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陕北或延安有哪些关于订婚的习俗?

满族的婚俗:

满族人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在婚俗中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婚俗。最明显的是“劳动婚姻”或“买卖婚姻”。在建州女真人中,流行着一种“男尊女卑”的习俗,即男女结婚时,男到女方家,男到女方家给长辈磕头,征求父母同意。女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家会给女方彩礼,包括马、牛、盔甲、弓箭、衣服、奴婢等等。有的人因为出不起彩礼,不得不在女方家伺候,有的人因为彩礼不够,终身不能嫁。这种买卖婚姻在满族社会保留了相当长的时间,只是性质发生了变化。

满族社会早期盛行过继婚制,即父亲去世,妻子为其继母,兄弟去世,妻子守寡。在一个深受儒家伦理影响的社会,这种习俗被视为“乱伦”。在满族社会,法律严令禁止,舆论强烈谴责。这种婚俗在经济不发达时期起到了防止财产外流的作用。据《李朝实录》记载,我,建州左后卫酋长樊查的母亲,也是先嫁给樊查同父异母的兄弟布奇,后又娶了同父异母的兄弟布奇。这就是继承婚姻现象。清代盛传已久的孝庄皇太后嫁给多尔衮,也是这种因继承而成婚的最好例证。

早期的满族家庭,因为收养婚姻等原因,实行一夫多妻制。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西娶了三个妻子,努尔哈赤娶了九个妻子,他的兄弟也是一夫多妻。在努尔哈赤的宫中,除了他的妻子,还有被称为“小福晋”的人,在努尔哈赤的后宫中被称为“普通公主”,甚至连“小福晋”的名分都没有的女人。这种结合妻子的制度直到干勇时期才被废除。但民间的并妻制一直保留到清末,与汉族的妻妾制有明显的区别。

辽河流域满族的婚俗一方面传入了自己古老的习俗,另一方面又受到汉族婚俗的影响,产生了满汉杂居的现象。从订婚到结婚,有一整套礼仪。辽河流域的婚俗不同于其他地区。以东北为例。生活在东北北部的满族更多地保留了祖先的习俗,而南方的满族则更多地融合了汉族的婚俗。即使在南方地区的辽河流域,各地的婚俗也不一样。

总的来说,辽河流域满族的婚俗是女方成年后父母商量结婚。第一,媒人沟通,见面,订婚。约定之后,不使用庚帖,称为“放”。这一天,妇女们盛装向长辈献上硬币,称之为“装烟钱”。

招亲那天,男方长辈带领新郎到女方家见父母长辈,这叫“磕头”。这一天,男方给的彩礼陈列在祖祠前,双方亲属跪在祠前,互饮两杯,互献祭品,称为“一变”。

“摆位”“插车”的习俗,是满族婚礼中的传统风格。努尔哈赤家娶蒙古部落的女儿,都是女方家送一半,男方家打招呼。科尔沁的芒格斯贝勒把女儿嫁给皇太极,皇太极前去迎接。在惠法与呼尔哈达相遇后,大摆宴席结婚。近代一些地方废除了“插车”的习俗。一般在结婚前一天,新郎开着花车,在路近的时候迎接他回来。路途遥远,女方家用四驾马车送她到男方家,还带着嫁妆。车前有几个壮汉,骑马先到。这时,男方家门前摆了一张长桌,上面放了三碗酒。客人到了,就喝这种杯,叫“迎丰酒”或“下马杯”。酒后车马跟随,进房摆聘礼。新娘住在另一所房子里,那所房子叫“下初”。下一个吉祥的日子,用花车欢迎回家。

迎亲时,新娘上轿子,脚不准着地。新娘的哥哥抱轿子,俗称“抱轿子”。新娘下车,新郎下车后,新郎用鞭子抽新娘三下,或者新郎对着车门射三箭,然后祭奠新娘,说是为了驱走邪气。

上完教堂,新娘不先进洞房,提前在洞房右侧搭起一个绿布帐篷,里面放置被褥,新娘就坐。这是满族婚礼中“坐帐”的习俗。新娘亲戚辞别,车马已走后,骑手走在后面,新郎在门前向大家敬酒,称之为“上马”。这时,新郎搬进了新房。

满族生儿育女的习俗带有浓厚的狩猎民族淳朴粗犷的味道,部分沿袭了狩猎时代的古老习俗。

“亡命”即生,是满族的生育习俗。很久以前,满族妇女在土炕上生孩子。生孩子前,把土炕扫干净,在土炕上铺一层稻草,产妇就在上面生孩子。相传祖先生于草窝,后人为了不忘本,沿袭了这一习俗。

按照满族习俗,男的要在门的左边挂一个弧形,女的要放在右边。Arc不是真正的弓箭,而是用小树枝做成的弓,以红丝为弦,中间插一根羽毛。满月后,取下门上的小弓,有些地方系在小儿绳上,称为“子之箭”,寓意长大后不忘崇尚武艺,为名利奋进。

受汉族影响,满族人在生孩子时也有“月圆”、“蒸百年”、“抓周”的习俗。宝宝满月时,娘家要送绣花帽、衣服、玩具等。,也就是所谓的“做满月”。宝宝100天,娘家送一百个馒头,叫“蒸百年”;给一百块钱叫“百岁钱”。当宝宝到了周年时,把刀剪、彩线、玩具、弓箭、砚台、墨水放在宝宝面前,让宝宝随意抓取,以观察他的志向,这就是所谓的“抓周”。

清代满族生男孩后,到旗衙门登记领取“银钱”,作为八旗的“小丁”,称为“食钱粮”。还有丁羽,他从来没有接受过金钱或食物。他在满语里叫“苏拉”,也叫“浪子”。凡是吃钱吃菜的,长大了都要穿上警服。作为一名八旗兵,他不能随意走动。晚清很多八旗家庭,基于八旗制度的束缚和生计的艰辛,把旗让给百姓,不“吃钱不吃菜”地生儿育女。

满族育儿睡眠摇车。古时候是用桦树皮做的,长一米多,宽六十多厘米。两端呈半圆形,微微倾斜,像一只船。现在一些地方还在使用摇车,大多是用薄薄的椴木板材制成,边缘用红漆,绘有图案,并写有“长命百岁”、“龙凤呈祥”等吉祥文字。满族人喜欢婴儿平着头睡觉。婴儿出生,代代相传,至今未变。生活在北方的汉族人也遵循他们的习俗。

满族“换锁”的习俗相当普遍。生孩子时挂在门边的弓箭或布条,满月后会收回,绑在孩子的绳子上。儿童绳,又称“锁钱”,放在西墙中间的儿童袋里,佛母在神社里。根据传说,佛的母亲是保护婴儿的神。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向佛母祭祀祈福。开幕式上,孩子们的绳子是从佛母祠拉到院子里的。院子里有香案、糕点、香盘之类的东西。桌腿上绑着一根柳枝,柳枝上系着孩子们的绳子。抱着孩子的男女跪在案前,人人磕头。萨满先将柳枝蘸水撒在孩子们的头上,然后用香碟在每个孩子面前熏,称为驱邪避毒。随后,将儿童绳上的彩线取下,分别戴在儿童的手上和脚踝或脖子上。三天后收回,存放在儿童书包里,称之为“换锁”。满族人虽然不再搞祭祀活动,但每年春秋仍有挂锁的习俗。

陕北婚俗(以下网站更详细):

陕北的婚俗有四种:一种是“早婚”,在孩子四五岁时由父母决定;一种是“童养媳”,指旧社会父母因女方家庭困难,将未成年的女儿卖给男方家,到十三四岁才结婚;一个是自由恋爱;另一种是汉族传统的“媒妁”婚姻。

“媒妁”婚姻是媒人撮合父母同意后,先由女方母女到男方家拜访。如果女方收到男方的礼物,就意味着婚姻成功,她会选择一个日期举行订婚仪式,然后选择一个吉日结婚。婚礼当天,男方家的迎亲队伍一大早就出发了,到了女方家。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先吃早饭,然后再吃午饭。午饭后,婚礼队伍前往男方家,沿途在村子里放音乐庆祝。车到男子村口,一位老人手里端着一个盘子,里面有两个菜和一壶酒,在路口等着。媒人代大家喝一杯酒,叫“接道”。轿子进院后,新郎将新娘抬出轿子,称为“撤帐”,然后举行拜天地仪式。

拜完天地,新郎赶紧拿起香案上的香桶跑进洞房,而新娘则由姐夫背着,跟着新郎跑进洞房。都说第一个见面的人处处占上风。洞房由一位名叫“张钊”的女士守护。夫妻俩进洞房后,背靠背坐在一起,管账的人用木梳把男女头发交叉在对方肩上,边梳边唱。新娘戴上头,结束了少女时代。然后,开始闹事。半夜,新郎的母亲端着一盘包子进了洞房。新娘和新郎各吃了半个馒头。吃包子的时候,婆婆会唱祝酒词。

第二天早上,新郎会给客人端来洗脸的水,让他们洗脸。然后,新郎和经纪人会把食物和饮料带给客人,请他们喝“抬头酒”。

吃完早饭要“点亮盒子”,把嫁妆一件件展示出来。随后,婆家亲戚按辈分排序,新郎新娘依次拜年。那些被崇拜的人应该得到金钱奖励来感谢他们。午饭后,新娘回家。

/自定义/index.htm