶和“未病”的寻找和释放会更加完整和彻底。

最后说说对尾部的认知和感受。开臀转尾是丹田功夫锻炼之外的另一个核心锻炼内容,是“后天回归自然”的价值观之一。当人体处于婴儿期时,这个区域是松弛的。随着人体的生长,这个区域逐渐被“封闭”,形成假关节。需要注意的是,后胯和转尾是同步练习的,* * *属于“大龙功”的练习内容。后胯的松动和转尾的转动,用手能真实感受到。所以不建议关注尾巴的感觉,更不用说不管尾巴是竖着的还是勾着的,还是按照功法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的练习比较好。练习的感觉来自于练习的过程。真正的体感可以回顾之前的练习效果,明确未来的练习目标。反之,想象中的感觉会错失很多提升的机会,混淆实践的方向。要让理想落地,需要经历标准实践积累的力量作为支撑。(全文结束)

作者鲍雪峰在江西三清山道教名山传授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立桩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